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还有多少世界第一?等

2009-07-20刘洪波等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21期
关键词:富人标准世界

刘洪波等

我们还有多少世界第一?

刘洪波

事情能够做到世界第一的水平,很了不起。比如,我们的万里长城、西安兵马俑,都是世界第一奇观,代表了中华古文明。国人均引以为豪,自炫之极。

若要问我们有多少世界第一,我首先想到的是人口。13亿多人,成就了一个大中国,在全球的人口比拼中,我们当仁不让是冠军。

其次,又想到刚过去的奥运会,中国夺取51枚金牌,名列第一。这个世界第一,把我们送上了当世体育大国,抑或是体育强国的至尊宝座。好爽气呀!

当然,近些年来,我们的世界第一还有不少,值得大书一笔。比如,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有“世界工厂”之称;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为同期世界经济年增率的3倍多,论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国当定了世界第一,全球无可匹敌;另外,我们的高等教育规模,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数量又居世界第一,把美国、德国甩到了后面。这些世界第一,是改革开放的功绩,是划时代的成就,举世瞩目,理所应当。

但是,对于我们的世界第一,不能过于自傲,还须作点具体分析。如人口的世界第一,虽成就了世界大国,但人多负担多,资源消耗多,住房、交通、就业等,就有诸多困难;又如虽然奥运金牌数量世界第一,但我国的群众性体育运动远逊于其他国家,我们青少年的体质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我们所获金牌的成色也不足,在田径、游泳、三大球等有影响力的项目上,竞争乏力;再如经济增长的世界第一、高校扩招的世界第一,都需要冷静看待。不错,数量是搞上去了,可要论质量呢,就有些底气不足:企业高消耗、低效益、重污染,粗放式的经营模式未有多大改观,在世界经济链条上,我们仍居于落后的中下端;上大学容易了,研究生多得不值钱,大学里教授、博导一抓一大把,然而本科生、研究生的质量却马马虎虎,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短缺,教授、博导们能够拿出手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有几项是世界第一流的?高水平的诺贝尔奖,至今与我们无缘。称世界第一,不感到惭愧吗?

前些天与几个牌友聊世界第一,其中一位问道:“净说好听的,为何不说说中国有多少坏东西也是世界第一?”我请他举例,他劈头就来:“中国的贪官之多,准为世界第一。”虽然没有精确数据,想来亦无大错。这倒使我不得不认真思索:我们还有多少世界第一?

我们的官吏数量,列世界第一。4000多万公务人员,放到世界上,算是一个不小的国家。

我们的行政成本,也是世界第一。近几十年来,财政收入增长28倍,而行政费用从不到50亿扩张到近万亿,增长了上百倍。

我们的公款消费,铁定世界第一。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度,公款吃喝3700亿,公车消费3986亿,公款出境旅游2400亿,三项合计已逾万亿大关,占当年财政收入的40%。

中国的事故量、死亡数称世界第一,并不冤枉。车祸、矿难、垮坝、断桥、食物中毒,每年有多少起,死了多少人,未见综合数据,但恐怕都令外国望尘莫及。

再有弄虚作假、搞“山寨”版,这个世界第一,我们更是当仁不让。就说2008年,先有“周老虎”,后是“三鹿”奶粉,更有方兴未艾的“山寨文化”,诸如深圳“山寨”手机,球员的“山寨”年龄,以及电影、春晚、电脑、服装等等的“山寨”版,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以上这些世界第一,不是好东西,不是光荣。但家丑不可外扬,于是遮遮掩掩,不想说,不便说,不准说。不说也罢,可它是真实的存在,不花气力去解决,怎有进步?世界第一,当真要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盲目不得。好的世界第一,要保持、要争取;至于那些个不好的世界第一,总得正视它,以创造性的工作求得与世界“接轨”。争强好胜的竞争心不能少,吹牛浮夸的虚荣心,还是少些、更少些为好。

(摘自《茂名晚报》)

面对贫穷,我们应该相信这些

张伟

一份“贫二代”标准里,能看出很多复杂的东西。这份标准,由一位博客作者提出,并主要通过博客和论坛,在网络上悄悄流传。

这份标准过于庞杂,短短538个字,几乎是一份社会问题的杂烩。它提到贫穷,比如“熟悉人民币分币的购买力”;它也提到不公,比如“从迷恋个人奋斗到觉得奋斗根本改变不了命运”;它批评保障制度,“害怕自己尤其是家人生病,特别是慢性病”;它还顺带着抨击了管理政策,“有当城管的冲动,好罩着天天被驱逐的父母”。

符合其中一项或几项的,据作者宣称,就是“贫二代”,一个承受着父辈的贫穷,并且目前看上去将延续这贫穷的群体。

无论是创造者还是传播者,都将“贫二代”这个尚未被认可的新词汇,和“富二代”这个已经臭名昭著的词汇放在一起。结果,这份“标准”被笼罩在另一种情绪下,人们关心的,并不是它折射的社会问题,而是耳熟能详的关于穷人和富人的对比。目前所能搜索到的大多数评论,都可以嗅出浓浓的敌意。

简言之,一个意在为穷人立“标准”的举动,被自然地转变成又一次对富人的抨击。这一次,穷人的后代和富人的后代被对立起来,“富二代”被当做与贫穷者比较的标杆,无处不在。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对“标准”里所列举的许多问题感到无法忍受。同样,我也对饱尝生活艰辛的所有人心怀牵挂。因此,我愿意怀着极大的善意来看待这份“标准”,并且体谅这个社会里许多人心里的屈辱和不安。

然而我无法接受这份“标准”及其传播者背后的逻辑。这个逻辑将“贫二代”和“富二代”天然对立起来,事实上,无论是基于常识还是基于统计数字,我们都无法证实这个观点。那些受媒体轰炸,被认为“不仁”的“富二代”,在富人的子女中实在比例太小,无法拿来支撑对整个群体的抨击。

相反,这份“标准”中所折射出的许多问题,是这个社会所有成员一起承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主要由于我国尚不够完善的社会模式。将矛头引向与我们一起承受这种不完善的富人群体,只能积攒一些无益的愤怒,却无助于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随着这份“贫二代”标准一起传播的,还有更让人担心的东西,对于“贫穷”本身的误解,以及我们面对贫穷的不当方式。

我们的先辈曾经崇尚的美德是,既不放弃追逐富裕的生活,又对目前的贫穷坦然以对,并且不轻易放弃改变命运的希望。如今,这种传统恐怕正在远离我们。

我们的社会存在许多不完善——它不够公平,没有为所有人提供足够平等的机会,反而给贫穷者制造了许多障碍——是的,我们承认这些,我们厌恶这些,但我们不应该怀着怨恨来对待这些。怨恨是一个人能找到的最不明智的自我安慰。

我们应该相信,这一切都可以改变,而改变它,需要每个人,包括穷人的后代和富人的后代,来一起努力。无端的仇恨和满腹的牢骚,无助于这种改变。

我们应该相信一些虽然艰难,但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原则和目标,而不是悲观地认为自己已经无路可走。悲观不是命运的益友。

我们应该相信,即使在目前,每个人也都有机会改变人生。那些可以被称为“贫二代”的人,都还处在最好的年纪,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命运。

我们应该相信,贫穷并不耻辱。请不要唾弃和仇视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改变它。

这些才是我们,无论是否自认为是“贫二代”的人们,应该相信的东西。这些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无论发展路径如何设计,必须守住的底线。

(摘自《新晚报》)

猜你喜欢

富人标准世界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渐富人群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想象与救助
富人与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