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从《岳池农家》说起
2009-07-24陈秋
陈 秋
摘 要:《岳池农家》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集《剑南诗歌》中的著名诗章,但是它隐含了时下一种旅游经济(农家乐)的思想意识,本文通过分析诗章的写作背景和内容等方面,挖掘“农家乐”的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岳池农家》 陆游 农家乐
“农家乐”一词近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富有农家特色的地方竞相推出“农家乐”旅游套餐,让人们“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玩农家乐”,以此亲近大自然。那么“农家乐”这个词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呢?还得从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中寻找源头,笔者试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岳池农家》说起。
《岳池农家》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中的著名诗章。南宋乾道八年(1127),陆游卸任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到驻在南郑(今陕西汉中)的四川宣抚使王炎手下当慕僚,襄赞军务。陆游从夔州赴陕西汉中的途中经过四川省的岳池县。四川省岳池县素为川东鱼米之乡,物产丰富,民风淳朴。陆游在岳池实地考察民风民俗,他从广安跨进岳池县境,即被此地农村春耕的景象所吸引。岳池农村的种种欢乐,在他的脑海回旋,在眼前闪现。他顿时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著名诗章:
春深农家耕未足,源头叱叱两黄犊。泥融无块水初浑,雨细有痕秧正绿。绿秧分时风日美,时平未有差科起。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宦游所得真几何?我已三年废东作。
诗中,一幅清新而又浓郁的农家民俗生活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春耕、插秧、缫丝、贺婚、生育。陆游情不自禁地跳下马,抚马西望。田园阡陌,连绵不绝;待收割的小麦在微风的轻抚下金浪翻滚;远处青山起伏,竹树掩映中的农家院落,炊烟冉冉而起。不时从院落中传出吹打、喧哗的声音,原来是村庄东面的一户人家的姑娘要成婚了,村庄西面的一对年轻夫妻添了胖小子,村人前往相贺,非常热闹。水田里,有农人三三两两,卷衣扎裤,露出强健的肌肤,挥锄钩田,溅起水浪点点;有吆喝耕牛,犁田耙地的,农忙而出来犁田的母牛,多“携子带女”拉犁。小牛犊围住妈妈,蹦前跳后,尽情撒欢。不时将头伸在母牛肚下,吸吮几口母奶,慈母用舌头轻舔小牛,爱怜之情显然可见。农人扶犁在后,耕出希望,播撒丰收。那浑浊的田水,映着农人脸上丰收的喜悦。在另一块已耕耙的田中,几个小伙将秧把子抛进,星星点点,青翠悦目。一小伙跳进田中,抓起秧把,从田角一头向对角边栽边退。他栽得飞快,一手拿秧,一手栽插,点头撅背,一点就是一窝秧,手快如风,后退似跑,此时田坎上走来一老人,手捋很须,伸出拇指直夸赞。几个后生不甘示弱,人人磨拳擦掌,纷纷跳下田去,紧追不舍,好一场栽秧比赛。不多久,他们把绿锦织于田中。春风起处,绿波涟涟,令人心荡神怡,思绪万千。
陆游立足道上,正看得出神,突从侧面的桑林中传来银铃般的笑声。他寻声望去,见桑树下两个女子身背桑篓,正在采桑。一个姑娘,身姿健美,衣着打扮像城里人。她将装满桑叶的竹篓放在地上,手扶树干,然后两人就开始戏耍玩笑。天真清脆的笑声飘往天际,流向田野。
此情此景,使陆游触景生情。当时,陆游生长在金国入侵的战争年代,目睹官场政治腐败,过着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勾心斗角的官宦生活,他长期颠沛流离,生活贫苦。朴实的农家生活、忠厚以及劳动的欢乐,让陆游感慨万千,沉浸在田园劳动的乐趣和激动中;而那种怀才不遇,虽有满腔为国为民的抱负,却得不到朝重用,远大志向无从实现的忧伤此时也好似被眼前的农家欢乐所代替了,所以发出“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的感慨,亲近美丽自然的田园生活之欣喜跃然纸上。农家乐”三个字最早就出现在《岳池农家》一诗中。根据陆游诗中的描绘,诗人绝对没有想到,他在诗中感叹的“农家农家乐复乐”,为后人旅游经济的命名起到了作用,不过也算是诗人的佳话了。
其实,自然孕育人类,人类对大自然有着“恋母”情结。自古到今,人类便依恋自然。进入工业时代,城乡差别带来一部分人口与土地和自然分离,人类感觉到自我的丧失,对自然皈依的渴望尤其强烈。虽然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但是人类期求回归自然的心态和内涵是相通的。西方早期人文主义者如但丁、歌德等歌颂自然,中国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发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呼唤。这些都是文人的附庸风雅,与其强调它的高层文化渊源,不如说它源自民间历来的郊游、踏青等风俗。而陆诗中当然还有很多独到的描绘民间传统生活的场景,比如《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中的“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就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村演唱鼓词的盛况。在研究温州“瑞安鼓词”的相当部分学者中就有人认为,可以把陆诗作为北方鼓词南下的依据,从而企图为“瑞安鼓词”的发源寻找根据,这是后话。
人类自古就渴望亲近大自然,中国传统的节日中多有“郊游”的民俗活动。比如古代的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周朝时主要是招魂袚禊的日子,其风俗是百姓齐到江河之滨,由女巫举行消灾祛病、洗涤垢秽、除不祥仪式。三国魏以后的三月三日,民间除原有仪式外,还进行“曲水流觞”的活动,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日子。觞即酒杯,所谓“流觞”,即用杯子盛酒置于环曲的水上,任其漂浮,杯子到了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赋诗。这便形成了以文人雅会为主要特征的魏晋郊游习俗。唐宋以来,踏青又成为清明郊游的一大主题。杜甫《丽人行》诗中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等,就是对唐代长安曲江郊区郊游盛景的描绘。明、清迄今,清明郊游仍以踏青为主。此外,重阳登高、端午涉水、中秋赏月和观潮都是民众渴望亲近大自然、亲近绿色的需要。
与乡野的“绿色”相对的是都市的“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食品污染、视觉污染。现代化物质文明发展带来的“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的日常现象和综合病症。出于自我保护,都市人走向城郊,走向农村,走向山区,走向绿色。而满足了现代都市人生命需求的“农家乐”活动,正是源于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
(陈秋 浙江温州市职业中专 325000;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32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