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2009-07-20周丽
周 丽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其凝练精美的语言、意味幽远的意境、含蓄深邃的情愫,都值得我们细细把玩、美美鉴赏。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充斥耳膜的是面面俱到的介绍、侃侃而谈的讲析和不求甚解的背诵,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有明确的界定: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要另辟蹊径,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创造高效的诗意课堂,实现古诗词朗读、积累、感悟、审美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吟诵涵咏,实现古诗词朗读的有效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梁实秋先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体验与深化,在朗读与对话中营造了诗情勃发、诗意盎然的课堂。
1,创设情境。导语: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王崧舟是诗意境界创造的高手,他用音乐渲染着情境,用他那激情、磁性的语言创设着诗境。情境创设的手段很多。音乐、图片、录像等都可作为多媒体演示的内容。语文老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反复“吟咏”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情感,让学生于诵读、吟咏中品味诗歌的意蕴。
2,吟诵涵咏。朗读指导节选:借助注释,读懂词意。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师: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师: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王崧舟指导朗读,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在指导学生吟诵时,一定要要求学生注意声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语气的缓急;在指导学生涵咏时,则要要求学生注意感受文词的优美,体味语句的内涵,领悟文章的旨趣。
二整合资源,融会贯通,实现古诗词积累的有效性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还可以借助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把相关的诗词组合在一起探讨,达到增加容量、优化质量的教学效果。怎样整合资源才能实现古诗词积累的有效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执教《行路难》。学生的活动如下:一,感受诗中的美句。1,话题:说说你感受到的文中的美旬。2,课中微型讲座。警句,让诗文生辉。让学生感受到《行路难》是一首因警句而情思飞扬的诗。3,课文联读龚自珍《己亥杂诗》。二,理解诗中的句意。1,话题:说说你对诗句意思的理解。2,课中微型讲座。用典,来传情达意。让学生体会到《行路难》是一首因用典而情意深长的诗。3,课文联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三,欣赏诗中的辞格。1,话题:说说你所欣赏到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2,课中微型讲座。修辞,以美化语言。让学生品味到《行路难》是一首因辞格而情怀浪漫的诗。3,课文联读文天祥《过零丁洋》。
《行路难》课堂教学可谓“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都得益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具体策略如下:
1,宽拓展。《行路难》一课在“课文联读”环节中,组合了《己亥杂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过零丁洋》三首。资源整合中,我们拓展的角度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作品,同一题材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作品。例如,在教学《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时,可以拓展李白诗歌中的几个脍炙人口的名句:“安能摧盾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方式,整合相同资源,让学生融会贯通,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深加工。余老师在课堂的三个活动中都设计了“课中微型讲座”的环节,分别从哲理、用典、修辞的角度进行讲析,便于学生从作品欣赏的不同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相关的知识,有利于他们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品质的养成。深加工策略关键之处在于:找准资源与文本教学的关联处,它强调的是资源自身的教学价值。通过引入资源,引导学生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处理,实现精选资源的教学价值最大化,以此锻炼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语文能力。
三平等对话,咬文嚼字,实现古诗词感悟的有效性
《浯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可见,平等对话是语文教学中交往的主要途径或形式。古诗词的感悟更应提倡平等对话。
节选韩军老师执教《登高》课堂实录如下: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师:苦,是什么意思?生:痛苦。师:这样解释大体上也讲得过去。不过,老师还有一种解释,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师: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生: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师:有道理,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愁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平等对话如何展开?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向每一个学生是基础。平等对话如何深入?韩军老师执教的《登高》给我们提示了平等对话的有效性策略:
1,话题设置精巧。教师在课堂上要设置有价值的、适应性强的对话话题。对话是围绕话题来展开的。话题可能来源于一对矛盾、一个问题、一
种现象。有价值的话题具有适当的深度有思考价值的话题,对学生理解文本能起到关键的作用。韩军老师选取的话题是“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话题带动了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对诗歌主旨的感悟。精巧的话题,推进了精妙的对话,生成了精彩的感悟。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焦点问题、妙点问题、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对话的主问题支撑课堂,使课堂教学头绪少,效率高。
2分析过程精细。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学习古诗词也切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这节课师生话题的内容涉及到情感的把握,语法的分析,朗读的指导。分析,精细到字、词。这样的“字斟句酌”,使学生体验到每一个字都对那奥妙无穷的意境、气势、感情的表达是如此重要,也就懂得了什么是“惜字如金”。教学中要咬文嚼字,读得充分,说得透彻,才能让感悟在研词磨句中升华。
四启发想象,举象显情,实现古诗词审美的有效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学习《词两首》时,我设计了“清风吟诵——含英咀华——神思飞扬”三个主要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朗读、品味、改写的活动中自主学习,感受词的魅力。
《词两首》简案节选:含英咀华——欣赏词的风格美。
(话题:辛弃疾说自己写的《破阵子》是“赋壮词”,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品析。);从情感体验的角度自学《武陵春》,话题是《武陵春》中的“愁”是如何体现的。神思飞扬——欣赏词的意境美。用改写的形式来欣赏词的意境美。
(示例)师:范例中“秋风渐瑟,塞外的黄沙,关山的冷月”扣住“沙场、秋”,“奔驰跳跃的战马、尽忠报国的战士,浩瀚的阅兵场面”扣住“点兵”。这次改写的要求:抓关键词合理展开想象,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贴近词的主旨。(学生写作十分钟后展示)
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图画,怎样才能使人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教育?我在《词两首》教学中考虑的策略有二:
1,品味意象。孔子说“诗言志”,明代学者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一切诗词都是以意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等生活情境,从雄壮、悲壮两个角度分析“壮词”,感受词的豪放之美。指导学生抓住”赏花、流泪、拟泛轻舟”等生活情境,体味词人的“愁”,感受词的婉约之美。
2,再现空白。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古诗的语言特别精警、跳跃、含蓄,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的“艺术的空白”。教师需要匠心独运,启发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中理解、想象,并进行语言艺术的再创。我让学生通过大脑的加工,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并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既让学生投入诗词、参与体验、获得最高审美享受,又训练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书写描述能力,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诗词凝练语言背后的丰富内容,突出了教学的目的和重点。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我们也应该追求诗意的课堂。走进古诗词,师生与文人同游,采撷灞桥的一枝烟柳,别在春天的衣襟;走进古诗词,师生与墨客畅饮,留住枫叶的一缕火红,燃烧漫天的情愫……古诗词的教学要创造高效的诗意课堂,让学生在精神漫游的过程中领略古诗词的精微与精妙;在曲径通幽处,让诗意充盈学生的瑰丽人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