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用材从自己身上找
2009-07-20胡波
胡 波
人们常说,写文章,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可见选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文章的成败。我认为一定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上找材料,理由如下:
(一)这是使作文回归生活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的确。学生生活就是一座原始金矿,而习作应是经过矿厂提炼的产品。应该让学生的习作走人生活,写生活的喜怒哀乐,写生活的酸甜苦辣。《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并非仅是语言符号的操作,离开生活,作文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这是促进学生认识自我的需要
日常生活平常无奇,每天如此,毫无变化,学生习惯于这样的生活而从未去回顾、深思这样的生活。然而,正是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课题,才值得关注和思考。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特别有趣的事、有疑问的事及其它留在心上的事运用到作文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使学生正确认识、展现自我,树立信心,增进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达到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从而对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地发展起到有效作用。所以,应引导学生通过写自己,自主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产生认识、表达的需求。
(三)这是响应高考作文呼唤真情的需要
“大话题”作文在初期的确呈现过一片繁荣,但后来在“大话题”的外衣下,“伪化”现象严重:文化的盲从、矫情的流行、模式的泛滥,大有“新八股”的趋势,考生写的文章不见自我的性情,只见“话题”的符号。高考作文命题提倡表达的自然性和内容的真实性、真情性。这是一种“以我手写我心”的生活化写作理念,“我手”侧重表达,“我心”侧重内容。如2008年的上海卷、天津卷、全国卷Ⅲ、重庆卷等作文就体现了写作的生活属性,尊重了考生的生命体验,利于考生弯下腰、俯下身地关注自我、关注生活,进而关注社会,写出自然从容的文字。写出自己真实的见闻和感悟。这对于以往流行的“大话题”作文是一次及时的矫正。
(四)这是顺应高考作文注重个性、注重人生体验和感悟的需要
2008年各省高考作文命题,如湖南卷“韩愈诗句感悟意境哲理”、福建卷“三个人买饮料”、上海卷“他们”、辽宁卷“对青少年价值观调查材料”、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广东卷“不要轻易说‘不”、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等等这些作文命题在2007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自我”观照的回归,凸显了当前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由以前倾向于思辨性、社会性转而关注生活体验、尊重个体感悟,并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表达对广义的社会历史现象的理性思考。
有不少运用自身材料的作文过于关注自我,其品位还停留在幼稚的童话和一味的牢骚呻吟阶段。下面结合2008年高考优秀作文,谈谈从自身找材料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1,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材料典型,有代表性,可以以小胜多,以一当十,增强表达的效果。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自身材料,并对零碎的、散漫的生活矛盾进行整理,想象加工,使材料变得集中、典型、具有普遍意义。如山东优作《等不及那一天》:
……而我的房间似乎只是为了那一幅日历作背景。
六月份已被我粗暴地划去了四天,后面跟着的三个用红笔标注的日期是那么的刺眼。为这刺眼的红,我紧张过,焦虑过,时时刻刻伏案,无时无刻不想象——好几次。似乎自己都已然坐进了考场。心于是提到了嗓子眼,而对书桌上铺开的模拟卷。一摞又一摞的押宝题,以前做过的错题整理……头脑昏沉。
我站起身来,撕下又一张日历。还剩下两天。
文章以日历为背景,以高考前两三天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诠释自己的高中生活。文章所用材料是学生生活中很普通的,但很具代表性、典型性。
2,注意材料的个性化
运用自身材料要个性鲜明,表现的是独特的“我”。可以从写自己的长处、爱好或独特经历着手。每一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爱好,唱歌、书法、画画、体育、表演、演讲、家务等等。不少同学还不只长于一项,一旦对这些长处和爱好充分挖掘,材料不仅用不完,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如广东优作《不要轻易说“不”》用自己担任学生会干部的独特经历为材料:
还记得刚上初中,我以考试成绩前几名的身份进入学校,一入学便担任学生会干部。刚开始时,我工作积极,满腔热情,但后来成绩开始下滑,我陷入了犹豫、怀疑之中,于是开始对学校布置的工作说“不”。
初二,我辞掉了学生会工作,可是成绩并没有因此而迅速提升,反而是那些继续参与学生会工作的同学表现得更加优秀。
再后来我发现,因为太轻易对学生会工作说了“不”,使自己丧失了锻炼的机会。事实上参加学生会,担任学生干部,培养的是我的服务意识,教会我应如何利用时间,如何做事一心一意。
与众多考生联系社会现实热点的材料来进行写作不同,该考生以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亲身经历来阐释对题目“不要轻易说‘不”的个性化认识。语言平实而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实的情感。
亲身经历,独特体验,加上实践知识,一旦找准了和作文试题的联系点,把自我融进作文,作文材料就有个性、有感性、有审美情趣、有文化内涵。
3,注意材料的深刻性
作文的深刻性来自写作个体认识的深刻,关注社会和我们的生活,学会思考,这是我们平时作文和阅读需要培养的能力。如湖南优作《勇敢地化蝶》:
曾经在无数杂志上,看到过许许多多离开校园的学哥学姐无比怀念当初高三生活的文章。他们感怀着当初的奋斗拼搏与汗水,更感怀着这种独一无二的美好。这对于初入高三的我,自然是难以理解的——沉重得叫人喘不过气来的课业,父母焦虑殷切的寄望期盼,愈来愈复杂紧张的同学关系。还有乏味而充斥着火药味的课堂,这一切的一切,怎么可能拥有美好的模样?
考生以评议自己高三生活的经历为主要内容,得出“有时置身太近反而感受不到生命的实质,往往要跳出事物才能把握其美好”的结论。走过高三的学哥学姐对高三生活的感怀为什么与自己的感受正好相反,经过作者思索,找到了原因——“我”置身其中,而学哥学姐已跳出其外。构思巧妙,见解深刻。
4,敢于突破畏难怕输、害羞等心理障碍
由于正处于心理发育的敏感期。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真实情感持保留态度。存在如几乎不涉笔男女同学交往,不剖析自己内心等现象。平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着重从学生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立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写作的真情实感。如湖南优作《一米的距离刚好》:
窗外雨一直在下,雨痛打在窗台上,响个不停,如我的心情一般。激动的心跳个不停,拿出日记本,打算依次写下与他的一切。我很理解自己也许正处在青春萌动期,虽然我明白不可以。但一想到他白皙的脸和修长的手,我便义无反顾地又一次在日记本上写下他的名字。
每天,我和他只相隔一米的距离,因为我总是喜欢静静地跟在他的后面,直到他回头看到我,我才满脸通红地跑开,这一米的距离似乎很近,触手可及,却又显得如此遥远,我想伸手,却无法触及,一米,半米,一米,我总是无数次地走近又无数次地走远,那种感觉每天都让我在心跳与脸红中穿梭。一米,足以让我看清他的侧脸,如此迷人。
本文以第一人称细腻地叙述了青春期萌动的朦胧感觉,以及以适当的距离理智地对待这种情感的经历,表达了“一米的距离刚好”这一主题。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南京师大教授何永良说:“高中学子应当立足现实的大地,重点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尽心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华中师范大学刘九洲教授倡导考生“写身边事,说平常理”。两位教授高屋建瓴,倡导“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身边事”,给考场作文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高三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作文提出了目标。
当然,作文中光有自己的声音难免絮絮叨叨,光有他人的身影难免干瘪生涩,只有兼容自己和他人,能够做到化用合理,呈现自然,这样的作文才是和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