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故事化热潮的冷思考

2009-07-23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2期

杨 艳

从民间说书人到章回小说,从代代相传的口头故事到野史文献,都在昭示着一个道理:故事,具有永久的魅力。中国期刊界有个长盛不衰的杂志《故事会》,它1963年创刊,至今还拥有着数以万计的读者群,曾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五。

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方式,这些年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大量地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如:中央电视台的《讲述》、《社会记录》、《新闻调查》、《法治在线》、《财富故事会》、《走近科学》等,这些栏目都在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设置悬念、制造卖点,获得了不错的收视效果。

与此同时,各省级卫视同样大打故事牌,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河北电视台的《天下故事会》、江苏卫视的《人间》、辽宁电视台的《王刚说故事》,湖南卫视的《真情》、《背后的故事》,而四川卫视更是将频道定位为故事频道,打出了“天下故事”的宣传语。

那么如今,故事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喜欢听故事是人的通性。不管你是什么文化背景,来自什么地方,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还在我们小的时候,最惬意的享受应该就是在妈妈的怀抱中听故事。人们总是会对一些陌生、离奇、感人的故事产生兴趣。

第二,故事更易于构筑节目框架。电视是线型的叙述结构,只有围绕一个故事,才不至于松散。故事性更能使人的注意力集中。

第三,故事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能打动人。随着电视观众欣赏口味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厌烦说教式的节目形式,言论不是电视的特长,媒体的传播理念不是说教,往往要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对于这股故事热潮,业界在纷纷实践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一些问题:作为现代社会重要文化载体之一的电视,应该给受众提供什么样的故事。在对故事类电视节目的研究中,笔者发现,目前电视节目的故事化竞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虚构故事。故事的吸引人之处,在于真实。人们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世态人情,从而增进他们对身处的这个世界的了解和把握。然而,在不少纪实类电视故事中,整体失实和部分失实的现象经常发生,并且这种失实通常还是人为的,是“为故事而故事”。一些故事栏目为了增强故事的生动性和曲折性,刺激观众的收视欲望,不惜造假:假悬念,假现场,假故事。甚至有些故事类栏目,花钱找人吵架,人为制造虚假冲突,主持人在边上煽风点火,一味追求收视率。但观众不是傻子,这些其实是在自取灭亡。所以,在把故事说得好听、好看的同时必须真实。

炒作隐私。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故事?不少节目制作者认为观众喜欢窥私,于是大凡揭露隐私的故事,就会受到制作者的偏爱,尤其是明星和其他各类名人的隐私。如抓住名人明星的婚恋细节不放,穷追主角的家庭琐事,渲染无足轻重的生活细节等。有些节目在播出时没有应有的隐私意识,缺乏对公民隐私的保护,如争议较多的直播手术(尤其是变性手术)或相关讲述。模糊公众生活与私人生活的界限,把本应属于私人生活的部分当作众人共享的“故事”来讲述,是故事类节目低俗化的突出表现。

滥用情感。随炒作隐私而来的,是故事类节目选题的狭窄和表现手法的局限。这首先体现在选题上对个人感情生活的过度关注和节目制作中对煽情手法的过度运用。有的栏目定位就是讲述个人感情故事的。同样,不以感情故事为主线的,也会生出感情故事的枝蔓。这就使故事类节目的感性特征非常明显。而在这些情感类故事或非情感类故事的情感细节挖掘中,最常用的手法就是煽情。许多时候不是靠对故事平实的叙述来使观众自然生情,而是通过各种手段营造,比如通过主持人诱导式的发问、情绪性的谈话,通过夸张渲染的画外音或极力铺张的背景音乐,或者过多过滥地对眼泪的特写镜头。

此外,一些故事类栏目缺乏人文关怀,不符合传统道德标准,片面搞笑或猎奇,如大肆炒作一些边缘性题材或边缘人物,如同性恋、变性、整容、怪病、特异功能、神秘事件等,放大了社会的非主流现象,扭曲了社会现实。一些电视故事正在一步步走向低俗。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电视故事尤其是新闻故事通过对百姓生活故事的开掘,使电视更彻底地走向大众,极大地拓展了新闻的疆域,增强了电视的传播效果。就像美国新闻学者梅尔文·门彻曾提示过的:“为了确保报道被人们阅读,新闻记者必须以一种呈现个人亲历的戏剧性事件的手法进行报道,新闻记者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是:使用人们常用的词汇讲述故事。记者通过寻找与事件有关的人,使新闻人格化和戏剧化。”

然而,从整体上看,电视故事行销是社会文化症状之一,它是媒体文化和社会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与市场经济中电视媒体对收视率的过度追求有关,与大众文化口味的变化有关,也与电视制作和编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创新精神匮乏有关。如何加强电视节目的人文关怀,提高节目的思想水准,同时给受众提供生动的故事,给受众提供社会的完整图景,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客观性的原则。要客观地表现真实的内容,这是媒体最基本的报道功能和定位。我们所要讲的故事,从它报道的内容和角度来讲,本身是对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真实的描述,它具有新闻报道真实性的特点。

平民化和生活化的视角。应当把我们的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因为这些人物比电视剧或者文艺节目中的人物更为真实,他们对这种生活的感受,对于普通的受众来讲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它产生的这种影响力也会更大。

坚持“内容为王”。如果没有新鲜的内容,形式无论怎样变化无穷,也不可能激起观众心中的波澜,同样好的内容也需要合适的形式来表达,没有相应的形式,再好的内容也不能深入观众之心。

当故事化成为新的报道模式并危及媒介自身繁衍的传播密码时,明确故事化的概念、规范故事化的操作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