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改进新闻教学实践性的几点思考

2009-07-23徐玉芳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2期
关键词:实践性理论专业

徐玉芳

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迅速,新闻教育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顺势发展,然而,新闻教育却不得不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地:新闻传媒在选用人才时宁愿选择法律、经济、中文、历史、哲学等专业的毕业生,而不录用新闻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因而新闻传媒人才需求缺口与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缺口不能对接。究其原因,一来,新闻媒体更需要补充的是专业型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会一般新闻稿件的写作,而且熟悉某个领域,如经济、政法等,对相应问题能作专业思考与分析;二来,新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较而言,其新闻实践能力优势不明显。我们新闻专业点的课程基本都分为史、论、术三大块,学生以完成本专业课程考试为主要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单一,知识接触面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完成了新闻专业的学习,因此,新闻业界对新闻专业毕业生的普遍评价是脱离实际,实践能力弱。新闻媒体经历了多年的粗放型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新闻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十分有限,而新闻专业点招生规模不升反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院校的新闻教育更应重质而不是重量。

提升新闻教育质量需要从多方面下手,针对上述情况,当前新闻教育的首要任务应是提升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总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明确新闻实践性的意义

首先,在教学中明确实践的重要性。在新闻专业学生入学之初,就应让学生明确新闻学是应用型学科,新闻学习应为实践服务,新闻应为传媒改革服务。新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脱离了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只研究理论,那么该学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实践。这点也应一直贯穿于新闻专业课程的学习始终,无论是从事新闻业务还是从事新闻研究,都不得脱离实践。

其次,明确实践性的真正含义。现在很多师生都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但对实践的理解却比较狭隘,认为会新闻的采写编等实务能力就是实践能力的全部,其实实践性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关注。新闻就是通过专业操作能动地再现客观现实世界,如果没有对社会、民情的关注,采写能力再强也不会有优秀的新闻作品产生。这首先要求新闻专业的教师对新闻业和社会有自己独立的观点,能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并能将自己的观点及时形成教研成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在教学中明确实践性的真正含义,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再者,我们有些学生在选读新闻专业之前并未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入学后就出现了新闻专业学生不看新闻的现象,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接触大量的优秀新闻作品,可以增强学生的新闻职业荣誉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新闻专业的兴趣。

再次,明确新闻理论与实践性的关系。增强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意识不等同于理论对实践的被动盲从,否则难以指导实践和适应时代发展。新闻理论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要密切关注新闻传媒的发展趋势,对未来新闻媒体的需求作出正确的预测与判断,如准确判断网络时代的新闻人才需求状况,或大传播时代的新闻传媒人才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修正培养目标,以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能适应未来的各种变化,也一改当前新闻教育在传媒界被动、滞后的局面。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往往成为新闻教学中的一句套话、空话,实际上能对实践真正产生指导作用的理论无一不是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如社会责任新闻理论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修正。新闻专业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常常存在缺乏支撑性理论或者理论不能有效结合实际展开论述等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其理论素养较低,另一方面在于平时课堂教学中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培养较少。

比如新闻学概论这门课程,它是新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一般在新闻专业的一年级下学期开设,侧重于新闻基础理论的讲解,过去在新闻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往往以概念、原理的抽象讲授为主,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这些理论显得过于抽象概括,笔者在讲解这门课程时开始探索怎样将新闻理论讲授与开放的、变化的、活跃的新闻世界以及现实世界相结合。笔者在讲解这门课程时,每周(周三学时)都会专门留一节课给学生评说新闻,初期要求学生选一则新闻加以评说,给每位上讲台的学生5~10分钟时间,首先简要阐述新闻及新闻来源,然后从新闻客观性、倾向性、真实性、新闻价值等角度加以评说,中后期把评说的范围扩大至对一类新闻、一种媒体、一类媒体等,就媒体责任、媒体伦理、媒体环境、媒体运营方针等展开评说,评说之后学生相互点评或补充,然后由老师加以点评总结。评说新闻的好处很多,主要有:督促学生广泛阅听新闻,密切学生与新闻现实的联系,加强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舆情的把握;搜集、评析新闻的过程就是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新闻及媒体的过程,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与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与新闻责任意识;再者,当众上讲台评说新闻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为以后从容从事新闻业务打好基础。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效果在评说新闻环节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新闻业界对当前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另一评价是:上手快,后劲不足。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弱,具体表现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写一些简短的新闻消息很容易,但不会写深度报道;写出的新闻模式化严重,空洞而缺乏个性。我们在衡量学生实习成果时,往往只看稿件数量而不管其质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生在实习期间也更看重稿件的量而不是质,所以上交的实习成果中有许多就是“豆腐千”式的小稿件。在以后的实习成绩评定中,我们应改正这种机械的量化方式,而应质与量并重。

造成学生不会写深度报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以灌输为主,课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严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这种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课余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自主学习非常少。教师教学中应能把课堂延伸到教室外,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善对课程的学习。笔者在讲解新闻课程时,常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比如课堂随堂提问,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预留问题,由学生课余搜集资料,在下一次课堂上由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给予补充或点评;给出一个案例,由学生自己提出若干问题;针对学生的问或答,笔者给以启发性的点评或引发下一轮的思考。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也常采用师生问答的互动教学形式,但传统的问答环节中,问题与答案基本由教师控制,答案是封闭式的,学生的主动性很少得到发挥,但在问题式教学中,问题与

答案都是开放式的,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提问与分析问题。教师在点评时不可能再照本宣科,陈旧的、浅显的内容也被删除,在问答环节,教师不断补充进前沿的理论与最新的新闻现实,通过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评说新闻等教学形式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增强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分析整合能力,为以后从业打好基础。

综合分析能力弱还与学生学科知识单一有关,当前经济、政治、国际形势、环保等成为深度报道的重点,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懂得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模式,对其他专业问题却懵懂无知,导致他们写出的报道平平淡淡没有深度。注重跨学科,培养传播通才已成为美国新闻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走向,这种模式也开始延用到我国新闻教育中,目前,加强新闻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新闻院校的共识,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积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功底,在实际的新闻采访工作中能以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基础,采写出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新闻报道。

提高新闻采写编等实践能力

学生是否具备新闻采写编能力是衡量新闻教学实践性的最具体标准。提高该方面能力的方法很多,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增加媒体参与度,比如,学校与新闻传媒签约,使新闻传媒成为学校的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定期去基地实习;或者学校与媒体合作办版面,由学生负责某一版面;或者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业界人士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等等,这些都属于学校与媒体的深度合作,一般实践效果会非常好。

有时,外部实践资源非常有限,尤其对地方院校来说,外部实践条件较差,我们必须利用自有资源充分锻炼学生该方面的能力。我们常用的锻炼模式是开设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或专门的毕业实习等时机,到新闻媒体或企事业宣传部门进行实习,这一环节是必须也是非常有效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采写能力。比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上,我们可以采用模拟现场教学法,在课堂上就某一新闻选题模拟采访;也可以由教师确定新闻选题,作为作业由学生课后采写。下次课堂上教师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作业加以点评,点评以鼓励、启发为主。

新闻从业者既需要过硬的采写能力,还需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或社会志愿活动等,尤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办学校的自有媒体,让学校的学报、通讯社或电台成为学生锻炼的基地。再者,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办媒体,以系、班级,甚至小组为单位自办一份报纸,或者模拟制作几期广播电视新闻,班级、系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设网络学习平台,将学生制作的新闻上传到网络平台上,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开展讨论、评价,教师给以指点与评价。

提升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是新闻教育的唯一目标,但绝对是新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期脱离实际需求的新闻教育是没有存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现代信息社会,我们无不感受到新闻传媒的力量,新闻教育任重而道远,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变化,新闻教学改革的步伐也将永不停步。

猜你喜欢

实践性理论专业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