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德育教育

2009-07-23夏丽华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2期
关键词:人性化道德德育

夏丽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精辟论断,既简明扼要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也完整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要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使德育在人才培养中起好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科学发展观对于高校德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不仅为当前的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丰富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新内容。高校德育工作要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就必须树立并贯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校德育人性化

人是高校存在的基础和发展动力。高校德育人性化是在充分考虑人格的基础上考虑人的愿望、需求和理想,尊重人的自然性,以此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和主人翁意识。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也是组织的管理者,从而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我们提倡高校德育人性化,并不是忽视物性的规律,科学化与人性化必须有机结合,顺应其规律性,循环运作,逐步上升。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前瞻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深入,高校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呼唤“人性的复归”,对开展高校德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道德需要。高校德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当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大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按照学生的特性,在德育的组织和实施中引发大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调动和激发其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引导大学生自主地建构其德行。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以培养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能力为基础,自主养成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通过自我发现、发掘自我需求、进行自我教育,达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目的;培养他们面对道德情境、道德困惑时理性思考、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从而克服障碍,并勇于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及其结果承担责任。在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需要,深入了解他们错综复杂的心理,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支持和尽可能满足其合理需要,丰富和发展其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其不合理需要,在不断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传授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引导大学生参与德育实践,逐步形成个体对社会道德的认同和需要。对高校大学生来说,越是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道德需要,越能自觉地追求道德价值,就越具有道德自律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着手,注重发掘大学生积极的道德评价,让他们成为自己道德的监督者,自觉地调整自己和社会、他人的利益关系。教师在德育灌输中只有激发、调节和引导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才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自律,使他们在学习规范中形成德行,在以德行形成的目标之内学习规范,把自觉的道德意识转化为实际表现出来的相应道德行为,并经过日积月累而成为日常生活习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培养大学生的凝聚力。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目前,大学精神在我国部分高校严重缺失,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被过度地世俗化、功利化和市场化,严重背离了教育首先在于培养什么样人的目标。结果,部分高校办成了“服务站”,变成了政府、社会和市场需求的物质来源。因此,我国高校必须把倡导大学精神的办学理念放在首位,要关注大学生理智的培育、情趣的陶冶和人格的完善,把我国高校真正办成是探寻科学文化、坚守道德良心、放飞文化希望、支撑科学脊梁的知识殿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道德情操。现在高校的青年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这种客观的事实本身就形成了他们过度自私的性格,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关爱,加之商品经济因素的影响,他们只关注个人利益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关注他人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实现。高校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用人文精神去涵养人性,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他人、社会和谐相处;教会学生怎样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懂爱憎,确定学生健康的生命追求,使每一个受教育者成为有人性、有情感、有灵魂、有教养、有信念的人。如果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实现了这种人性化教育的目标,教育就有了灵魂,就是充满人性之美的教育,就是完整的教育。同时,高校德育教育必须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主旋律在广大青年大学生中加以弘扬。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宣传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宣传中华文化中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多么骄傲和自豪。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才能增强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焕发民族的进取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优良品质。坚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信自尊自立品质。高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村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我们就应该帮助贫困大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在理想教育中,要让大学生知道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只要学到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坚持理想信念教育,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现代大学生群体“世俗化”的精神现象是十分普遍的。成人高校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物质利益。大学生把接受教育和自己的物质利益挂钩本无可厚非。但在学习期间单纯追逐物质利益的心态,无疑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广泛的讨论,在对大学生理解对话沟通的基础上,强调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性。只有真正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实施理想教育,遇到的阻力才能降到最小。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德育教育人性化实现的途径

完善德育教育人性化模式。扎实推进德育模式的创新,突破旧的德育模式的制约,积极构筑新型的德育模式。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单一的枯燥的政治说教,仔细研究,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实施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教育,是德育人性化实现的重要途径。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人的精神支柱,要从以社会为本到以大学生发展为本,从以政治为核心到以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为核心,从以教师和教材为依据到以大学生的经验和发展水平为依据的根本性转变。德育教育不仅是基本规范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情感行为习惯,所以情感教育在德育教育

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情感的投入程度,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这是积极探索情感型德育模式教育的必由之路。

加强德育教育过程人性化。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要以教师为本,更要以大学生为本。因为一方面,教育肩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是根本”理念的使命,使他们在被尊重、被关心、被信任中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另一方面,教育与管理都应目中有人,心中有情,充分体现对被教育者的尊重和关注,着眼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由单向灌输转向双向沟通,意味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大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教师与大学生是“我与你”的关系,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我与你共同参与,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沟通与交流的双方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一点在加强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知识广博,才能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关爱大学生,成为大学生真正的朋友,才能深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深处,就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亦师亦友,才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讲求平等对教师来说,并不是身份的降低,而是角色的归位。双向沟通,功夫往往在课堂外。

建立互动教学体系。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各项权利,引导大学生在德育课堂上就当前社会的热点和关心的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只有让大学生全面自我评价,深入理解自我需要后,才会如罗杰斯所说的使学习具有个人情感和认知两方面全身心参与的性质,才会生发真正源自内部需要的渴求,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德育工作也不能再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中。一是建立广泛参与的德育教育互动教学体系依托网络,构成一个开放的教育网络系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将德育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二是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既根据最新的人才需求信息来培养人才,也通过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改进德育教育的不足,尤其是完善德育教育体系和德育评价体系。三是拓宽德育教育渠道,以“家长委员会”、“社会教育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将学校、社会、家庭都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来。学校党、政、团委、班主任、任课教师齐抓共管,步调一致,形成多元化的德育教育格局。

营造德育教育环境。高校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人性化的管理为保障、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为载体,积极创建温暖温馨的校园文化,为师生打造了一片工作学习的精神家园。“和谐校园”建设力求让每一个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巅峰体验,在交往生活中获得归属体验,在休闲生活中获得审美体验。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自我感悟、超越、完善人格,学校文化是对学校各类人员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具有约束力、影响力、凝聚力、同化力作用的价值观念的总和。

拓展德育教育范围。拓展德育教育范围主要表现在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包括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和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等方面。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生态道德观念转化为人们的生态道德实践。并且使其真正成为公民的一种素质。其中。开展自然价值意识和生态美意识的教育,进行绿色消费意识和适度消费意识的教育,实施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创造意识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几个方面。从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的作用来看,主要在于使人们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正确处理控制人口与合理消费、适度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消除贫困与反对奢侈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的意义在于,只有持续、有效地提高人的生态道德素质,才能使人拥有保护自然和生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知识、道德能力与道德习惯,才能自觉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而更好地履行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道德义务与责任。当前,要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相关举措作为全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进而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化为全体国民的自觉行动。

结语

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的工作就是既要满足大学生现实求学的需要,又要为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并成就其能够可持续发展。在现实中,我们不能满足将生理、心理教育引进课堂,而应该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引入教育,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让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开发自己,这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本源。教育说到底,就是要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大学生的生命体验,开发、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发展、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大学生平衡的心态,以期构建大学生的生态人生,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教育就是要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更多地顺其“自然天性”。

猜你喜欢

人性化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人性化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