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校园DV影像文化
2009-07-23万华明杨秋郭碧云
万华明 杨 秋 郭碧云
摘要:通过概述DV的大众化影像工具与特性,面对数字化时代的DV校园影像文化的到来,指出目前对大学生DV校园影像文化跟踪与研究的欠缺,要求加强对大学生DV纪录片创作现象调查研究等。
关键词:大学生DV校园影像文化调查研究
2008年最火的新词当然少不了“山寨版”,充斥于网络的“山寨版百家讲坛”、“山寨版新闻联播”、“山寨版春晚”、“山寨版小沈阳”……让人目不暇接,连正版的《新闻联播》都关注起玩“山寨”的草根们,春晚的主持人也不得不承认其确实很“雷”人!而这些“山寨版”的视频中绝大部分都是数码摄像机(Digital Video,以下简称DV)的杰作。
概述
随着数码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DV以其清晰度高、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智能化、价格便宜等优势,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DV没有形式上的禁锢,每个人都可以大胆去探索这种形式上的东西,去探索属于自己的影视语言。它是和大众百姓真正结合得最直接最贴近的互动视听工具,真正能够使更多的人在艺术上和思想上得到展示和陶冶。
大众使用DV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变革,它的价值并不在于是一种所有权的差异,而是自下而上地来自大众。由于DV已经逐步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DV文化也就更加大众化,也就是平民化,它已经从过去的专业化开始走向平民化。随着DV的发展,影像创作队伍将日趋庞大,专业与业余的界限也将日趋模糊。作为数字化时代的DV影像,它已经成为人们组合世界的一种方式和判断世界的一种价值观念。DV时代的影像创作将变得更为多源和多元。
由于DV会给观众特别贴近生活的真实与效果,因而一部部反映中国老百姓自己故事和感受的DV影像作品,以多面镜的形式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呈现在世人面前。其中不乏在国际上获奖的优秀作品,例如杨天乙的纪录片《老头》、马俪文的剧情片《我们俩》、宁浩的剧情片《香火》等。然而,更多的DV作品却偏离了对社会的、对人性的真切关注,更像是昙花一现的“实验品”。那些真实的、虚构的、恶搞的、娱乐的影像一次次把中国的DV艺术导向形式主义的狂欢和竞赛。DV是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出现的。它是在现代人生活中不断修正和反省自我的生存价值、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生活方式。确立DV文化的导向,是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之路。大众DV文化的需求,正反映了新时代感应现实新生活的需求和大众素养培育的需求。
尘埃尚未落定,更多的新生力量拥入DV创作的大军中。其中,自然不乏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产品,DV可以帮助尚未走进社会的大学生们体察不同年龄层的人内心的活动,反思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记录属于自己和同龄人的成人礼。在失败与成功的颠簸中,他们受到启迪,产生共鸣,学着坚强,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随着大学校园DV的发展,大学的教育方式都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研究也会发生根本的改变。而普及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由于DV的有效应用,同样会发生质的变革。
数字化时代的校园DV影像文化
数字化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是多媒体的时代,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影像时代、DV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大学生作为中国先进文化新生代的代表,他们的思维活泼,学习能力极强,迅速占领了DV影像创作的一席之地。文化与时代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现代大学生群体相结合,使得DV的优势更加突出。在大学校园里的影像实验设备支持、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影像专业学生的引领作用下,大学生DV创作团队迅速地成长起来。还有众多的校园文化活动,各级各类的比赛项目,各种青年团的活动等,促使数字化时代的校园DV影像文化现象十分活跃。
在这支年轻的DV影像创作队伍中,一些佼佼者在国内的各级赛事中获得大奖,崭露头角。2005年,一部由武汉六大高校联合拍摄的剧情片《释放的百合心》获得湖南首届DV大赛最佳DV电影奖,这部以失学女童为背景的大学生联合自拍DV甚至打造出“校园影帝”高锐、“校园热门DV影星”何婷等一批“校园演艺界明星”,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了一股DV旋风。随后,各大高校的大学生们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短短几年,各级各类的大学生DV竞赛项目接踵而至,让人眼花缭乱,参赛的选手逐年成倍递增。诵现了诸如《路》、《魔兽大学》、《一英里》、《苏绣》、《乡土中国》等一大批优秀的DV影像作品,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和风貌。还有一些DV迷虽然与主流的奖项无缘,却在网络中有不小的名气,如创作“山寨版新闻联播”的东北某师范大学的学生们。还有更多的大学生们依旧在挫折与梦想之间做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通过这支良莠不齐的大学生DV创作队伍,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稚嫩的影像,更多的是他们的才识和胆识。让人为之感叹的就是现代一些大学生和年轻人,敢想敢于的勇气和标新立异的能力,从创意、编剧、拍摄、音响、剪辑,每一个细节都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们的潜力,孩子们激情四溢的思维火花在DV影像的创作中得到进发。实际上,伴随着年轻人心智的成熟,他们不再希望按照成人社会要求的模式刻板地去进行工作生活了,挑战旧权威,颠覆老传统,活跃新思维,就成为一种年轻人叛逆思想的必然反应。我们不少成年人也是从他们这样的年龄过来的,对此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只是现代越来越开明的社会和进步的技术使他们的梦想成真。对现代年轻人的另类甚至反叛行为,应当如何做好技术上的指导和思想上的引导。对高校领导和老师而言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DV的表现形态是非常感性的,而DV的核心是非常理性的。大学生DV作品是对现实的真切关注,还是对独立思想的膜拜?是对主流文化的关切,还是对非主流文化的迷恋?是追求形式主义的狂欢,还是玩世不恭的娱乐恶搞?在大批的学生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却很少看到对校园之外世界的关注;我们看到的多是对经典惟妙惟俏的模仿,很少有完全意义上的创新;我们领教了年轻人的诙谐幽默,却也感受到他们思想的苍白与缺席。
DV剧情片、DV纪录片、DV广告片、家庭DV以及DV实验短片,在大学生拍摄的作品中最常见的是反映大学生活的DV剧情片,而最能够体现思想深度的DV纪录片所占的比例相对低得多。一些赛事的主办方注意到这一点,开始按照更加细化的类别进行分别筛选评奖,不再笼统地为DV影片评奖。从而鼓励参赛选手从事多面的创作,为纪录片、科普片等DV影片的创作开辟道路。也评选出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作品。
DV捕捉生活中的事实和这些事实的细节,是了解事实背后的原因及对原因的考究和对真相的一种探访与看法;是整合
在原因基础上的一些观点。所以DV必须要有观点,一种正确认识、看待和理解生活的客观观点。如果DV没有观念的正常传递,仅仅是作为生活的碎片去呈现甚至去猎奇,那么,DV就会很快被人们所抛弃。而这一点,正是很多大学生在从事影像创作时所缺失和易忽略的。
对校园DV影像文化跟踪与研究的欠缺
目前不少大学生对运用DV进行纪录片创作非常感兴趣,但缺少必要的教学帮助和正面引导,致使他们中的不少拍摄可以说不是无用,就是无聊,良莠混杂,具有非常明显的低俗化倾向。因此,虽然近几年来有些学生(绝大部分是相关专业的)拍摄的作品内容,能够成为大学生电影电视节的参赛作品,但更为多数的是在自生自灭地存在、传播和发展着。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DV拍摄及其纪录片创作必将出现更多,怎样认真地对此进行很好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地通过有关方面的教学指导来为大学生的成长培养作出贡献,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作出贡献,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当代高校的传媒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一个影像及其文化成为当代传媒文化主流的时代,有责任让大学生在感受行进中的影像中国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参与到当代社会生活影像的拍摄、传播、审美与理解的历史进程中去。
加强大学生DV调研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影像文化是当代世界文化的一大特征,由于影像文本的意谓性和影像文本的综合性密不可分,影像文本创作的直接性与影像文本阅读的直观性密不可分,影像文化的传播与影像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注重并加强对大学生直接与直观的影像文化教育与引导,主动积极地应对大学生DV纪录片创作中的低俗化倾向,应该是当代高等教育中亟待关注和急需重视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代影像艺术文本创作中,目前更多人关注的是“怎么拍”,相对弱化的是“拍什么”,其实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只有视觉盛宴而缺乏心灵感动——这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同样也很大。也许大学生DV调查的研究报告还会建议有关高校乃至国家教育部提倡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及其教学(比如公选课),因为在一个影像文化及其传播日益弥漫于当代人生活之中的时候,有意识地从文化与道德层面进行必要的正面引导及帮助,对于当下中国大学生教育而言,显而易见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
大学生DV纪录片创作现象调查研究的基本内容
首先,一定要在有点有面的基础上,尽可能比较全面地掌握当代大学生DV拍摄的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地说,当代大学生DV作品拍摄是一个很难全面掌握的研究对象。一旦这个对象把握不好,研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当代大学生DV拍摄情况,需要采集一定数据的量,但更强调的是把握住它的质。一般地说,全面掌握并解剖某地市所本科院校、多个独立本科学院和多所大专层次学校这个点的情况,难的是同时一定要相对全面正确地掌握并分析北京、上海、南京这三大城市主要高等院校中的相关情况。因为这三大城市主要高校的情况,里面肯定不乏很好的“点”的范例,同时又往往具有更多更好的“面”的意义。这里的难点是必须借助于其他力量和途径如相关的高校管理部门的情况与资料数据基础。所以,对这三个重点城市高校情况调研的同时,需要多方面配合、多维度考察、多时段返回和多层次征求意见,以确保采集数据的正确性、听取意见的广泛性和研究问题的客观性,并以此来提升效率和质量。
其次,怎么看待当代大学生的DV拍摄,特别是其中的纪录片拍摄,是否需要给予提供课程式的指导与帮助。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直接拥有或间接拥有DV机并不是一件难事,因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用DV来拍摄一些影像作品已是寻常之事。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也表征着文化进步的一种可能条件。但条件只能是条件,要使条件完全为可能服务,这需要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即便是拍摄一般的学习活动、日常生活以及诸如社会调查、旅游等,对很多非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怎么拍得更好一些,其实也是非常需要帮助的。应该看到,眼下大学生用DV自主拍摄的不少影像作品是良莠混杂的,有的甚至很成问题,亟待加强必要的教育与指导,特别是思想道德文化方面的指导。
再次,当下社会是一个充斥着非常庞杂影像文本的时代。由于影像的表达及其意谓具有更为直接性和更为身体性的特点,怎样教育并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并利用影像文化,本身就是当代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本课题研究并不仅仅在于要简单地拿出一套给大学生DV拍摄提供指导与帮助的方案(对非相关专业学生而言,还可能是相关教学课程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在关注这一校园文化现象的同时,深入地研究影像文化(从接受与创作两个层面)对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问题,总结出影像文化影响力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意义及一定的负面因素,从而为影像文化传播时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改革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和积极的对策,使得对大学生的DV调查研究及其成果具有更多的普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