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编感悟三则

2009-07-23牛长建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2期
关键词:时用

牛长建

慎说“咱”与不说“你”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国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表示或强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亲密,在指称对方家乡、家人或者亲属时,往往不讲“你”而用“咱”。比如,称对方的家为“咱家”;称同辈的兄弟姐妹时称“咱哥”、“咱弟”、“咱姐”、“咱妹”;指称朋友的父亲,古代人用“令尊”,现代人不能直接用“咱”,交谈双方则视对方年龄大小。从自己一方用比照法采指称对方的父景,对方比自己大的就称“咱伯”,比自己小的则称“咱叔”。这种称谓方式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也非常好用。一句“咱家都好吧”,就能拉近交谈双方的距离,迅速消除生疏感。在采访过程中,为了营造一种融洽的采访氛围。这种称谓方式也常常被记者采用。到工厂采访就说“咱厂”如何如何,到了农村则说“咱们村、咱们乡”怎样怎样。这样讲按说也无可厚非,但“咱”说多了,不但不会让人感到亲切,反而让人感到虚伪,况且这里主要有一个媒体的中立地位问题。媒体的特性要求我们要以第三者的身份去对待被采访者,超脱地对待被采访对象,大可不必为了套近乎而随便用“咱”。不然,就极易造成误解或不良影响。比如,采访一个案件时,你与一方当事人称“咱”,就可能引起另一方当事人的误解和不满,把你当成是对方拉关系请来的记者,是来帮助对方造舆论的,这是我们媒体不愿看到的。

再说说“你”的用法问题。外国人在称谓上很讲究,一般情况下,表示关系不太亲密或生疏时用“您”,表示关系亲近时用“你”。我们看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时稍稍用心就能发现这一特点。中国人在称谓上更讲究,但和外国人的习惯有所不同。我们在称呼长辈或者表示对人尊敬时往往用“您”,在称平等身份者或者表示关系一般时用“你”。一声“您”可以拉近双方距离,一个“你”可将人拒之千里之外。在采访时“你”和“您”如果用不好,就会给采访带来不便。试想一下在采访一位老人时,称其为“你”,那是多么尴尬的事情呀。先不说别人怎么看你,只怕你自己就会面红耳赤地感到难堪,肯定影响你的情绪,采访自然也要受影响了。常言说“礼多人不怪”,还是多说“您”,少说或不说“你”好。

提问莫钻“牛角尖”,人间没有高大全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往往会抓住一个问题不放,刨根问底,不把问题问清誓不罢休。这种提问方式在外事活动中很常见。在国内采访遇上刻意隐瞒实情,不配合采访或者糊弄记者的采访对象时,记者也常采用这种采访方式,这也是一种比较实用的采访方法,但如果使用不当,钻了“牛角尖”就会给采访造成影响。去年汶川大地震时,某媒体记者采访一位村干部。这位带领群众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共产党员在霹雳中失去了10多位亲人。我们的记者竟然苦苦追问“家人去世了还坚持工作,有什么感受”,“(失去了10多位亲人)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坚持战斗在第一线呢”。在采访一位失去女儿的女警官时,追问:“当你照顾灾区的孩子时,会不会想念自己的孩子?”你这不是往人家的伤口上撒盐吗?结果把女警官逼得当场晕了过去。类似这样的错误在地方新闻媒体中更是时有发生。为什么从地方到国家级媒体都会出现这种低级的错误呢?有人说是记者有一种强势心理,缺少同情心;有人说是缺失人文关怀。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那种陈旧的钻的思维定势和“牛角尖”式采访提问方法惹的祸。按陈旧的僵化的思维方式来看,英雄人物必定是“身穿红衣裳,站在高坡上,手捧红宝书,面向红太阳”式的高大全。他们在危难之时往往要讲出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来。你在痛失亲人的情况下能以大局为重,奋战在抗震一线,你就是英雄,你就必须讲出不同于常人的豪言壮语来。不逼出你的豪言壮语,就是记者没做好工作,对不起受众。就对不起组织,对不起党。可以说正是这种写高大全式英雄的情结和钻“牛角尖”式的思雏和提问方式在作怪,才造成了这种一恶果。事实充分说明,这种写人物必定高大全式的陈旧观念的影响仍然还在。只要认真地读一读我们各级媒体报道人物的通讯或者报告文学,就会发现或多或少地对英雄人物拔高是一种普遍现象。由此,我们认为,整顿文风仍然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此,我们也奉劝大家:人间没有高大奎,提问莫钻“牛角尖”。

从“多与少”说到“学与用”

时下,人们爱将事情进行对比排列,用“多与少”来表达社会的看法。这中间牵涉新闻媒体的大致有两点:一是性病广告和性药广告多,好听好看的广告少,人们意见大。再一个就是在民掣新闻中,“负面报道多,正面报道少”。这一说法是不是正确呢?我的一位同事,在2009年春节前后对省内部分媒体民生新闻的状况做了一个统计。据分析确实是负面新闻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这一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这是一个牵涉导向的大问题。我们常讲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要求记者、编辑要有大局意识,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可当人们翻并报纸,打开电视、收音机,醉汉闹事、卖淫嫖娼、坑蒙拐骗充斥其间,或者是这里路坏了没人修、那里老娘病了没人管。别说外国人看了瞧不起我们,就是乡间老农意见也不小。一位农民通讯员就多次和我说起这件事,认为“确实是丢河南的人,损咱河南的形象”。

也许有朋友会说:“我说的都是事实呀!”我们说“朋友,你要认真对待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了。”郑州之大,河南之广,发生一些不好的现象是绝对的。话说回来,在我们的生活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人是绝对的大多数,每天发生的好人好事肯定更多。只拣丑的说是不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呢?

也许还有人说揭露丑恶现象,就是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呀,不就是多了一点吗,何必大惊小怪呢?这里就引出了又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把握批评报道的“度”。我们知道“多”与“少”是一对矛盾,多与少是通过比较而得出的,多是相对于少来说的。我们还知道“多”与“少”都能引起从量到质的转变。“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故事大家常说,过犹不及的古训大家都懂。从中学到大学唯物辩证法学了多少遍,走上工作岗位后,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常常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也都挂在嘴上,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大家也都明了,可为什么一到具体操作就都不见了呢?是不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出了点问题,相脱节了呢?套用“多与少”的格式,那就是“学得多,用得少”了。

猜你喜欢

时用
离心机转速的写法及相对离心力的正确表示
离心机转速的写法及相对离心力的正确表示
离心机转速的写法及相对离心力的正确表示
离心机转速的写法及相对离心力的正确表示
离心机转速的写法及相对离心力的正确表示
离心机转速的写法及相对离心力的正确表示
离心机转速的写法及相对离心力的正确表示
离心机转速的写法及相对离心力的正确表示
离心机转速的写法及相对离心力的正确表示
离心机转速的写法及相对离心力的正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