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情景喜剧的“情景”内涵

2009-07-23葛文治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2期
关键词:情景喜剧喜剧冲突

葛文治

电视情景喜剧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类型,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重视。尽管中国电视情景喜剧从创作伊始就借鉴了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创作经验,但是,十几年来,中国电视情景喜剧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一个特殊文化消费品,作为中国通俗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电视喜剧的重要形态,研究电视情景喜剧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而对于电视情景喜剧本体属性的研究就更加显得重要。“情景”作为电视情景喜剧概念中的一个核心词汇,其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

从电视情景喜剧的角度来说,“情景”不仅指的是“环境”、“场景”,应该属于“戏剧情景”(situation of play)的范畴。“戏剧情景”是戏剧情景作为戏剧作品的基础。主要由三种因素构成:1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的时空环境;2对人物发生影响的具体情况——事件;3有定性的人物关系。在戏剧作品中,戏剧情景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把人物投入到具体的情景中去,为人物提供足够的条件和刺激力,促使他(或她)通过行动进行性格的自我展现。

就电视情景喜剧而言,情景喜剧是基本格局保持不变的系列剧。场景固定为有限的几个,一般不使用外景。人物性格平面、简单,一般没有发展。故事情节上没有明显的推进。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也相对恒定。对“情景”的深刻理解和深入表现在剧作和制作层面,就决定了电视情景喜剧未来的发展走向。

“情景”拓展了电视作品的题材。中国电视情景喜剧虽然从整体内容上,还没有突破家庭和工作这两种大环境,但是随着数量的丰富,题材也越来越广泛,体现出“与社会同步”的审美理想。尤其是近来很多情景喜剧的投资者和创作者除了挖掘家庭戏的潜力以外,还推出了一大批行业内的办公室情景喜剧,在有限的几年之内涉及的范围很广,也算小有成就。

家庭作为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中心情景,为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极其丰厚的资源,但是,作为情景喜剧的创新,“情景”的创新为首要要素。例如,由尚敬导演的《炊事班的故事》就为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情景”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炊事班的故事》作为中国第一部军旅题材的情景喜剧,2002年至2007年共拍摄三部。该剧以一个空军场站中基层连队的炊事班作为舞台,通过发生在6位年轻炊事兵身上的一件件鲜活生动的日常小事,把绚丽多彩的军营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既符合军营生活的实际,又提炼出生活中戏剧性的喜剧元素,使得这部电视连续剧一改过去军事题材剧的宏大、庄重,与世俗生活的隔绝,而展现了部队富有情趣的生活侧面。

《炊事班的故事》播出之后,反响良好,屡屡获奖。它的成功启示我们:电视情景喜剧的“情景”内涵是丰富的,“情景”与题材的关系处理得好,表现“主旋律”的手段也是十分丰富的,层次也是多样的。如果仅仅强调思想性、艺术性而否定其通俗性、娱乐性,就等于把大众文化产品全部排除在主旋律作品之外,其结果只能是使自己失去可能的提升空间。

《炊事班的故事》大胆在“情景”上进行创新并获得成功,这样的例子说明,对于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创新,对“情景”的深刻理解和深入表现是电视人首先要探讨的命题。

“情景”营造了戏剧化的场景。电视情景喜剧脱胎于美国的“广播情景喜剧”。当时的广播情景喜剧是没有现场观众的。习惯了在喝彩声和笑声里表演的喜剧演员们,面对广播电台直播间那一个静静的麦克风,往往感到局促异常,严重影响了幽默才能的发挥。为此,广播电台在每次演出时都要雇一批观众坐到麦克风后面,模拟酒吧演出环境,这样节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情景”作为创作的特定场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电视情景喜剧往往在作品中掺加进“灌装笑声”,来营造所谓的“喜剧情景”。由此可见,对“场景”的再现,在电视情景喜剧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场景”是戏剧展现的非常重要的环境,电视情景喜剧的“情景”从另一个层面上,集中了戏剧“场景”的内涵。中国电视情景喜剧,主要围绕“家庭”展开,除了家庭伦理道德题材一向是中国文艺传统,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作为主要场景,更加能够展现电视喜剧的独特魅力。

家庭作为电视收视的主要空间环境,节目内容以家庭题材为主,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熟悉的场景表现也很容易把观众的情绪导入电视作品的观赏之中,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在电视作品中寻找到自身的角色替换的对象,往往在观赏电视剧的时候就把个人体验与情感感受带入过程之中,充分感受到了电视情景喜剧所营造的“情景”效应。

从目前的中国情景喜剧情况来说,大体可以将它所反映的家庭模式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大家庭模式,即家庭中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以祖孙三代的组合比较常见,比如《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这样老、中、青的家庭在成员的年龄上跨度至少超过40年,代际差别非常明显,观念上的不一致在所难免,朝夕相处共同的生活又使得冲突高度集中,可谓情景喜剧发掘笑料的富矿。

第二种是由大家庭裂变出来的个体小家庭,也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核心家庭。在核心家庭中,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们之间构成了复杂的多维关系。在《家有儿女》这部中国版的《成长的烦恼》中,编剧为了三个孩子能出现在同一个家庭中做了精心设计:爸爸夏东海在美国与妻子离婚后,带着7岁的儿子夏雨回国发展,并与在国内长大的女儿夏雪团聚,后与某医院护士长刘梅结婚。刘梅也曾离异,并带有一子叫刘星,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合理的五口之家。这种由“分裂”到“重组”的家庭,在社会观念、生活习惯、成长背景上都有差别,因而能够形成足够的喜剧冲突的情景。

第三种可以概括为“类家庭气氛”的模式。因为生活工作而聚集在一起的稳定的小团体,或者暂时因为某种原因或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团体,不同生活阅历的人群有机组合后可以充分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不同感知,在包容中凸显异同,在对比中显现幽默。此种模式的情景喜剧融合了代际冲突、观念冲突、性格冲突、思维方式冲突等多种看点,结构上也显得更为开放。

小家庭大舞台,这是中国情景喜剧的主要类型模式,而且中国较成功的电视情景喜剧类型都是这种家庭模式喜剧的成功范例。家庭模式的电视喜剧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生活“场景”,在这个特定的场景之中,各种人生百味都通过电视艺术的表现力展现出来,从而充分展现出电视情景喜剧的独特美。

“情景”凸显了电视作品的戏剧冲突。“情景”的另外一层内涵,就在于它凸显了戏剧冲突。情景是电视剧冲突双方共处的特定情况、环境和关系等,它是使矛盾对立双方立即行动起来,爆发尖锐和激烈冲突的特殊的条件。

作为系列剧,情景喜剧区别于一般的连续剧形式。情景喜剧的情节是相对独立的,无论从哪一集看起,都不会影响欣赏的完整性。而为了能够让情节周而复始地发展,往往采取环状结构,即每一个故事的终点,必须又回到起点。从叙事层面来看,情景喜剧总是在一集里首先打破平衡、复杂事态,最后又恢复平衡。“情景喜剧的核心便是对重现情景的不断熟悉——在各种各样的颠覆与背离中,最初的情景反复出现、不断被确定”。这是情景喜剧区别于情节性喜剧的重要方面,作为电视情景喜剧创作的创新,这个基本的规律尤其要重视。

从具体的叙事来看,电视情景喜剧的叙事结构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封闭性的特征,某些结构片段也具有不完整性、开放性。情景喜剧有可以清晰划分的开头、中间、结尾。情景通常由一个问题展开,在20多分钟的剧集里完成它的复杂化和恢复平衡。情节发展递进式,上下集互为因果关系,每集独立成章,以行动发展线索的结束而结束,以对某种性格的塑造或对心态的透视而告终。而“情景”的作用就在于贯穿整个情节线,凸显某些戏剧性的冲突关系。

就情景喜剧的创作而言,情景喜剧不仅在叙事结构上要做足文章,还要在从原点回到原点的这一过程中力求曲折新奇、引人入胜,备足足够的悬念。很多优秀的情景剧都有这样一个特征:往往是在特定的情景中,慢慢将“包袱?口扎紧,然后加快节奏,最后用一两场戏抖开“包袱”,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因此,中国情景喜剧的情节结构往往就是由小悬念组成的环状模式,完成大悬念的揭秘,在种种出乎意料的情景中,让观众感受到乐趣和夸张的欢悦。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情景喜剧,大多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模式单一,千篇一律,故事都太表面而不深刻,光是在形式上变来变去,局限在了娱乐的表现形式上,而没有真正触及文化的深刻内涵。要想使中国情景喜剧冲破“瓶颈”,首要任务就是深刻认识电视情景喜剧中的“情景”,拓宽视野,挖掘更多更新的题材,灵活运用“情景”的审美表现力,以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欣赏需求,不断提高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审美品位。

猜你喜欢

情景喜剧喜剧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Situation Comedy情景喜剧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互联网时代情景喜剧创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喜剧世界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情景喜剧对白模糊限制语功能研究——以《破产姐妹》为例
《欢乐喜剧人》
论中国情景喜剧美学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