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传播中“反沉默螺旋”现象浅析

2009-07-23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2期
关键词:家乐福观点螺旋

王 琦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螺旋”现象

“沉默的螺旋”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作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的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转变支持方向,与多数意见一致。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从而形成“沉默螺旋模式”。

然而在网络传播时代,受众的参与性大大提高,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受众可以自由发表或支持“少数”意见,此种“少数”意见被更多的网民接受,可能发展为与“多数”意见势均力敌甚至超越和改变“多数”意见的情况——这种与“沉默螺旋”相反的现象即为“反沉默螺旋”。2008年4月的“家乐福事件”是一场由网络议题引发的、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抗议和抵制运动,并成为媒介与公众的焦点话题。整个事件的传播分两个阶段:

“沉默的螺旋”再现:最初,网民们获得的“家乐福支持‘藏独,法国人破坏奥运圣火传递”等信息对他们产生一种心理刺激,引发了他们对法国、法国品牌及家乐福的敌意和一种因受到伤害而越发强烈的爱国情绪。在这一时期,人们被极富煽动性的“抵制”口号所吸引,将抵制与反对“藏独”、热爱国家等行为对等起来。因此支持“抵制家乐福”成为最强音——沉默的螺旋再次实现。

“沉默的螺旋”渐次失效:随着讨论的深入展开,口水式的发帖在不断重复中失去了新意,而反对抵制的帖子因为包含了更多的理性思考,显得更具说服力。一部分支持抵制的人,在经历了最初的心潮澎湃后,开始认识到抵制行动可能引发的系列负面效果。加之公众人物与媒体的理性爱国呼吁,沉默的螺旋开始渐次失效,反而出现“理性爱国”的舆论一致,呈现出“反沉默螺旋”现象。

网络传播中“反沉默螺旋”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一,网络的虚拟性使“从众心理”被“勇于表达”甚至“自我炒作”代替。在“沉默的螺旋”假说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由于网络传播的虚拟性而产生了变化。由于网络上的虚拟个人与现实中的人格主体存在分离,人们发表自己特殊观点所可能承受的环境压力因而要比传统社会减轻了许多,从众心理的表现也因而减弱,换之以“勇于表达个人观点”。排除了惧怕孤立的心理,“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前提在网络传播中便消失了,自然不适应网络传播。

而希望能保持自我是人类共通的性格,每一个人都不甘做别人观点的应声虫,在某种程度上,有些个体为了张扬个性,表现自己特立独行的一面,甚至会表现出偏要与主流观点相抗衡的心态,发表一些与主流观点相悖的言论。因此网络传播中实际上表现出一种“自我炒作”心理——无人理会、没有回复的发言,将为发言者带来一种真实的窘迫与尴尬;倘若发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点击量)与回应(跟帖),即便观点很偏激,发言者也会因为受到关注与重视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第二,网络文字传播方式实现了意见的平等表达。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无需通过面对面的在场交流就能达到思想的即时传播,无需在场也可以实现即时双向互动,这种文字传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在人们处于孤立状态下给人以力量,提高了人们应对“对孤立的恐惧”的能力。因此这种通过文字即时传达思想的新媒介导致的是各种睿智思想的交流碰撞。

文字表达本身是一个古老的工具,但是因为有了不同的传播与沟通方式,其对个人意见表达的影响也就大为不同。在报纸出现的年代,主要意见垄断了报纸的主要版面,而少数派意见往往只能在豆腐块的诸如读者来信中得到表达。由此可见,传统的文字意见表达方式主导着主流意见与非主流意见,其表达和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对称的。但是在网络空间,主导意见和非主导意见传播的时间空间差别急剧缩小,即使只有一个人坚持的意见,也能得到有效的表达,乃至于在众人的反对之中帖子还可能扶摇直上,获得更大层面、更多人的关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将灌输式的文字传播体系改造为圆桌会议式的平等讨论结构,使每个意见都获得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舞台,这也导致沉默的螺旋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效。

第三,网络分众化特征使“少数派”意见得以传播和强化。分众化、小众化传播是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多数人难以形成共识的网络传播环境下。整合严密的少数派权力就会被充分凸显出来。他们借助网络搜索工具很快选择、切换到自己感兴趣、意见冲突少、立场接近的虚拟社区,表达自己“独立”的意见,在特定场域里不断获得肯定,强化并提升自己的观点或价值取向;进而通过“转贴”等特定网络手段将已经形成的意见迅速传播到其他“高点击率”社区,以较小的成本实现信息的扩散,并最终使其较高的自我确信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虚拟空间里获得延伸和强化。由此,一旦由自我意识强硬的“少数派”在网络上发表了与媒介舆论相悖的意见,往往会引起受众的反向思维,甚至引起“沉默的螺旋”迅速倒戈。

综上所述,正是网络传播的这些特性使得家乐福事件中反对抵制的“少数派”勇于表达,使用文字平等表达,并且使意见传播和强化,从而使“沉默的螺旋”中“优势意见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在反对声音的夹击下难以顺利进行。

结论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社会孤立的动机已经基本消失,从众心理明显减弱;网络文字传播方式使意见平等表达;网络空间的少数派意见明显增强。因而“沉默的螺旋”产生了失效的表现,呈现出“反沉默螺旋”特征。

猜你喜欢

家乐福观点螺旋
旋风“螺旋丸”
观点
外资零售业:陷入“亏损”泥沼
外资零售业:陷入“亏损”泥沼
螺旋变变变
家乐福网上商城进京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