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创作与推广
2009-07-23王诗文
王诗文
摘要:自电视新闻、电视综艺、电视娱乐之后,电视谈话节目掀起了第四次电视发展浪潮,它不仅创造了低制作成本、高收视率、高广告收入回报的电视产业奇迹,还营造了难以匹敌的舆论影响力。而目前,国内的电视谈话节目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格局。特别是当今公众的情感、生活隐私作为一个敏感话题已经呈现出公开化的状态,国内一些情感谈话节目以此为内容,用调解的形式突破电视谈话节目的创作瓶颈,再创收视佳绩。基于此,笔者总结出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这个概念,并针对该类节目,从社会背景、受众环境、品牌影响等方面来谈其创作特点。
关键词:情感谈话节目调解创作特点品牌推广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研究背景
探讨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创作与推广的一个重要现实背景,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形向橄榄形的转型,以及转型期的大众心理。
大众心理是指社会大众在一个时期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或者某一事件的心理倾向,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生活在同一时代或社会的人们基本相同的情感、观念、思想和思维模式。大众心理是有时代性和区域性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私有制经济也开始迅速发展,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两股势力的交锋使得社会所承受的压力增大,社会的价值观也就在这种压力中发生着改变。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大众,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其思想和价值观,进而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压力,必然要寻找排遣的渠道。
同时,在竞争激烈的电视节目格局中,电视谈话节目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舆论形式。它自1992年诞生以来,迅速崛起,带来继电视新闻、电视综艺、电视娱乐之后的第四次电视发展浪潮,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甚至内心世界,营造了难以匹敌的舆论影响力。例如北京电视台《生活广角》“化解矛盾纠纷、共建和谐社会”节目宗旨的提出,引领了一大批同类质的电视谈话节目的模仿。在公众的情感、生活隐私作为一个敏感话题日益呈现公开化状态的今天,这类节目满足了社会转型期公众的精神需求,使公众在一种人性化的环境中获得信息的沟通、情感的倾诉和慰藉。再如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栏目的诞生背景就是:“工作变动、人口流动、竞争加剧等问题使人们处于失衡状态,众多的社会矛盾与此密切相关,个人的亚健康情绪及亚健康心理的积累,导致了许多惨剧的发生。据可靠资料,目前中国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约1600万人,约3000万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受到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20%的青少年有抑郁症状,其中4%重度抑郁。有专家说,面对社会生活压力的不适应和心理问题的困扰对大众生存、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威胁,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而远远大于生理疾病可能带来的伤害。”不止于此,2006年度SMG的收视“黑马”,上海电视台的《心灵花园》也是以“讲述都市真实的情感故事”为主线,通过加入心理、社会等学科的深入分析和讨论,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为观众提供现实生活的指导,引导人们面对生活困境和心理疾患作出智慧的选择。
这一系列探讨都市人心理问题并进行调解的专业谈话节目,站在社会的高度,既凸显媒体责任,又强化人文关怀,在这种背景下,梳理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特点,明确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定义,进而研究其创作与推广特点,有助于认清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发展前景。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定义阐述
电视谈话节目,“是以电视媒介为传播手段,通过话语形式,以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双渠道来传递信息,整合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营造屏幕内外面对面人际传播的信息‘场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从内容上看,国内的电视谈话节目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一、新闻实事类电视谈话节目,以新近发生的典型新闻事件为内容,或介绍、或分析、或评论,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央视论坛》和凤凰卫视的《实事开讲》;二、民生生活类电视谈话节目,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常时间为讨论由头,以由大众参与的人际倾诉或讨论为主体,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和北京电视台的《生活广角》;三、综艺娱乐类电视谈话节目,既有话语的参与,又有娱乐的成分,带给观众以娱乐和放松,例如凤凰卫视的《娱乐串串秀》;四、专题对象类电视谈话节目,以电视谈话节目本身定位的不同为特征,例如人物型的《艺术人生》和评析型的《佳片有约》。
民生生活类电视谈话节目是当今国内影响最大的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以人际沟通为主要目的的民生生活类电视谈话节目,它的魅力来源于强烈的说话意识和鲜明的平民意识。此后,这类节目在各电视台兴起,并根据各自侧重的主题内容、谈话角度、表现方式等不同,出现了分化。就目前国内的电视谈话节目而言,调解类节目对于观众来说已经不是一种新颖的形式了。不管是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北京电视台的《生活广角》,还是上海卫视的《心灵花园》,江苏卫视的《人间》,这类节目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不仅提供了一个民众说话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每个人都有话语权,并通过现场专家的分析,调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使相互之间获得理解和认同。在当今电视谈话节目趋同性明显,受众选择性较高的电视市场环境中,这种节目形式确实获得了成功。
基于此,笔者认为“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这种节目形式的民生生活类电视谈话节目已经形成其既有的类型。所谓“类”。即同类、类别;“型”即形式、模型,相对更稳定和概括。随着近年来情感谈话节目的类型化生产,“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已经在电视产业化发展道路中,建立起特有的节目研发、供给和运营等体系。这类节目主要的特点是:更强烈的故事性征、更直接的宣泄功能和更世俗的平民倾向。它着重强调电视媒体沟通意见的功能,它以老百姓生活中的家长里短为题材,由当事人各抒己见,进行现场辩论,并通过在场专家的多角度分析、答疑,从而达到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目的。
随着近年来电视节目“故事风”的兴盛,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呈现多元化发展,外延和内涵都在扩大,并与其他节目形态之间交叉渗透,不再采取传统单一的剥活方式,但是这类节目形态仍有着独特的属性特点。如上所述,它关注人的命运、生存、情感,并越来越侧重平民化的话语权表达,讨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伦理观念,因此,它没有《面对面》的新闻解读与历史见证,没有《超级访问》的综艺娱乐元素,更没有《艺术人生》的明星大腕,同时。它不再是单方当事人的心理访谈,而将双方当事人请到一起,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事件、解决矛盾。由于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把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监督、社会教育、娱乐服务等功能搁在一边,也就使电视媒体沟通意见的功能更加突显。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创作特点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创作特点,依据其制作流程,主要体现在节目前期选题——录制前采访——演播室录制节目——后期剪辑包装四个方面。
(一)节目前期选题
“什么节目是老百姓爱看的”是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定位的关键性问题。以北京电视台《生活广角》2004年的改革为例,节目组根据受众分析,发现该节目的收视人群主要呈现出“两高一低”的特点,即观众年龄呈现高龄化特点,妇女比例较高,而观众文化水平偏低。这也恰恰迎合了当年的“民生新闻风”,从而节目收视率与改革之前相比一下跃升五六倍,在同行及电视观众中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令很多黄金时段的节目都望尘莫及。
同时,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活题常常是生活、感情琐事,以各类纠纷为题材,通过多角度分析,专家答疑,达到化解矛盾、解除疑惑的目的。所以节目要求融知识性、社会性、服务性为一体。因此这类节目的选题定位需要把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通过当事人引人入胜的情感故事,加上专家切中要害的权威点评,从而为当事人指明解决之道、打开他们不解的心结;同时也给社会大众以启示,留存一片希望与美好。例如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单亲家庭系列的选题:现代社会,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所有的爱来自于一个人,他们或缺少父爱、或缺少母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比双亲家庭多,《心理访谈》通过这一组单亲家庭孩子的故事,给予电视机前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以帮助。
(二)录制前采访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前期采访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了解事实;二是为录制现场,包括后期制作提供外景片断。这就要求编辑记者必须注意采访技巧。第一,考虑采访的方式方法。不同的环境与场合、不同的采访对象,要求采访者有不同的提问、语气。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提问语言要精练、准确,仪态、语气要庄重、严肃、认真,给人可信、可靠、愿意沟通的感觉。在处理较轻松、明快的事件时,就可以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受众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物和事件。由于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所以往往在采访过程中还伴随着突发事件,这时编辑记者就需要迅速作出反应,提出的问题要直击要害,以增强现场感。
第二,面对现场,编辑记者还需要考虑介人方式。有的现场氛围是爱情、亲情、友情的感人时刻或者处于悲伤的氛围,就需要保持现场的原生态,编辑记者要采取旁观式的介入方式,对现场的干预要减小到最低程度,尽量用镜头语言捕捉环境气氛的变化和能表现情感流露的人物动作、细节;相反,如果现场充满矛盾,有不同的人物争论事件,就需要编辑记者积极互动、组织协调,通过采访来影响现场走势、挖掘真相。需要强调的是,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采访现场的人际关系矛盾是其他电视节目形态所望尘莫及的,它突出了家长里短、日常琐事等百姓的日常生活矛盾,编辑记者的采访除了了解事实之外,还要记录不同人物视角对事实不同角度的建构,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公众话语权表达的体现。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深入度的把握。但凡谈话节目都有这样的问题——不少观众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是一个很有争议性或者很有戏剧冲突的事件,但录制出来的现场表现好似“表演”。这就是因为前期采访过多,导致当事人第一次表述的情感遭到破坏,从而影响了现场表达。因此。当事人第一次完整的表述要留到演播室录制现场完成。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更需要注意这一点,不但是因为前期采访表述的保留可增加节目的可看性,更涉及节目内容的尺度因素,采访内容与方向应充分考虑到当时的政策因素、公众心理以及节目导向等。
(三)演播室录制节目
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要素。作为电视谈话节目的人性化载体,是策划方案的执行者更是把关者,这就要求主持人从前期选题开始就要参与节目的方案策划,如果仅仅在演播室录制时才接触当事人及相关事件内容,无法真正实现现场的谈话辩驳、言语交锋,更无法驾驭现场。杨澜曾说过:“如果没有充分的案头准备,提问往往是肤浅的。来宾会认为在同一个小学生讲话,甚至对牛弹琴,谈话的兴趣肯定不高;没有准备的提问也往往是发散型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重点。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一晃就过,而留给观众的却是一片模糊。”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从参与策划起,就应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以全知视角看待人物、事件、情感。在演播室录制现场,主持人的作用就更为重要。首先,主持人要根据现场情绪氛围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控。这类节目着重于个体生命的展示,以人为本,就要营造出一个平等的语境,用真诚的态度打动谈话者以及受众,以期实现预定的谈话目标。同时,这类节目的现场冲突、人物的心理变化更加莫测,主持人要敏锐观察,及时作出反应。如果谈话突破了人文关怀底线的挖掘,忽略了当事人的心理变化,有时候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2003年5月,湖南卫视《真情》栏目就遭遇了女嘉宾当场自杀的尴尬。其次,主持人作为节目现场的控制器和润滑剂,还要学会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而是要迅速对现场反应作出判断,并预测话题的走向,及时发现事件矛盾的关键信息点。北京电视台《生活广角》的主持人赵川就在节目进程中很好地把握了倾听的分寸,通过“倾听”来“提问”,从而实现谈话者之间的话语交锋。最后,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还应明确一个角色定位——桥梁,即沟通演播室内外的交流,包括电视机前的观众和现场插入的电话采访等。
(四)后期剪辑包装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结构通常由四部分组成:一、介绍当事人和专家、嘉宾(包括现场观众):二、采访当事人相关事实,一般还有事件相关当事人各自的看法、态度陈述;三、专家或嘉宾进行分析并给予帮助;四、事件的结果。这类节目的事件往往是有争议性的,录制的现场也富于戏剧性,后期剪辑就是要在讲述故事的基础上,突出矛盾冲突,设计谈话节奏的兴奋点,使人物事件、情感具有张力。
对这类节目剪辑节奏的把握,主要根据具体的事件内容和人物情感而定。具体来说,节奏的基调由事件的性质决定。如果是普通的家长里短、邻里纠纷,或是线索单一的情感故事,节奏就可以稍快。以《心灵花园》里《儿子让我更坚强》一期为例,讲述的是一位上海老人如何坚持不懈、坚忍不拔地战胜病魔,依靠强大的信念生存下来,享受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故事其实很简单,所以当期节目就依“坚持信念”这一思想娓娓道来,以时间顺序串联故事,用外景画面回忆过往,并用要去东方明珠塔看一看的心愿得以实现来
首尾呼应,情感铺垫一气呵成,在最后将受众的观看情绪推向高潮。而如果是复杂的情感纠纷、家庭矛盾,节目往往会分两期甚至三期完成,不但要呈现演播室的是非辩论,还需要大容量展示相关人员的外景采访(包括电话采访),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事实,必要时节目还应进行后续跟踪报道。2007年改版后的《心灵花园》就增强了外景纪实拍摄,通过大容量的外景纪实片段,目击真人真事全过程,突出了现场谈话的矛盾,引人入胜。
而演播室内现场谈话所带来的情感变化则是影响节目节奏的主观因素;随着谈话的进行,事件逐渐明朗,受众的收视心理也会产生变化,谈话段落的长短、剪辑点的选择还要以此为依据,适当进行情绪“留白”,张弛有度地表现事件的戏剧张力。此外,解说、字幕的处理,包括短小的预告片,也都要根据当期节目的主题,制作出不同的悬念,通过与节目段落合理的搭配和衔接,使节目情绪有起有落,从而吸引受众继续收看。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独特的定位,节目少了娱乐功能,因此节目的外在包装风格应该是简单质朴的。像上海电视台《心灵花园》那样绚烂的包装其实是不符合这类节目的风格定位的,会让受众觉得其谈话更像一种“秀”,越绚烂的包装,会使节目离真实性越远。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品牌推广
品牌具有强烈的异质性,其目的是借以区别其他产品和服务。如何在同类质电视谈话节目中体现出异质性,才是创建品牌节目的关键所在。在电视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拥有了较大的、相对稳定的受众市场,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在同类质电视谈话节目此消彼长,节目模型大规模复制的今天,只有品牌节目才会保持较长的生存期。
一方面,电视媒体空前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造就了电视谈话节目难以匹敌的舆论影响力;另一方面,公众的情感、生活隐私作为一个敏感话题呈现出公开的状态,必然会给当事人以及事件相关人日后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在宣传推广上不能大张旗鼓、追求轰动效应,而应刻意低调,体现人文关怀;再者,目前国内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由于实际操作难度、播出平台以及地域文化的限制,一般是按照本土受众的群体特征来打造节目。因此,在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品牌推广上需要从这两点另辟蹊径。
所谓按照本土受众的群体特征打造节目就是指在节目开播之初,节目组可以通过进社区、开座谈会等户外的公益互动形式,服务于社区百姓,拉近与公众的心理距离;通过网站论坛以及热线电话等传播方式,听取受众的反馈信息,加强与公众的联系。刻意低调的宣传推广是指当节目树立起品牌以后,不能采取其他电视节目形态那种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这类节目的品牌推广仍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可行的方法比如出版书籍、举办大型公益活动等来进行影响力营销,着重社会效应。比如《生活广角》2006年签售《你的故事打动了我》,全书通过“成长的烦恼”、“恋爱的滋味”、“婚姻的痛苦”,还有这些故事背后的故事四个部分向大众倾诉人生在世的烦恼,以及如何驱除;该节目“激情调解员”的选拔活动也是有益的尝试。《心理访谈》也,在2007年出版系列从书《变爱与婚姻》、《亲子关系》、《交往与沟通》并配套光盘,呼唤大众打开心灵的窗户,迎接阳光。通过这些手段,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不但在本区域树立起节目的公众形象和威信,还推广品牌走出地域的范围,将影响扩大到全国。同时,这些无形的效应往往会转化为切切实实的收益,其体现就在于高收视率、高广告收入回报。
结语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谈话节目通过观念的更新、理念的更新、模式的改进与风格的演化,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格局。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通过分析细分化的受众市场的空缺并进行填补,给当下纷繁的电视谈话节目增添了一抹平实的色彩和一份人文的关怀。尽管当前的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应该说,谈话类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这不仅因为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话语时代,社会利益的多元化格局要求社会话语的表达有一个兼容并蓄的实话实说,而且,作为社会话语表达主渠道的大众媒体在产业化的竞争压力下,青睐谈话节目这一投入少、产出多的产品形态是非常正确的选择”。笔者也相信凭借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融知识性、社会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品牌优势,必然有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