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向度

2009-07-24顾友仁

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著者中国化维度

顾友仁

理论来源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蒸蒸日上、经济建设高潮迭起相对应的是中国哲学界的思潮澎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主导地位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政治生态的日益改善也给人们用客观、理性的眼光审视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阐释和解读便纷至沓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也需要马克思主义为其提供理论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便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相应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议题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代哲学界的显学。综观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不外乎从两个维度展开:其一是实践的维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结合;其二是理论的维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之流变。在实践层面,目前大家基本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和以邓小平哲学思想为重要特征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包括“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在理论层面,则有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区分。马克思哲学,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是“新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流派纷呈,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超越的”实践哲学以及人道主义哲学等。这些派别都从某一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使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出现异彩纷呈的局面。这是学术繁荣的标志!然而,在我们感受这种繁荣的同时,也不免会产生某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慨叹。这种遗憾的产生,在于当代缺乏那种从理论维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宏观理路的扛鼎之作。

东南大学张祥浩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走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版。以下简称张著)正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张著以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唯物史观进入中国为起点,系统梳理了近九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轨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内在张力,并以此为依据,从理论层面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历史走向进行分析与概括,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向度,从而为我们从理论的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脉搏开辟了崭新的视界。

就我国学界目前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实践层面,着力于体现中国革命和建设成果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d这当然是重要的,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问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身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除了从实践层面展开以外,我们还应该从理论的层面进行深化。客观地说,我国当代哲学界对这方面的关注还不够,相关的研究工作还略显薄弱,尚未出现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社会认可度的理论观点,系统性、规律性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张祥浩教授的这部专著是一种创新和突破。

张著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立论的维度上,而且渗透于其谋篇布局之中。根据笔者的理解,在理论框架上,整部书稿所包含的六章、四十万言大致可分为三个板块。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属于知识性的描述。著者在这里阐述了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不同,澄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认识误区,并对马克思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流派进行简要介绍,意在使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与“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涵盖第二至第五章,属于历史性的梳理。这是全书的主体。在这一部分,著者将从1919年至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历史唯物主义传播期;1928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完整哲学体系建构期;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僵化期以及1978年至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期。对于各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情状,著者尽量引用原始资料,分专人和专题进行评述,在保证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前提下,力求全面、翔实而又深入地进行透视,表现出一位学者对历史高度负责的严谨作风。第三部分即第六章,属于逻辑性的分析。在前两部分奠基性的工作完成后,著者开始从理论的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走向进行演绎。张著认为,近九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日益深化的过程。这种深化首先表现在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解方式上由一种模式向多种流派发展;其次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思路上由哲学政治一体化走向哲学的独立发展;再次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开放程度上由对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味批判发展到强调吸收;最后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走向上由照搬苏俄模式到向中国传统哲学的趋同。值得提出的是,著者在这部分结合自己在长期研究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中的感悟,从主题、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七个方面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趋同问题。“趋同论”的提出,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周密,颇有说服力,可谓全书的“点睛”之笔!其可贵之处在于使我们找到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整合研究的切入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先达先生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可以看作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不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难以中国化……”我们知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中国哲学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趋同必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获得不竭的理论源泉和持久的思想动力,从而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根来。要之,这三大板块以“述”启其端,以“史”贯其中,以“析”立其论,通篇体系完备,条分缕析。其叙议相映、史论结合的运思方式和缮写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彰显出著者深厚的学术功力。

另外,运用平实而凝练的语言抒写深刻的思想也是张著的显著特色。如“在思想史上,任何一种有影响的学术思想在发展中都是要分化的。以中国的学术而言,儒学在孔子之后,就一分为八;墨学在墨子之后,也一分为三,……一花独放不是春,一弦之音不好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正常情况下学术界应有的气象。”又如,“更加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构建精神家园的功能,而不认为它只是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这是近2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新变化、新趋势。”再如,“与建国以后所有的学术论争最后都要走向政治批判一样,关于《红楼梦》研究的讨论,最后也变成了对俞平伯的政治批判”等等。如此体悟之语在书中可谓俯拾皆是,著者或概括,或引申,言简意赅,游刃有余。

总之,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热潮中,张著能够摆脱常规研究理路的束缚,择取独特的视角,以丰富而厚重的史料、精致的逻辑架构和质朴而精准的语言为基础来构筑自己的理论大厦,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工作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基于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理论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工作中,张著确属一部能给我们以重要启迪的力作!

(责任编辑:李刚)

猜你喜欢

著者中国化维度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增字配号规则的探讨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我国阅读疗法领域著者队伍研究
《西部论坛》参考文献格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