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大潮中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冷漠化

2009-07-23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2期
关键词:灾难性冷漠新闻报道

郑 岩

摘要:在当今社会,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倡导,人文关怀也已经渗透到新闻传播的所有行为之中,然而,对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仍然还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即语言和文字与照片和画面在运用和处理上还存在着冷漠化现象。

关键词:人文关怀新闻报道炙难性冷漠化

所谓人文关怀即人文主义或称人本主义,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种思潮。人文主义的起点就是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肯定,而人本主义就是强调以人为本位,着眼于对人性和生命的关注。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和内涵随着地域、时代而不断发展,但“两个核心”是人文主义始终坚持不变的精髓:一是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尊重人的尊严。

新闻传媒的本质属性和最终价值就是追求真善美。新闻传媒作为“社会公器”,就要千方百计成为“社会良心”。虽然新闻传播的是客观事实,强调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新闻也并非无情物,在新闻报道中不能见事不见人。社会上的事和人有着密切的关联,有的事就是人直接或间接促成的。而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情感是其行为的一个动力源。因而,在新闻报道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尊重传播规律,更要体现出人文关怀。也就是说,新闻报道要做到由事到人,从无情到有情,要特别注重关注新闻事件中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一定要关心人、尊重人,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这股文化大潮,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迅猛涌进我国新闻传播的视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也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新闻传媒适时地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应该说,在新闻报道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方面“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民生新闻的迅速崛起,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监督报道的真实披露,的确让广大受众看到了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进步。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发展在给我们带来物质文明迅速进步的同时,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又极易导致人文精神的弱化和缺失,甚至会出现冷漠化现象。而这种冷漠化倾向在新闻传播中表现最为明显,特别是在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有的传媒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和良知,缺乏最基本的人文关怀意识,丝毫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社会良心。

灾难性新闻就是对不管是由于天灾或者人祸而造成人身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进行的报道,它具有突发性,一般是指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新闻事件。比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空难、火灾、车祸、矿难等),不期而至的天灾(地震、海啸、暴雨、台风等)。这种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一般郡伴随着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以及心灵的极大伤害。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灾难,有的传媒不但扮演着冷血“看客”的角色,没有表现出同情和怜悯之心,而且还充当了在“伤口”上“撒盐”的不光彩角色。

直到今天,许多受众可能仍然不会忘记这样一幕:2004年在俄罗斯别斯兰市的一所学校,一伙恐怖分子劫持了数百名师生作为人质。当人们正在焦急地关注人质事件发展的时候,9月6日晚9点30分,中央电视台第四套的《今日关注》栏目在播放俄罗斯武力解决人质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屏幕下方竟然滚动播出这样一条有奖竞猜题:俄罗斯人质危机中目前共有多少人丧生?答案选项:A.xx人、B.xx人、C.xx人……XX用户发送答案至XX……快快掀动你的拇指,有大奖等你拿!当时人质事件死亡的人数仍在上升,俄罗斯官方公布的数字是934人,仍有200多名学生下落不明,家长仍在焦急地等候亲人的消息。别斯兰市弥漫着一片悲伤和愤慨之情,到处都可以听到向死难亲人告别的哭泣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在如此悲怆的氛围下,我们的主流媒体,竟然把邻国的灾难事件当作游戏的题材,拿死亡人数作为竞猜的题目!在如此灾难性的报道中,肩负社会责任、代表社会良知的传媒,竟然把人的生命视为简单的数字,人文关怀的严重缺失,冷漠化的报道倾向可见一斑。

这个事例应当说是当今某些传媒在市场化条件下,丧失了基本的人性和良知、缺乏人文关怀和无视自身社会责任的一个缩影。虽然这个事件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新闻传媒,但是仍然值得传媒引起高度警惕和进行深刻反思。因为直到今天,类似把这类人命关天的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当作竞猜游戏的题材,采用毫无人性的语言和文字来描述事实,甚至把涉及人的尊严的照片和画面进行“有闻必录”等冷血式的报道手法还时有发生,还在不断地拷问着传媒的良知和责任。新闻传媒的这种冷漠化倾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往往以“看客”的心态,运用调侃式的语言文字和冷血式的图片画面,从而使传媒报道会不时出现漠视生命和尊严,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

首先,在语言和文字的运用上。有的传媒在报道灾难性的事件时,面对如此悲惨的状况,根本不顾忌受难者、受难者亲人及其广大受众的感受,运用一些貌似客观的“看客”式的语言和文字,甚至是调侃式的语言风格,足见其缺乏对受难者的同情之心,表现出对生命和尊严的冷漠。比如:

面对两车迎面相撞的惨烈车祸,某媒体刊发的报道题为《104国道昨日发生惨烈车祸,两车“热吻”:3死10伤》;面对一个民工高空作业时不幸失足坠落死亡,某媒体刊发的报道题为《10米高空脚打滑,哦嗬》;面对一个小女孩从高楼摔下,某媒体刊发的报道题为《梦游中爬出窗台,从9米高的楼上摔下英9岁女孩高楼摔下竟无大碍》;面对肇事司机的野蛮行径,某媒体刊发的报道题为《蛮司机撞人后拖行六百米一男子被“碎尸万段”》。

面对炎炎烈日,由于持续高温天气,已经导致十余个乞讨流浪者中暑死亡,某媒体在报道中声称,广州近日炎热异常,已经“酷毙”数十人;面对已经触电身亡的当事人,某媒体的报道却称,触电男子成了被烧焦的烤鸭。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标题上,还是在新闻报道中,传媒使用“热吻”、“哦嗬”、“竟”、“碎尸万段”、“酷毙”、“烤鸭”等调侃式的语言和文字,充分表现了这些媒体不但缺乏同情心,而且似乎还有些幸灾乐祸似的。

其次,在新闻照片和电视画面的处理上。有的传媒在表现灾难性的事件时,没有考虑被拍摄者的隐私和尊严,也没有考虑受害者亲人及广大受众的感受,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配发和播放一些无人性、不人道、冷漠化的照片和画面,造成了人文关怀的严重缺失。比如:

面对一男孩溺水身亡的悲惨事件,某

报在头版就以大幅照片展示了被淹死男孩的全身裸照,且男孩的面貌及痛苦的表情仍然依稀可见,毫无遮蔽性的技术处理;面对飞机失事造成百余人死亡的悲惨事件,某报竟然刊登出一幅围观群众欢呼雀跃的照片,原因是现场的打捞人员找到了黑匣子,然而庆祝人群的旁边就是失事飞机的残骸,这一明显对比,使整幅照片深深刺痛了受众的神经;面对美国一个卡车司机被伊拉克恐怖分子残忍地斩首这一悲惨事件,某报在头版和三版分别刊登了该司机身首分离的照片,且照片中司机的头颅被置于其背上,同时还刊发了被害人妻子痛哭流涕的照片。

在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无论是报纸上的照片,还是电视中的画面,新闻传媒如果处理不当,就极容易造成这种报道的冷漠化现象。当然,由于灾难性报道中常常会伴随着受伤甚至死亡,因此在媒体上出现恐怖甚至尸体的照片和画面也不足为奇,但是面对这些悲惨的照片和画面,媒体没有同情,更谈不上正义,而是像置身事外的“看客”一样,不加任何技术上的处理就把这些恐怖、残忍的照片和画面展示出来就很不应该了。面对逝去的生命,无论是何人何事,传媒都不应该不加处理地公开展示。这种不人道的所谓“纯客观”的报道,实际上违背了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和终极价值:追求真善美。面对这些不加任何处理的照片和画面,受众感受更多的是惊恐、难受和恶心,既没有展示出“真”,也没能表现出“美”,与“善”更是背道而驰。

面对这些语言文字和照片画面,传媒的这种冷血报道形式不仅会强烈地刺痛受害者亲人的感官,而且也会深深刺激受众的感官,然而这也只是感官刺激而非理性的思考,并不能给受众带来心灵的震撼,相反还会使广大受众对媒体产生质疑:对人的生命和尊严表现出如此的冷漠,怎么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怎么能够配做社会的良心?

新闻大师普利策说过,正义、勇气、公理和悲悯是我们尊奉的最高价值。而人文关怀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理性和善的有机结合,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在灾难性报道中,新闻传播尤其需要人文关怀,因为人们在灾难面前总会产生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正是由于情感对人的重要影响,因而要求在新闻传播中,要尽可能动之以情,充分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

人人生而平等,这是公认的法则。对普通大众而言,公正和谐是一种价值判断,更是一种心理感觉。人们判断社会是否公正和谐,也是判断他们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是否得到了保障,更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一种感受,对自己愿望实现状态的一种心理感觉。在现代思想意识多元化的社会里,人们不可能通过直接经验来判断社会,人们形成价值判断与心理感觉所需要的许多材料,一部分来自间接经验和人际传播,更多的则来自新闻媒介的报道。而新闻传媒是否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尊严,特别是关注由于天灾人祸使生命财产遭受损害的灾难性报道,往往会更直接地影响他们对社会和谐的公正评价。这就要求新闻传媒在报道这类灾难性事件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悲剧本身,局限于对悲剧事实的所谓“真实再现”,而应该在报道这类灾难性的事实时,能够深入挖掘灾难事件中体现出的真善美,更多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在人们的主动互助、热情关爱上。也就是说,在进行这类灾难性报道时,一定要做到由事想到人,从无情的灾难想到有情的帮助。

总之,新闻传媒在报道这类灾难性新闻事件时,不仅不能让人们感到悲观失望,相反要能够让人们看到人间的互助互爱,看到正义战胜邪恶的希望,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人间的正义和社会的关怀。

对人的权利和尊严的尊重和维护,是人类和谐的根本。新闻报道只有在尊重人的存在和肯定人的本性的基础上,强调对每一个普通人生存状态或者说命运的关注,强调对每一个普通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特别是在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中,更要倾注浓郁的人文关怀,才能让人们在痛心流泪的同时,得到心灵的震撼和净化。只有这样,新闻传媒才能成为社会稳定的稳压器,才能真正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较好地肩负起新闻传媒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真正成为社会良心。

在当今时代,高度发达的新闻传媒已经成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闻传媒作为最重要的宣传途径和最佳的文化载体,更需要具有高度的人文智慧:既要构建人文关怀的浓郁氛围,又要警惕新闻报道的冷漠倾向。

猜你喜欢

灾难性冷漠新闻报道
突然之间
东霞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综合发力 化解灾难性医疗风险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中国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改进与不足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