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初探
2009-07-23马晓玲
马晓玲
〔关键词〕 小学生;培养;口头表
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7(A)—0028—01
一、点燃信心,奠定学生表达的基础
1. 学会“赏识”。当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并且真诚地赞扬他们时,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学习力量。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学时,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就是说得不好,也不训斥,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你的声音真响亮!” “你说得太生动了!”这些评价语言都应是教师常挂在嘴边的,红星等小礼物更应是教师时常奖励给学生的。
2. 拥有“童心”。小学生和成人并不拥有同一片天空,他们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视角与成人的不同。教师只有“变成” 小学生,拥有童心,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也只有“变成”小学生才能将语言童化、趣化,才能真正拉近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对于动作缓慢的小学生,教师要学会幽默地说:“快!快!快!不要像个老太太。”有的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教师可以这样幽默地说:“哎呀!你的鼻子闻到字了。”学生听了后,不仅非常乐意改正,而且以后也会模仿教师用幽默的言语和其他学生说话。
3. 作好“贮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掌握积累语言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米下锅”。比如,将口语训练和班级活动结合起来或者把课外阅读和口语训练相融合,让学生朗诵名篇佳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举行 “诗歌朗诵会”、“神话故事会”等。
二、察言观色,洞察学生表达的欲望
学生的脸是一张“晴雨表”,教师可以从中洞察学生的心理,从而抓紧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时机:1. 含笑举手,眼睛炯炯发亮,这种表现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早己胸有成竹。2.频频举手,目光乞求,课堂上有这种表现的学生往往是急不可待地想回答问题。3. 举止娴静,不求发言,这类学生其实是在“隔岸观火”,他心里想着:这样的问题我早会。4. 佯装走神,智求召唤,有这种表现的学生早已考虑好答案,这样表现只是想引起教师的注意。5. 举手又止,三心二意,往往这类学生是举棋不定,对问题没有把握。6. 双唇翕动,默诵答案,这类学生是在教师点名回答问题前,先把答案默诵演习了一遍,求个把握,有备无患。7. 急问左右,火速补漏,这种表现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考虑好问题的答案。8. 摩拳擦掌,随波逐流,此类学生是仓促应战,特别害怕教师让自己回答问题。9. 愁云满面,情绪飘忽不定,这样的学生对问题是一点儿也不会,教师叫了也白搭。用这样的慧眼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善于利用,教学效果必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针对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师的提问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的教师随意设计问题,把问题设计得十分简单,“是”和“不是”成了学生回答的“口头禅”,这样缺少思维训练的提问,是不足取的。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条理性,要能够让学生理清思路,能够让学生通过对几个连续性的问题的思考把思维引向深处。问题要由易到难,不能出得太大、太空、太繁。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比如,“为什么”的问题,一般是先考虑原因,后考虑结果;“哪几个方面”、“哪几点”的问题,一般先要一方面一方面地考虑,然后考虑怎么连起来说。另外,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例如,教学《爬天都峰》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老爷爷”和“我”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对于天都峰地势的险要,学生能通过字面意思领会到。在此基础上,教师只要追问一下或者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天都峰的险要呢?这一问,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课文的主旨。当学生自觉地养成了一问三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的习惯,那么,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逐渐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