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分寸掌握平衡
2009-07-23赵月琴
赵月琴
〔关键词〕 批评教育;学生尊严;师德;尊重
〔中图分类号〕 G63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7(A)—0021—01
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学生,有时难免要批评教育,在批评的过程中,言辞稍有不妥,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学生决不能简单粗暴,而要掌握教育方式、方法,要把学生的尊严放在第一位。
著名的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就能获得成功。”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强调学生要尊敬老师,却忽略另一方面,即尊重学生。学生有强烈的上进心,有受到别人尊敬的愿望,老师在批评教育时,既不能让学生丧失尊严,又要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变得坚强。既不能因为怕伤害学生的尊严而不批评,也不能在批评教育时,完全不顾学生的尊严。
教育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如何把握好这个分寸,掌握一种平衡。
笔者是一位初三年级的班主任,曾经遇到过这样三件事:
一位英语老师因一名女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像你这样的姑娘不学习,没文化,长大了嫁都嫁不出去。”听到老师这样说,她羞愧极了,一下课就趴到桌子上哭起来。从此这个女生再也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了,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终没有考上高中,早早地走向社会。如果这位老师换一种方式,比如单独找她谈话,或者批评不是那么尖刻,也许这位同学的人生之路会更宽阔些、平坦些。
在另一节课上,一位老师对一名不交作业的男生说:“农民的娃娃就是没素质。”此话一出,学生立刻站起来。这位老师一看情形不妙,急忙求助于我。最后,老师丧失了威信,班上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形成了强烈的自尊心,如果老师不掌握这一点,教育学生时,可能会出现误差。
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正在讲例题,一位女生转过身与后面的同学聊起天来,这位老师一边讲题,一边拿起半截粉笔头扔过去。这一动作,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侮辱”和打击,让其“失了尊严”。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暂时停下讲课,以引起该生的注意。我想这样的方式既可以维持教学秩序,又维护了学生的尊严,同时也彰显了老师的师德风范。
常言道,“人活脸,树活皮。”所谓“脸”就是人的尊严。尊严是人格的门户,是一个学生可以被引导、教育并使之成人的前提。学生希望受到老师的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渴望愈加强烈和敏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其心理动态,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
那么,如何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呢?
一是多信任。老师的尊重就是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期望。老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所存在的缺点和弱点。信任学生不是纵容学生犯错误,而是相信学生是可以改正错误的,抱以希望,相信学生一定会成才,这本身就是一种动力,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看得起自己,会更加努力学习。
二是多关怀。关怀不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必须要有实际行动相配合。如果某个学生迟到了,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一顿训斥或罚站,而应以关切的口吻询问迟到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爱心,那么学生迟到的次数会越来越少。又如学生在考试中成绩进步了,一定要鼓励,哪怕是口头上的表扬,对学生来说也是莫大的幸福。
三是多理解。理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了解。但是在教学中,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容易实施,要做到理解,必须先去了解学生。了解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才能去理解学生的种种行为,才能对症下药。理解了学生,才能与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做到尊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要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要认真考虑自己对学生的每一意见、每一做法,无论如何都“不能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相信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才能达到尊重学生、教学和谐的高度。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就要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这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