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009-07-23吴小丽

甘肃教育 2009年13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培养

吴小丽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7(A)—0029—01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挖掘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有利于学生更多地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包括:求知的需要、参与的需要、成功的需要、交流的需要等等),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传统教学是一种单一的输出过程,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这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很难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学生生存发展、面向未来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潜能。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和“点石成金”的技能。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把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探究掌握的内容提前到课前进行。预习前,教师要让学生清楚预习的目的、任务、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让他们记录下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便于上课时进一步探究。其次,教学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探索、交流,适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少讲,应尽量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脑想、尝试练、动手做。学生能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教师不点破,要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学生相互交流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解,留给学生互相讲解;学生能够自己总结的定义、性质、公式、规律等,教师不暗示,让学生自己补充完善;学生能够自己进行的操作活动,教师不代替,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课前我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月收入的情况。上课时,我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红红家月收入2000元,教育费用1000元,生活支出500元,问红红家教育支出和生活支出共占家庭月收入的几分之几?”从而引出“二分之一加四分之一等于多少?”的问题。当学生猜测计算的结果有三种时,教师又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辨析、讨论:①你认为哪位同学说得有道理?②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③有没有办法验证你的结果是正确的?之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计算自己家中教育支出与生活支出共占家庭月收入的几分之几。这样就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具有操作性和探究性,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符合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要求。

三、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尽量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的提问题的氛围,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等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后,教师应进一步不断地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钻研课本,针对课本内容提出问题。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资料,而现在的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这一章、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一概念、定理的内涵是什么?其中隐含着什么条件?该定理用于何处?应注意什么条件?等等。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