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年少 越冷血

2009-07-20彭立新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21期
关键词:犯罪青少年

彭立新

他们袭击无辜的路人,凌辱虐打朝夕相处的同学。全球各地日益严重的青少年暴力已经令成年人震惊——他们还有没有人性?

他的五官已经变形,再也不能自然地拼在一起:眉骨骨折、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面部多处软组织损伤。在过去的几周里,这位普通的中年男子接受了第一次手术,之后还将面临长达两年、数十次的密集手术。面对自己陌生的脸,46岁的沃尔夫冈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那群少年会突然攻击自己?他们简直就是恶魔。

沃尔夫冈在慕尼黑的一家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工作。一天傍晚当他散步回家时,3个素不相识、浑身酒味的摇滚少年围住了他。他们是苏黎世某中学的学生,跟着班级旅游来到德国。这3个人的平均年龄只有16岁。他们猛打了沃尔夫冈一顿之后,若无其事地回到青年旅舍嘻嘻哈哈地继续看电视。当晚没过多久,警察就逮捕了他们。警察问他们是否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被打的人死了怎么办。其中_人耸耸肩说“随便”。

心理学家称这种行为是“缺乏共情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没有同情心。近些年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法庭都不乏极端暴力的少年犯罪事件,其残暴和冷血的程度令法官、警察和青少年工作者非常震惊。

青少年恶性犯罪已成为全世界头疼的顽疾。近十多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不断增长,罪犯年龄低龄化;犯罪游戏化和随机突发;未成年犯罪人“团伙犯罪”;暴力成人化,犯罪手段野蛮而残忍;青少年中女性犯罪率上升……

德国:脑研究分析“激情犯罪”

无独有偶,让我们看看下面几个案例:

2009年1月,小城门兴格拉德巴赫地方法院审判了2个男孩和1个女孩,他们的年龄只有15~16岁,因谋杀罪被判6年半至9年不等的监禁。他们在公共墓地从背后袭击了_一位前来扫墓的老人,动机仅仅是“我们想要他的汽车,一路开去西班牙,在那里开始一段新生活”。

2009年5月初,新鲁宾市一个19岁的少年被判10年监禁。他想要知道“人是怎样死亡的”、体验“杀人的乐趣”,向一位55岁无辜路人的头部猛击上百次,导致死者面部血肉模糊,基本无法辨认。

15岁的弗洛里安爱好摩托车,他需要不断购买配件和花钱维护爱车,并为此负债累累。他盯上了26岁的女邻居。在与同伴谋划了一周多之后,弗洛里安决定从阳台翻过去,破门而人。虽然他们都带着面具,可是女邻居还是认出了他。弗洛里安用榔头打死了她,这时,邻居的小女儿正在隔壁尖声哭叫。他们将尸体藏到地下室,开始搜罗家中值钱的物品。整个过程中没有丝毫的反思与停顿。受理此案的法官颇为震惊地回忆道:“这个小团伙里有一个女孩说:‘我们有自己的麻烦,不杀掉她怎么办呢?那口吻听起来好像理所当然。现在青少年的世界观完全扭曲了,他们分不清什么重要、什么只是一时烦恼。”

青少年犯罪因突发性、偶然性和犯罪手段的残忍性强被称为“激情犯罪”。德国媒体认为这些被“杀戮激情”操纵的青少年的人格非常不健全。共情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2个月的婴儿听到其他孩子的哭声会跟着哭起来,3个月时就会记得父母的各种表情、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更高级别的共隋能力使得人类富有同情心。这种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加强,如果父母在幼儿时期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在愤怒时加以安抚、在快乐时一起微笑,这样的孩子大脑神经细胞更为活跃,在成年后更富有同情心。相反,冷漠的青少年往往成长于冷酷的家庭之中,研究显示,2岁左右的孩子即会产生严重的交际障碍和攻击性。

攻击女邻居的少年弗洛里安就有这样的问题。他的母亲来自科索沃地区,父亲对他们母子—直非常严酷。在学校里,弗洛里安从不完成作业,对什么都缺乏兴趣,也从不主动关心任何人。

专家认为,儿童在出生后的头5年中与母亲长期分离,是少年犯罪性格和持续性不良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这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对于这样的孩子,社会应该通过不同途径,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有替代依赖,减少他们感情的缺憾。

英美:单亲家庭与移民家庭之痛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但是传统家庭的消失,单身父母家庭造成子女有人养、无人教的现象日益严重。

2008年,BBc英国之声评选的社会问题中,青少年犯罪与经济危机并列成为民众最为担心的话题。特别是在首都伦敦,几乎每个星期都会传出青少年犯罪团伙或个人参与的抢劫和凶杀案的消息。

公众认为,这与移民和流动家庭缺乏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管教有关。另外,大众传媒的威力也不容小觑。一项调查显示,美国青少年普遍受到热门电视剧的影响,追随其中的潮流。而近些年热播的以高中少年为主角的《绯闻女孩》,再次掀起青少年之间的名牌崇拜和攀比潮流。十几岁的少女身穿Chanel、Jimmy Choo的服装和高跟鞋,谁为这高昂的欲望来埋单呢?

美国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单身毒妈》,讲述的是一个单亲母亲通过贩卖大麻来维持生活的故事。她努力让自己的两个孩子远离毒品,但是17岁的大儿子却潜心学习如何在温室里培育大麻,而13岁的小儿子也在同学中间贩卖大麻三明治。电视剧情听起来非常荒谬,它所带来的后果却是无法衡量的。如果青少年都认为大麻一类的软毒品就像是一般植物一样,并没有太大危害,而且上百集电视剧里屡屡从警察手中逃脱、钻尽空子的行为很酷,那么校园就要成为少年毒贩冒险的乐园了。

因此,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来自家庭、社会和心理的综合作用。他们的犯罪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聆听周围社会环境中成年人的言行或直接体验犯罪活动而获取的,主要的媒介是家庭成员的示范和鼓励。大众传播媒介中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的示范,以及由于模仿、他人的威逼利诱、酒精、毒品的激发等等因素也会综合在一起,造成不良影响。

日本:经济不景气摧毁希望

提到青少年犯罪,人们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追究父母与家庭的过错。但在日本青少年中,却大量发生着一些仅仅因为一时的暴发性感情冲动而导致的重大案件。从近年来的日本年轻人犯罪倾向来看,类似这种仅仅因为一时的冲动所诱发的重大犯罪事件接连发生。譬如:之前发生在奈良,因对父母不满放火烧死了几乎全家的案件;还有因为和妹妹一时的口角,将自己的妹妹杀死后碎尸万断;平常颇受邻居们好评的人,仅仅因一时的情欲冲动将邻居的女孩子拉人自己房间,施暴残杀后碎尸万断抛入下水道等等类似的事件,几乎在每天的新闻报道中都会出现。

而令人震惊的是不少家庭环境优越、在校表现出众的学生也会犯下这样的罪行。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分析,这与经济持续不景气,对未来缺乏希望有很大的关系。今天的日本有相当一批青少年由于没有固定的工作,只能打零工,收入低,社会闲散率增大。再加之近年来日本经济的衰退、家庭收入的减少,青少年从父母方面得到的支援亦日趋减少等等,均成为酿成犯罪温床的重要因素。

凶恶犯罪的背后离不开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当今

日本的青少年杀人犯罪非常突出,原因是出于对生命的轻视。残酷的影视制作人为了获得关注和利益,不惜将成年人之间的弱肉强食、心机重重转移到少儿的世界里。数不清的恐怖片以青少年为主角;暴力影片、电脑游戏等轻易杀戮的场面司空见惯。在游戏中,当孩子们遇到“死亡”时,只要按出一个键便可以重新再来,但是真正的生命不可能重来。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生命都应该被珍惜。

另外,先进的科技也使得“精神暴力”无孔不入。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高技术暴力远比身体暴力难向警方报案,教师和家长无法控制或知道网络世界里将会发生什么事。因为网络空间的匿名以及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对孩子造成的精神压力更加可怕。

法国:像惩罚成年人一样管束他们

“我还不满18周岁,杀了你,老子我也不用抵命。”充满威胁的语言从未成年人口中说出来,折射出法律对未成年人年龄规定的不合理性,基本达不到震慑的作用。年龄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护身符。为此法国决心要改革。

总统萨科齐表示,法国必须修改1945年制定的相关法律,从他担任内政部长以来和在总统任内,曾多次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惩罚。每次有青少年作案的恶性犯罪案件发生时,萨科齐都会要求司法机关“像惩罚成年人一样惩罚16岁的未成年人。”政府下一步的改革将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运作改革。

按相关法律规定,如今法国的法官按青少年的“判断能力”来决定其刑事责任年龄。10岁以下的儿童不能被判刑;10~13岁可能被判感化教育处分;13~16岁可能被判刑;未成年人的刑期应比成年人少一半;未成年人只有在犯下重罪时才可能被羁押。

新任司法部长阿利奥·马里女士已经表示“我们将与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协调,准备对未成年人犯罪管理法规进行改革。”

同样要求改革的还有美国的青少年法院。在美国,第一个青少年法院是在芝加哥设立的。1899年5月和7月,伊利诺斯州议会分别通过了《安置生活不能自理、被遗弃和违法儿童条例》和《少年法庭法》。当时颁布该法的主导思想现在仍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主要的地位,那就是:保护青少年是法院的责任。美国的少年法庭诉讼程序由此呈现了非刑事化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现代美国对于青少年犯罪惩罚过轻,使得很多人藐视司法,青少年犯重犯率极高,恶性犯罪屡有发生。不过改革的要求还仅仅停留在州政府,历任联邦政府未曾表态。

谁帮他们度过残酷的青春

青春很美好,也很残酷。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看上去已经长大,但是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盲目性。急于摆脱大人、独立行事,但知识不多,社会经验也很少,这样的矛盾令他们备受煎熬。

于是,他们格外需要同伴。少年时期的自我认同感往往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建立起来的。当他们在家庭、学校或社会上遇到难题时,只相信自己、伙伴,听不进家长和老师的话,被身边的不良朋友诱得越来越远,愈陷愈深,进而结伙犯罪。

在亲情疏离、经济低迷的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情感世界更加脆弱,极易受外界刺激而迅速变化。敏感的青少年往往会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进而做出极端的行为。或是稚嫩的理智控制不住情感,激情导致行为上的盲动。一些少年就是在这种情感的波动下,骤然产生所谓“正义感”“同情心”“报恩”等意愿,铤而走险,悲剧发生之后还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后果究竟是什么。

青少年频频犯罪,其实是对整个社会的惩罚。未成年人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个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除了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外,更有对间接经验的观察与模仿。当社会规范和价值相互矛盾、冲突或社会规范与价值相对脆弱时,在个人和社会中都会出现混乱状态。所以要解决青少年犯罪的顽疾,仅凭法国式的重罚还不够,而是需要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人手,还给孩子他们应该享受的幸福。

(摘自《法制晚报》)

猜你喜欢

犯罪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Televisions
滑向犯罪的原因(三)
滑向犯罪的原因(一)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环境犯罪的崛起
“犯罪”种种
有些行为不算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