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09-07-20黄杰
黄 杰
在数学教学中,强调将逻辑演绎而成的理论体系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体系,通过教师这个外因的诱导,让学生运用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去动手尝试,去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去分析推理并主动获取。那么,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在猜想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波利亚曾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来某些猜想正确与否,他便主动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和搞小动作了。”在教学中,可让学生猜猜问题的结果,猜猜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看着问题猜猜学习目标。如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猜问题的答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后,让学生证明刚才猜想的正确性。这样由猜想到验证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研究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探求欲望。
二、在暴露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有时间去深刻理解和思考清楚,并理顺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过程中掌握知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虽会做题,但往往对问题的思考过程说不出来,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解题思路的暴露。如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竖式的第一课时,在基本练习这一环节,我请几位学生把几种具有代表性错误的竖式都进行板演。经过观察、思考,错误被一个个地指出、修正,最后剩下这样一题,学生们忽然莫不做声了。沉思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个学生忽然露出了喜色,说道:“老师,我知道他是怎么想了!21×38这题正确的算法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这样想:21×38里面有38个21,把38分成30和8,就有8个21和30个21。所以,我们第一步先算8个21是821=168,再算30个21是30×21=630。”
“再看原来的竖式。第一步结果是38,我想他算的应该是1×38,而630应该是30×21的积。如果第一步算1×38不变,把第二步改为算20×38,那也是可以的。”
学生在直面错误的时候,充分暴露了他们的整个思维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竖式的算理,思维对算理的深刻性显而易见。像这样,教师在对典型例题分析时,重视解题思考过程的暴露,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探索过程中,巩固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全程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把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再看三角形的高、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最后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学生参与,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序一步一步走到终点。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平行四边形沿对角折一折、剪一剪,就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在比较过程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数学概念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在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进行概念之间的比较。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如“质数”和“互质数”这两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辨析、理解两者的本质属性,区别内涵,我设计了这样导向性的题目:“在l、2、3、5、7、8、9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你会选取其中的两个数组成互质数吗?为什么?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各小组争辩激烈,课堂气氛活跃,讨论步步深入。这样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了“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还掌握了组合互质数的规律。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但教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