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备课误区确保教学实效
2009-07-23周建荣
周建荣
〔关键词〕 备课;误区;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7(A)—0008—01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对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的全面设计和准备,备课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从备课做起。
笔者认为,目前不少中小学教师在备课方面存在以下误区,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误区一:缺乏对课标、教材和有关资料的深入解读,只是挖空心思写教案,备课投入有偏差。不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没有把自身的认知问题摆在备课的首位,对课标、教材和有关资料缺乏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把备课的重点普遍放在教案文本的书写上,把备课改革单纯定位在文本形式的创新上,备出的课实用性和实效性不强,对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收效甚微。
误区二:缺乏对学情的深入分析,教学目标脱离实际,教学措施针对性不强。认真分析学情,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预设各类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思考教学活动中应采取的措施,应当是备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目前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心中无人”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措施的斟酌上用心不够,针对性不强,导致教学“两张皮”。
误区三:缺乏对课内外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作业布置随心所欲,重复低效。目前,不少教师把备课的范畴仅仅局限于课堂,没有把课内外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备课范畴,课内外训练的系统性、科学性不强,对课外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活动缺乏设计,课外作业的布置缺乏思考、推敲,随意性大,甚至重复布置,层次性和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效果不理想。
误区四:缺乏对教学辅助用具的精心准备,课堂效率不佳。教师在上课前要根据教学设计,充分准备各种教具、学具和媒体资源,料理好上课的各种事务,做好必要的调节,以确保得心应手,轻车熟路,达到预期效果。但目前许多教师对这一环节重视不够,课前丢三落四,上课匆匆忙忙,课堂缺乏保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上述误区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要树立虚心学习、不断积累的意识,克服得过且过、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树立真正为学生、为课堂备课的思想是备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职业价值的基础。教师要把备课这一常规性的工作环节作为学习相关知识、熟练相关技能、思考实际问题、完善学术思想、萌发教育智慧的重要载体,克服打工混饭的思想。不要把备课的目的定位在应付检查的水准上,要认识到备课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业务素质,实现自我价值,赢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只有树立起这样的思想,才能真正改变备课的误区,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学术成果。
第二,要克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浮躁作风,根据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形成自己的备课风格。总体而言,年轻教师要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对教材、课标的学习钻研上,放在对相关知识包括跨学科知识的丰富上,放在对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上。中老年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教材、课标的比较研究上,放在对教材体系及潜在知识的深层次内涵挖掘上。就学科而言,不同学科应有不同的风格。语言类学科的教师要有朗读和练笔的习惯。凡要让学生朗读感悟的材料,教师在备课时应先行朗读感悟,否则就不会萌发出真情实感。凡要让学生完成的作文,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构思框架,甚至写出范文来,这样才能具体地指导好学生。理科的教师要注意从具体的概念、公式和例题中发现基本的学科思想和规律,要亲自动手做实验,经常到实验室去,践行事实胜于雄辩的科学思想。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师应把重点放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技能的熟练上。
第三,要注意积累备课成果,丰富、创新积累形式,克服把纸质教案作为唯一载体的做法。教师把备课成果积累起来,加以整理、总结、思考,就能找出并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师要养成随时收集成功教学案例和优质教学资源的习惯,定期梳理、归纳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去粗取精,不断积累备课成果,总结教学经验。备课成果的积累要本着方便实用的原则,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的;可以在教材、资料中勾画批注,也可以系统整理;可以是宏观的设计,也可以是具体的范例样本。
第四,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制订切合实际又富有特色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全面掌握学情,要意识到批阅作业是在备课,评阅试卷是在备课,观察学生是在备课,辅导学生以及同学生谈心也是在备课。要克服备课时只有课标、教材和资料而没有具体学生,设计教学方案时只有宏观整体而没有鲜活个体的弊端,要结合学情实际,努力寻找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平衡点,积极践行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