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娱乐化现象成因探析

2009-07-23王红梅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2期
关键词:娱乐受众功能

王红梅

我国新闻改革已走过了20多年历程,随着市场化的步伐加快、产业性质的凸显,新闻娱乐化的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报刊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周末报、晚报和都市报轮番兴起,以彻底的市民化、平民化成为报刊新锐,社会新闻、都市新闻越来越成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在广播电视界,以经济台为主导加上文艺台、交通台等专业台的大量涌现,都市频道、影视频道、综艺频道相继设立,绝对现场、热点谈话节目等所谓“新新闻”操作模式不断花样翻新。新闻传媒的大众化、通俗化倾向日趋彰显,软新闻的比重急速上升。硬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尽量被软化,从一些报纸和新闻期刊加强标题、图片和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到广电新闻发明和运用“说新闻”、“聊新闻”和“侃新闻”的形式,再到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进行新闻评论边唱边播,新闻极端娱乐化趋势似乎愈演愈烈。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纭,有人举双手欢迎,也有人深表担忧。这股潮流到底从何而来?何以在我国成遍地开花之势?其表象的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市场、文化、道德、受众等复杂因素。

解读新闻娱乐化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尽管目前尚无明确的界定,但从各媒体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上还是能略见端倪:

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以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的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由此可见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即:它扩张了娱乐性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在新闻娱乐化中,娱乐性、迎合受众是其主要宗旨。新闻娱乐化是传媒走向市场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它要参与市场竞争,实行优胜劣汰,传媒要面向市场,考虑市场需要,通过一切手段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娱乐化就成为众多传媒不谋而合的选择。

其次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它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我国新闻传媒有着悠久的政论传统,也已经习惯于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机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传媒的教育、宣传等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但娱乐功能却受到压抑和排斥。应该承认,在传媒的诸多功能中,娱乐也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媒开始走向市场、走向竞争,传媒开始从高高的政治讲坛上走下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走到普通老百姓中去,传者中心的传播机制逐渐被受者中心的传播机制代替。在这一过程中,传媒有必要发掘新闻的娱乐化因素,让新闻“软些,软些,再软些”;同时在表达方式上尽量从受众接受心理出发,加强贴近性,增强趣味性。

但是新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信息,使人们获取与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传递信息、沟通社会从来就是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当然这并不排斥新闻事业的其他功能,比如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但它们毕竟不是主要功能。新闻娱乐化如果过分地强调了新闻的娱乐功能,那么娱乐功能的过分彰显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功能的发挥,如果新闻仅仅成为人们的娱乐工具的话,新闻无疑就走入了歧途。

新闻娱乐化成因分析

社会转型期的躁动。我国目前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社会向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现代化社会转型,整个社会处于迅速深入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探索与逐步完善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多种经济、社会制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变革面前,旧的制度轰然倒塌,社会成员失去了原有的生活、工作方式。新的制度尚未完善,他们对现实无所适从,从而产生诸多的紧张、失落和压抑等情绪,还会有由于生存竞争带来的各种巨大心理压力,以至于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同其他娱乐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是最省的一种,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他轻松休闲的节目,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场,帮助人们“逃避”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成因。

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电视台、电台、报纸、期刊、互联网等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存的媒体激增。据有关资料统计,至2002年底,我国报纸有2137种,总印数367.83亿份,广播电台306个,电视台360个,广播电台1300家,广播节目1933套,电视节目2058套,媒体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继广告大战、电视剧大战等之后,新闻本身“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特性决定了新闻媒体的竞争一夜之间从千篇一律的通稿飞速进入各自大显神通的时代,而如何迎合受众,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抢夺市场份额,成为新闻走向娱乐化道路的市场成因。

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从新闻生产者即媒介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双重属性的新闻媒介,在新闻改革过程中其经济实体的属性大大强化,被推向市场、自己找饭吃的媒体在扮演政治化角色的同时,还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与利润。当娱乐文化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的时候,“金钱乃是评判所有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个公分母”。为了掏消费者的腰包,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被市场改写,客观性、真实性这些曾被重视的新闻理念被扔进市场的熔炉,重铸出来的是经媒体精心策划的、有可能畅销的新闻商品,娱乐因素成为市场的主导。以前编辑部争论的焦点是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而现在关心的是“受众想听什么?想看什么?”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追求发行量、覆盖率,电视台、电台追求收视(听)率和占有率。为了充分挖掘利用每一条新闻的价值,炒作、作秀等一系列原本属于娱乐界所热衷的手法,自然就被某些媒体顺理成章地照搬到对各类新闻素材的处理上,通过对娱乐化元素的加入,来制造一些八卦新闻、花边新闻,以满足一部分受众的猎奇欲、窥视欲。而一些媒体所制定的奖惩措施也对采编人员造成误导,使一些采编人员受利

益驱使,不惜捕风捉影,甚至达到无所不可娱的地步。

于是不难理解,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受众群的数量指标已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效益为王,是新闻娱乐化的经济成因。

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一味地娱乐新闻、哗众取宠,也反映出一些媒体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媒体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闻做“软”上,淡化新闻所承载的社会批判功能和舆论导向任务,缺乏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也缺少挖掘深度和培养高尚审美情趣的能力。例如国内就有电视新闻制片人公开号召“新闻是快乐的”,“电视24小时就是快乐24小时”。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走向极端的媒体,放弃了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在市场的利诱下,已从“守门人”变成市场口味的追逐者,这是在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时,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社会角色的错位。

受众的心理需求。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看,媒体把重大而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能引发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将新闻聚焦于某一个人物身上,用对个人体验的微观观照来代替对社会历史背景的宏观考察。在一些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的报道中,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如在伊拉克战争中,人们对一场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严重破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战争漠不关心,而对女兵林奇、田纳西州的“父子”兵等伊战报道塑造出的媒体“明星”的疯狂追逐,更是显示出娱乐化浪潮下个人化的魅力。数量可观的受众注意力也因此被牢牢地维系在媒体周围。

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媒介的使用权及参与权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能够亲身体验到媒体的运作,不仅仅是生理距离上的接近,也是心理空间上的接近。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同媒体融为一体,这是时下流行的游戏节目、益智节目、真人秀节目等的惯用手法。亲身体验的参与性、节目难度的挑战性、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如《开心辞典》、《幸运52》等一直都是央视二套提高收视率的金牌栏目。从需要使用媒体到参与到它的运作过程中,受众向历来蒙着神秘面纱的媒体跨越了一大步,零距离接触让受众感受到极大的满足。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受众还没有或很少利用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受众的媒介使用权,但这已经足以让受众聚集在媒体周围,对这些主动向他们招手的媒体趋之若骛,新闻娱乐化也因而愈演愈烈。这是娱乐化新闻的受众基础。

跨文化传播的冲击。冷战结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传播的全球化。随着人类交往的扩大,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势在必然。处在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跨文化传播迅速地改变着固有的社会文化构成。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新闻界所追求的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新闻价值要素以及编辑方针、运营模式、操作方法的商业化取向不可能不对我们的新闻媒介产生影响。所以,跨文化传播也是我国新闻娱乐化潮流的一个重要成因。

从上述对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分析可见,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新闻控制体制比较完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新闻事业的影响比较显著的社会里,新闻娱乐化之所以能够轰轰烈烈地大行其道,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究竟是福是祸?在现阶段,我们很难对新闻娱乐化下一个或好或坏的简单结论。应该承认,市场经济初期新闻娱乐化的某些做法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新闻媒介走向市场、走向大众、贴近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但物极必反,新闻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对当前新闻娱乐化日益泛滥的现象不加防范,听之任之,则新闻很容易走向低俗化,甚至成为垃圾文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会随之丧失,进而完全沦为受众娱乐的工具。在充分考虑受众需求和接受心理的情况下,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掘新闻的娱乐功能,不仅可以使媒介真正走向大众,而且可以提高新闻媒介的市场竞争力。但如果超越了合理的娱乐化的度,一味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比如哗众取宠地炒作明星绯闻,不顾新闻职业道德炮制“假新闻”,甚至是肆无忌惮地渲染暴力和色情场面以刺激受众的原始生理欲望,这样的行为对于传媒而言虽然可能会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传媒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倾向最终使媒介的权威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这样的新闻娱乐化就必然是新闻传媒之祸。

猜你喜欢

娱乐受众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娱乐眼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