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独家新闻的竞争之道
2009-07-23王志
王 志
所谓独家新闻,指只为某一媒体所报道的新闻。显然,在新闻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的背景之下,独家新闻是传媒最锐利的一个竞争武器。但现实世界中的情况是,每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各个媒体蜂拥而至,你想采写独家新闻,谈何容易!可见独家新闻竞争是要掌握一定方法的。下面,我们结合案例,对独家新闻的竞争之道略作探讨。
一、第一时间抢发报道
时效性是新闻的一个显著特征。有人说“新闻姓新”,此话颇有道理。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各媒体当然都会得到信息,并派记者前去采写。但各媒体报道在时间上却可以有先后之别。如果谁能抢得先机,率先报道,则读者先睹为快,从而形成独家新闻的竞争优势。而抢得先机的关键则在于:事先推知到某事件的发生,从而早做准备。例如,2000年6月,朝鲜和韩国领导人在平壤举行战后首次会晤,这是举世瞩目的新闻。但在会晤前,有关安排,包括朝方将由谁到机场迎接来访的韩国总统金大中,都没有透露。金大中抵达当日。新华社记者到机场采访。这位记者从机场正在播出的欢迎仪式的注意事项中,敏锐地意识到金正日将亲自到机场迎接金大中。因为按照过去的做法,只有金正日亲临机场迎接来访者,才会安排群众欢迎的场面。记者马上找到朝方官员证实,然后打电话给新华社驻平壤分社值班的记者,让他通知总社做好准备(朝鲜没有移动通信设备)。同时,他的一个同伴记者则守在机场的公用电话间。当金正日出现在机场时,这位记者隔着停机坪和候机室的玻璃向等在电话间门口的记者做手势,后者迅速打电话回分社。几分钟后,金正日亲自到机场迎接金大中的快讯就发了出去。新华社记者离开电话间时,见到朝中社的记者才急冲冲地赶来。此例中,新华社抢发这条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独家新闻,发稿速度之快,令其他新闻同行羡慕。
二、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各媒体均有采写权,并且都会尽快加以报道。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新闻事件报道得越早,其意义就越大。在此情形之下,独家新闻自然难寻。大家报道完此一事件之后,兴趣便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了。但在很多情况下,事情往往有一个后续发展的过程。当别人注意力转移,而你如果仍对事件保持关注,则有可能获得为别人所不知的新内容,从而形成独家新闻。例如,2006年12月初,记者在上网时发现这样一条新闻:正在吉林上大学的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女学生易玉娟被检查出自血病,同学们自发成立一个爱心小组,通过义演、收集矿泉水瓶等为她筹集医药费。几经周折通过电话采访,写出了消息《全州妹异乡患病沐爱心》。但记者没就此打住,而是与其保持联系,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并追出一条意想不到的独家新闻:2006年12月20日,一代相声大师马季先生突患心脏病逝世。12月23日,从吉林方面传来意外消息,易玉娟一同班同学的父亲与马季是故交,他不经意间向马季先生说到了易玉娟的情况。马季非常关心,逝世前一天为她题写了三幅字相赠,鼓励她与病魔作斗争。易玉娟得知消息后非常感动,趁到北京检查病情之机参加了马季的追悼会。记者连夜进行采访,终于写出独家新闻《马季绝笔墨宝激励全州女生》。
三、抓住细节做文章
记者报道某一新闻事件时,往往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只对与事件构成相关的内容加以关注,即新闻报道中所谓的“5W”: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果。这样考虑当然没错,因为一个新闻事件就是由这些因素构成的。为了捕获独家新闻,有时我们就得注意上述因素之外的一些情况,比如发生在新闻现场的一些细节。它们虽然与事件本身的“5W”无多大关系,但却可能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这些细节往往被别的记者所忽略,抓住这些细节做文章,就能形成独家新闻。例如,2005年5月21日晚,某记者站接到桂林市110报料:一中年女子爬上一酒店的11楼窗台欲跳楼自杀。当该站跑线记者赶到现场时,同城多路媒体记者已相继赶到。拿起长枪短炮展开新闻争夺战。可第二天新闻见报,只有该站记者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细节:跳楼现场竟有人拿望远镜看热闹,更有精明的小贩从中看到了商机,背着望远镜来到现场向围观群众兜售。这条从记者堆里抢出来的独家新闻:《桂林一女子11楼上想自杀(引题)跳楼现场有人兜售望远镜(主题)》,不仅获得该报优稿奖,还获得当年度广西新闻奖三等奖和全国省级都市报好新闻奖。
四、自家策划新闻活动
关于新闻策划,时下有两种看法:有人认为新闻是客观发生的事实,怎么可以去人为地策划呢?也有人认为:客观世界中的事件都是由人而促成的,如果这些事件具有新闻价值,自然就可成为媒体报道的对象。事实上,媒体作为一种公共机构,有时会主动组织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是精心策划的,它涉及受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自然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为广大群众所关注。显然,媒体所策划的这些活动,往往以自身媒体为载体,因而就形成了独家报道。例如,《东南商报》有一个广受读者欢迎的栏目,叫《情感·倾诉》,版面编辑经常接到关心子女恋爱、婚姻的老爸老妈的电话。另外,报社记者在日常采访中也了解到,替子女相亲而出入一些婚介机构的老爸老妈非常多。读者有需求,商报就着手策划以老爸老妈替子女相亲为主题的“老爸老妈相亲会”,每月举行2—3场。从去年国庆节开始,这些相亲会已举办了20多场,许多人在此找到了有情人。商报自家的活动,带来了商报自己的独家报道,同城其他媒体“夺也夺不走”。半年多来,商报发表有关相亲会的报道30多篇,文字10万多字,图片50多张。这些报道可读性强,读者好评如潮。
五、综合报道出独家
根据新闻学定义,新闻可分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两种。事件性新闻指客观现实中发生的新闻事件,当此事件发生之后,记者们就会蜂拥而至,自然难以作独家报道。非事件性新闻则不同,它是对于新出现的某种情况的一个综合报道,记者的主观能动性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因为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新闻事件,而是要沿着某个线索去作全面了解,谁做了这个工作就捷足先登,所发报道便为独家新闻。例如,2004年,“西气东输”工程管线铺设到杭州,杭州进入“天然气时代”只是时间问题。杭州市民对西气进杭的进展极为关心,杭城各家媒体对此事也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由于该项重大工程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相关部门对此事讳莫如深,守口如瓶。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平时与业务部门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以及他们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些业内人士的支持下,某记者了解到2004年天然气用户转换计划、转换天然气之前市民需做好的准备工作,以及由于管道铺设尚未完工,当时杭州市民将要用上的天然气不是来自新疆,而是来自陕西崇德油田等诸多信息。在此基础上,经过与有关部门的充分沟通和精心组织,撰写了一篇融预告、服务、展望于一体的《陕西的客人即将进你家》的综合性独家新闻,受到读者的欢迎。
六、新闻评论独树一帜
时下,各家媒体对新闻评论越来越重视,纷纷开设评论版,已形成新闻与评论并重的趋势。此一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因为受众不光要了解新闻事件,更需要理解新闻的意义。这就要求媒体去引导受众对新闻的解读。一个新闻事件被报道之后,如果受众理解不到其意义或与媒体报道的本意不符,这只能视为新闻传播的失败。在此方面,为媒体独家新闻的竞争提供了用武之地。因为面对同样的新闻事件,各媒体所能阐发的意义可以有深浅之别。意义阐发深入,就形成独家新闻,所谓“高度决定影响力”,正是此番道理。例如《南方都市报》对“孙志刚案”的报道,便是此方面的一个典范。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发表了有关孙志刚案的报道,该报道引发了全社会对孙志刚之死的广泛关注。但南都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领先一步,而在不止于对现象的描述,没有停留在“一个青年被毒打”的普通个案层面;不止于一般意义上对公平和正义的呼吁呐喊,而是上升到对公民权利的探讨,发出对当时《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违宪的质疑。在层层“深度发问”中,反思收容遣送制度,最终促使一部国务院行政法规从“收容”到“救助”的更替。显然,《南方都市报》对孙志刚案所作的意义解读是颇有深度的,它涉及国家的政策法规是否违宪的问题,发人深省!这样的评论独树一帜,自然成为媒体竞争的一个锐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