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传统误区 探究阅读教学

2009-07-22樊战喜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2009年5期
关键词:学习方法阅读教学

樊战喜

【摘要】作为语文教育主渠道的课堂学习,如何走出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如何开展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将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教材学习相结合,创建一个适宜语文课堂学习的情境,值得每个高中语文教师认真思考。

【关键词】走出误区;阅读教学;学习方法

Errors out of traditional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Fan zhanxi

【Abstract】As a main channel for Chinese education classroom study ,how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aching of Reading out the errors in how to carry out research-based reading teaching Chinese to Chinese research study and study a combination of materials,create a suytable Chinese classroom learning it is worth every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to seriously consider.

【Key words】Out of studying; Methods of teaching; Reading errors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并不断推陈出新,该模式在提高学生探讨、研究、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推崇。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改稿)》中,已将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中;新出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已的看法和凝问,“在阅读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已评价”等。作为语文教育主渠道的课堂学习,如何走出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如何开展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

将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教材学习相结合,创建一个适宜语文课堂学习的情境,值得每个高中语文教师认真思考。

1.打破常规,走出误区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探索新的阅读方法,必须走出以往的误区,培养良好的习惯。关于阅读教学误区,此处仅举一例说明。如: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先阅读课前的重点难点提示和预习指导,在其中划出要点来之后再根据要点对课文进行预习。把阅读“课前提示”当作阅读过程中必要的第一步,这种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上阅读课尤其是在教读课、精读课之间前作一番预习,的确十分有必要。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作预习的目的是什么。有很多东西是学生应当是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任务,就不应当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去做。有些东西应当查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果来呈现的东西,就不应当在预习中让学生看到庐山真面目。这种习惯在阅读目的上误导了学生,使学生误以为学习课文的目的就是回答阅读提示中的几个问题,最终使得学生把阅读的结果错认为是阅读的目的。这种习惯重在阅读的开端和结尾,甚至把结尾当作了开端,却忽视了阅读的中间过程,而这个过程才恰恰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教师应首先从思想上走出误区,另辟蹊径为学生作出正确的指导。

2.教师指导,不拘一格

高中语文阅读研究性尝试,可以由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阅读与探讨,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

况选准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阅读与商讨。现在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课堂学习,更加强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了,学生对课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2.1设置问题,进行研讨性阅读。通过设置综合化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实现学习过程的探究。如理解《药》这篇小说,设置“探究《药》的人物命名”这一问题,就能引领学生去列出课文所有的人名并思考其内涵:主人公为何姓“华”与“夏”?名字中的“栓”与“瑜”有何意味?……而通常的阅读教学是把它化为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的。

2.2问题转化,解决课后练习。这是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将课后的练习题转换研究性问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守静”。一般的阅读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可是,假如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空虚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

2.3比较阅读,培养归类思想。比较赏析是进行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打通思路,开阔视野。如同是爱情诗,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与舒婷的《致橡树》就不一样;同是小说中的母亲形象,鲁讯的,《药》、高尔基的《母亲》、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叶圣陶的《夜》也因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3.依据特点,措施得当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三个特点:突出主体、研究发现、全员参与。即学生主动探求,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教师在把这些特点的同时,还应注重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有益指导。

3.1联系生活,增强活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注重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弥补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脱节,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并为学生创设一些真实的活动场景,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做中学”。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真正的相同起来。阅读必须具有生活化的特质,不存在没有阅读的生活,也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阅读。有的学生不爱阅读,或者是爱阅读却不爱学语文,而有爱语文书却又不爱语文课。究其原因,当属阅读和生活脱离之故。在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手段和技巧可以使学生、阅读、生活产生有机的联系,特别是现今的学生生活如何才能和过去的作品阅读发生有机联系,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要谈的是,从培养阅读习惯的角度而言,生活阅读的表现是;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不要为考试而阅读,否则收获将顶多在考卷上,甚至一无所获;为阅读而阅读,收获将在于阅读本身。

3.2突出主体,加强合作。新的阅读思想引进,要求学校、教师全面构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主体,把创新和终身发展当作培养目标,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同时,它又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间友好相处,资料共享,方法互用,聪明互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3增强民主,强化激励。在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应致力于增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真正营造一种平等的、互相促进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大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约束地大胆质疑,提出他们所想到的任何问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时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纠正,多承认、多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性阅读的甜头。

4.加强学习,转换角色

新型阅读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的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而,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要“读书破万卷”;做研究型教师,增强研究能力,自己先要把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改变了教师过去单方面控制课堂的预设式教学现状,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它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聪明驾驭能力,又要有很强的组织协理能力及机敏的反应能力等。

总之,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虽然只是建立在讲授式基础上的一种补充性教学模式,但它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注重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聪明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为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语文教改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跳板,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收稿日期:2009-03-10

猜你喜欢

学习方法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小学英语复习的方法与技巧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心得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