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意识

2009-07-23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2期
关键词:平民编导新闻节目

李 杰

电视新闻是当今新闻报道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它具有时效性、广泛性、综合性等方面的特性;同时,它又具有传递信息、服务政治、引导舆论等方面的功能。但是,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还存在着诸如对新闻价值的强调不够、节目报道深度不够、节目缺乏个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缺乏编导意识的集中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向更高水平的迈进。因此,要注意强化新闻的编导意识,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社会意识、新闻意识、平民意识,以提高节目的整体质量。

电视新闻节目编导中存在的问题

发现能力不足。这种能力,要求新闻节目的编导在抓取新闻线索,选择表现题材,使用节目素材上,凭借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新闻敏感,能够发现并抓取到有意义、有价值、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线索,及时选择独家、新颖、有说服力的表现题材,拍摄并用活真实、富有冲击力的节目素材。

如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栏目1995年11月6日~7日播出的《种草药患心病》(上、下)和1997年7月20日播出的《冷漠是一种病》,都可被认为是“发现”出来的新闻佳作。前者,是编导凭借敏锐的视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不法分子“坑农”新动向的曝光;后者则是编导凭借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索,对社会不文明现象的无情鞭挞。该片以孕妇挤公共汽车为切入点,通过对那些“视而不见”的乘客的报道,发现在当今社会里,冷漠不但存在,而且极为普遍;它不但是社会的一种病态现象,而且是一种能够互相“传染”的社会病态现象,长此以往,必然会败坏我们的社会风气。由此可见,编导只要深入生活,用心去寻找去发现,那么即使是在看似平常的日常生活题材里,同样可以编导出有影响力度的优秀之作。

但是,有一些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总是想着制作一些轰动性强,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题材,却不愿意深入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抓取和老百姓密切相关并为他们所关心、关注的话题,这就往往使得制作出的电视新闻节目政论性强而服务性弱、说教性强而互动性弱,不能引起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如果说发现侧重的是对电视新闻主题的一种横向拓展的话,那么,挖掘则侧重纵向的深入,即对电视新闻主题的深入开掘。这种能力在新闻节目的编导中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挖掘的能力不足。“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能力,这其实是对电视新闻节目编导在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提出的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它要求编导必须善于“在无新闻处找新闻”。不过,有些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往往只是注重对新闻事件本身表面现象的叙述和粗浅报道,缺乏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太题小做”和“小题大做”以及“楼上盖楼”的能力,不能很好地透过表面现象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层内涵,这就使得制作出的电视新闻节目缺乏吸引力,平淡无奇。

表现能力不足。从总体上看,电视新闻节目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但短小并不意味着简单,有时还恰恰相反,越是篇幅短小,表现起来难度越大,因此也就要求编导人员具有更强的编导能力和更高的编导技巧。

1994年由盖晨光和水均益编导的《和平:使沙漠变成绿洲》一片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随后的评比中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全国电视新闻奖”专题类一等奖。据水均益介绍,当初他们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设计结语和标题,原方案只是让水均益在结屡时说出“和平”在阿拉伯和希伯来语中发音相似,两个民族对和平的追求是同样执著就行了。但编导们觉得这样的设计似乎意犹未尽,于是推翻重来,“终于在深夜两点的时候,从《圣经》中翻出了一个古训,这就是该片后来的标题和结尾的串场词——和平:使沙漠变成绿洲”。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句串场词,该片的主题才得以深化,所用素材才有了生命和结构上的附着点——灵魂。该片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尽管电视是当今社会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之一,但作为其节目的具体生产者,编导们还是应学一学古代诗人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为了更多的精品节目的诞生,而“片不惊人死不休”。

有的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简单、肤浅地认为电视新闻不需要表现,只要讲述、真实地记录新闻事件就可以了,但是,在不违背真实客观的前提下,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

新闻舆论引导存在误区。新闻舆论引导问题,即通过新闻舆论对社会实施正确有效的引导,是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特有的重要概念。在新闻宣传政策正确和传播渠道畅通的条件下,新闻传媒能够代表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正确反映社会舆论,这是新闻传媒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前提,也是我国新闻事业所具有的特殊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一些媒体和宣传部门在强调新闻传媒导向性、倾向性的同时,往往忽略、忽视了新闻舆论引导活动自身的规律性,对新闻舆论引导活动所应遵循的新闻规律、舆论生成和运动的规律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认识,结果导致在新闻舆论引导的方式问题上,存在单一、呆板、重量不重质、忽视受众的主体性、缺乏引导艺术等倾向。这些误区的存在,影响了新闻传媒舆论引导效应的有效发挥。

如何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意识

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社会意识。所谓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社会意识,一方面是指编导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指编导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否则将无法编导出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和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反应的电视新闻作品。即使只是完成《策划阐述》所规定的编导职责,也将因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同和价值取向的差别,而导致实施走向的偏差和节目最终社会效应的严重衰减。因此。每一个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的电视新闻节目编导,都应在自己的新闻实践中,真正做到对党和政府负责。

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新闻意识。张君昌先生在《电视新闻摄制》一书中对电视新闻意识是这样界定的:“所谓电视新闻意识,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党性原则基础上,通过对电视媒介性质及其传播规律的正确认识,表现在把握舆论导向和处理新闻技巧方面能动的反应。它包括导向意识、法律意识、时空意识、纪实意识、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缺乏新闻意识的编导,不但对选题缺少敏感,就是送到手里的现成选题,把握起来他也将很难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和电视新闻节目的特殊规律,进行开掘、拓展和纪实表现。

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平民意识。这里的“平民意识”,就是指电视记者摒弃因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带来的优越感,改变居高临下和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自觉地关注平民并和他们平等交流的意识。平民意识的产生,主观上讲,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一种具

体体现;客观上讲,平民意识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一种需求。

要使电视新闻体现平民意识,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编导在从事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时,必须以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与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使费屏内外的传播与接受、社会与个人,获得严格意义上的心态同步,产生情感共鸣。

多年来,新闻界一直强调“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电视新闻类的节目尤其应以关心群众为出发点,反映群众的意志,以正确、健康的观点激励群众。特别是有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一些社会问题只有潜入深层去挖掘,才能昭示世人,起到警世、醒世的作用。

电视新闻要体现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首先,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心里要装着老百姓,选择平民话题,关注百姓生活,记录真实生活,消解群众疑难。在实际工作中,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应深入到百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验平民生活,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群众疾苦,敢于触及老百姓特别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报道。事实证明,只有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人的生活,对准老百姓的苦乐冷暖,才能使电视与观众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才能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履行好“喉舌”的作用。

其次,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要善于换位思考,做一名普通观众。现在的大众传播研究普遍认识到:受众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主动的群体,受众的这种主体地位在我国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电视的主人,受众不仅是电视的传播对象,而且是电视的服务对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电视宣传的根本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电视受众的收听收视需求,全心全意地为受众服务,是我们中国电视的出发点。

再次,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要注意将平民意识贯穿到整个电视节目后期编播制作的全过程中。文稿的写作和语言表达上要尽量通俗易懂,画面的编辑力求充满人性,主持风格做到平等亲切,缩短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节目变得更有人情味,同时,也要追求制作播出的尽善尽美。

总之,编导在电视新闻节目生产和运作的整个流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在当前国内各级各类电视媒体新闻节目部门里,编导往往是集前期选题策划、中期采拍指挥和后期制作编辑三职于一身的角色。这样,编导个人素质的高低,编导队伍的整体职能构成,就成了制约和影响该媒体新闻节目生产能力和总体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同时,电视新闻编导意识的强弱,对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质量的好坏、节目深层内涵的挖掘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平民编导新闻节目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