贾母之三十六计
2009-07-24王建辉
传统的《宝玉挨打》这篇文章的教学往往只注重两条:一是封建正统派贾政和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袭人、宝钗、黛玉三个人前后探伤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道德、修养、以及与伤者的不同关系。而忽略了对贾母与贾政这段精彩对话的赏析。
贾母能言善辩,下面笔者戏用三十六计解释一下贾母的辩论艺术。
第一招“围魏救赵”“反客为主”
贾政一见母亲来了慌忙出迎,连忙陪笑。贾母厉声道:“你原来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叫我和谁说去!”
此句看似是一位母亲生气时的口不择言,联系前后文仔细思量却大有用意。
在这里,贾母把要和贾政辩论的论题“宝玉该不该打”撇开,使辩论的话题转到了自己设置的论题“我贾母到底有没有养个好儿子”上来。论题的转换使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贾政由有理教训儿子的父亲变成了申辩自己的好儿子身份的被告人。这确实很像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反客为主”。
第二招:釜底抽薪
贾政听这话不象,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
贾政的申辩似乎很有道理:宝玉不务正业,我教训他是为了将来能光宗耀祖。这句话前是因后是果,因果关系看起来很紧密,似乎无隙可击。贾母的言论更加高明,“你母亲说你一句就禁不起了,你下那么狠手宝玉岂不更禁不起了?”(原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由荒谬的论证过程推出更加荒谬的结论,这里贾母运用了归谬法。
否定了贾政论辩的“果”,再来否定“因”。 “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原文)这句话大有深意。何谓“光宗耀祖”?无非是凭自己的努力科榜登第,“为官作宰”(下文贾母语)。细读原著我们不难发现贾政并非靠科举出身,而是靠祖上阴功。贾政“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爷一个主事之衔……”(见第二回冷子兴语)。既是靠祖上阴功,自然算不得光宗耀祖。既然自己都没能光宗耀祖,还有什么资格教育儿子光宗耀祖呢!
这样我们也就弄明白了贾母的论题:现在不是你贾政要不要教训儿子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资格教育儿子的问题。既然否定了贾政教育儿子的资格,自然也就否定了贾政教育儿子的理由。真真是“釜底抽薪”也!
第三招:走为上计、指桑骂槐
贾政可能没体会到母亲话里的深意,见母亲生气又落泪,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原文)
这话一听便知是气话、谎话、言不由衷的话。贾母将计就计,于是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原文)
贾母想一走了之虽然好像是无奈之举,但这一招又是以退为进。我们想一下:做儿子的把母亲都气走了,还能算是孝顺吗?贾母这“走为上”的技巧非常高明。
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原文)意思很明显:儿媳妇,看到了吗?我的现在就是你的将来!我以前倒疼儿子,现在怎么样呢?所以你倒不如别疼宝玉,省得将来和我现在一样生气。
至此,贾政已经被全然逼入死角,贾母的话等于给贾政下了结论:贾政根本就是个不孝的儿子。一向自诩以“孝”治家的贾政已完全被剥掉了虚伪的外衣,于是“苦苦叩求认罪”(原文)。
综上观之,贾母寥寥数语,前后三招就解决了问题,这充分显示了她头脑清醒、思维严谨、逻辑缜密。
或许有人会质疑笔者是分析,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两人论辩过程中的情态描写。
我们先来看贾政的表现:
贾政上前躬身陪笑……贾政听这话不象,忙跪下含泪说道……贾政又陪笑道……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贾政苦苦叩求认罪
再来看贾母的表现:
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贾母便冷笑道……贾母冷笑道
贾母一味冷笑说明什么问题?是不屑,是冷静,不是发昏,也不是胡搅蛮缠。倒是贾政被贾母说的一会笑一会哭的完全没了章法。
所以笔者个人认为在教读《宝玉挨打》时应当加入对贾母形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一下贾母的论辩艺术。
(王建辉 山东青岛胶州市实验中学语文组 2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