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角色转变
2009-07-23陈生明
陈生明
〔关键词〕 数学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7(A)—0026—01
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转换的角色内涵相当丰富。笔者根据自己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从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育科研三个方面就教师角色转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由“师傅”向合作者转变
传统的中国教育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信条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责任,但缺乏教师的服务意识。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支配者的地位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建立人性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教师角色要由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由解惑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师傅”转变为平等的合作者。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真正建立起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自在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应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减少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增强学生学的“饥饿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强,在探索中创新。
二、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促进者转变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夸大了教师的权威作用,把学生看成一个可以任意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其结果,学生只能被动吸收知识,只能依附于教师。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师要改变过去强调单一知识传授的观念,努力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不仅成为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而且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态度各方面全面发展,具体做到以下几个转变:一是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二是由统一模式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三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四是由只重课本知识向既重课本知识又重生活知识转变;五是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六是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通过以上转变,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目标,使学生也能成为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
三、由“复制者”向研究者转变
在传统的“指令性” 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被动地、消极地、按部就班地复制着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课程计划。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既面临着新知识爆炸的挑战,又面临着对新课程改革的诸多新问题的学习、研究、反思和总结。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由“复制者”向教育教学的新型研究者转变,积极主动和全方位地介入对新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活动。
传统的教师生涯中,多数教师只顾埋头教书,不注重教育研究,认为教育科研是领导干部和科研人员的事,与自己无关。这种只教书不研究的行为,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更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会与旧的观念及行为发生碰撞,这种新与旧的碰撞只能是“破旧立新”。“立新”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重新审视和分析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随时对自己的认识进行补缺、深化和纠偏。同时,由于信息渠道的畅通,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拥有者,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完全有可能超过教师。这也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学会判断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学会在教育研究中体验成功,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成为新时代的科研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