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河里的回眸

2009-07-20郝大鹏

大众DV 2009年4期
关键词:巴顿

郝大鹏

这期我们一起来分析“传记电影”,虽然在这个类型的影片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我们还是选择了大家都熟悉的电影《巴顿将军》,因为它在视听语言的层面上更具有代表性。

传记电影和传记小说一样,它们都是一种回眸式的观察,必须疏远了“历史”才能回到历史之中,那么这一次次的回眸就可以看到一个个不同景别的个体。他们坚忍,他们积极,他们有时无奈,有时又很狂妄,但他们必将淹没在浩瀚的历史之中,这就是宿命的安排。

传记的反思性如何用镜头语言来完成呢?从剧本出发,经过摄像机的留存过渡,直到我们更加主观地剪辑,传记就更加的传奇了,但是无论怎样,人物在我们眼中的景别是远是近,我们的心灵都经历了一次震撼,这正是电影带来的震撼!

没有战争就没有巴顿

由《巴顿将军》谈人物性格的塑造

作者:玄武

如何将美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最具传奇色彩和争议性的巴顿搬上银幕,如何表现兼具狂人与天才特质的巴顿,影片《巴顿将军》的编剧可谓完成了一次难度很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名人传记影片的剧本创作树立了一个标杆。巴顿将军不仅参与了重大历史事件,甚至是历史事件的缔造者。编剧怎样塑造这样一个大人物。今天我们重点说说两个方面:表面的个性与内心的情感。

图1、2、3

巴顿作为二战著名将领和军事奇才,他的一生是和战争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息息相关的。带着没有战争就没有巴顿这个信念,编剧将电影的故事集中在了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巴顿。首先,编剧通过一系列很有冲击力的情节突出巴顿那非凡的个性,让这个天才在银幕上充满了火药味儿,形成了巴顿这个人物独特的个人魅力。电影一开始,就是巴顿以星条旗为背景发表的一次精彩演说。

从这么一场表面“话糙理不糙”实际却妙语连珠的演说中观众已经对巴顿的性格有了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傲慢、彪悍却又不乏智慧和幽默,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煽动性的人,和这样的人相处或许并不愉快,但是这样的人的故事却绝对吸引人。很多人会对巴顿演说的一段话记忆深刻,巴顿对那些即将上战场的士兵说道:“三十年后,当你的孙子问你在二次大战中做过什么的时候。你不至于说我在路易斯安那掏大粪。”这么一句玩笑似的话的背后是巴顿强烈的荣誉感和进取心。编剧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截了当地向观众交待巴顿是个怎样的人。在这里,编剧主要用语言突出了巴顿鲜明的个性。

图4、5、6

有了开场白,后面还要有跟进。剧本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情节。巴顿所在的北非基地遭到了德国飞机的轰炸,他拔出手枪不顾危险。向敌机开枪射击。

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呈匹夫之勇,不是一个将帅应该做的。但是发生在巴顿身上并不使人感觉奇怪。因为编剧已经让观众对于其性格和行为方式有所认识,巴顿的疯狂并不妨碍他作为将领指挥战争,甚至这种勇猛和疯

狂是巴顿式指挥艺术不可缺少的。

图7、8

上面的情节可能是编剧虚构的,在真实历史中没有发生过的,但是另一个情节编剧则参考了真实的事件。巴顿在野战医院谩骂甚至打了一名有厌战恐惧心理的士兵。

将军级别的人物是不会在一个列兵面前直接地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而如此简单粗暴的结果就是招致了上下的不满,甚至巴顿要在全军面前做检查。但是同时,也刺激那个懦弱的士兵成为了战斗英雄。这是巴顿独特个人魅力的一次展现,编剧通过展示巴顿的性格来述说发生在他身上的不可思议的事件,还有他那不同于一般人的能力。至少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僵持的战争状况下,面对隆美尔这样的对手,需要巴顿这么一位铁血将军。而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动作和事件在表现人物性格上是三位一体的。从开场白、到狂暴的动作,再到冲突事件,巴顿的形象已经赫然在目了。其实,很多DV作品为什么总是在塑造人物上面显得简单苍白,归根结底是其剧本在人物的语言动作和事件上没有找到有个性的、抓得住人的东西,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使得人物乃至整个剧本棱角尽失。如同《巴顿将军》一样,在人物的语言、动作和事件上找到爆发点,才能塑造出具有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的人物。

图9、10、11

当然,编剧如果只是围绕巴顿张扬的个性和疯狂的举动做文章未免就显得太过表面和肤浅了。巴顿将军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只是第一层次的。作为乱世英雄,卓越的人物势必要有一颗卓越的头脑,尽管有时会显得偏执。编剧精心安排了一些情节来表现巴顿的内心世界。其中有一个著名的段落,巴顿来到古战场,向他的副手布拉德利讲述了一次惨烈的古代战争,与影片开头的演说不同,这次巴顿不是以其独特的个性煽动什么,而是表现了丰富的学识和内心的感受,巴顿说自己曾经就在两千年前的那场战争中,并用诗歌描述了人类的历史与战争。这个情节的表现不仅是画龙点睛,也是将一种表面的展现转向更加深入的心理探究,一个更为深沉的巴顿呈现在观众面前。

图12、13

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是编剧表现巴顿心理的重点。当时盟军已经占领德国,艰苦卓绝的战争马上就要取得胜利了,可此时功勋卓著的巴顿心里却有些怅然若失。编剧又是通过巴顿将军非同常人的行为,一方面是巴顿对于当时世界局势的看法,另一方面则是巴顿骨子里那种好战,那种想要在战争的硝烟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奉献全部生命的-性格。电影中有这么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节,盟军胜利会师。巴顿见到了苏联著名的朱可夫元帅。而此时的巴顿心里有一个疙瘩,他不仅把朱可夫看成是盟友的将领,更多的则是看成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领导,是美国日后的敌人。所以在向朱可夫说祝酒词时,巴顿说苏联人是“狗娘养的”,并要求翻译照实告诉朱可夫,而朱可夫听到后也毫不客气地回敬了巴顿,这时的巴顿哈哈一笑,举杯对朱可夫说,让我们为两个“狗娘养的”干杯。

从这个情节观众可以知道巴顿对于当时的局面心中是有疑惑和矛盾的,甚至对于上级的命令,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愤怒。巴顿不是暴躁的战争狂人,但是却是不知疲倦地不断地在给自己寻找强硬的对手。这种性格决定了巴顿是为战斗而生的。于是乎,在二战结束的时刻也成了巴顿生命结束的时刻。影片中有这么一个镜头,无所事事的巴顿在马场中骑着马转圈儿,排解心中的郁闷。

图14、15

而观众的感觉会是,曾经驰骋沙场的巴顿现在只能在沙地上遛马了,狂傲的巴顿也有英雄寂寥,落寞无奈的时刻。也许此时的巴顿已经开始在心中忆往昔峥嵘岁月了,当英雄回忆过去时,他的时代似乎接近尾声了。

图16

这样一个战争奇才和狂人有缔造历史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历史给他的舞台。现在,巴顿的历史已经开始缓缓谢幕了,他也开始和过去告别了。

现在对于《巴顿将军》的剧作分析做一个总结。为了表现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人生中最为辉煌和激荡的一段时间,编剧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这些外部特征人手,开门见山的手法迅速确立了巴顿的性格,给观众以非常强烈

都印象。之后,随着剧情的推进,编剧由性格在外部的表象转为了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突出了巴顿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这样由表及里又由内而外。塑造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让人过目不忘的铁血巴顿。应该说,看过影片的观众对于巴顿性格、语言和行为的印象要超过了对于巴顿历史功绩的印象。这显然是编剧非常成功地塑造出了巴顿的性格。《巴顿将军》的剧本重点突出了巴顿这位历史风云人物那扭转乾坤的能力、怪异并极具爆发力的性格以及复杂的思想与内心。对于人物传记影片的剧作,我想很多DV爱好者在创作类似题材剧本的时候,可以参考《巴顿将军》塑造人物的方式,对于想写出以人物性格和心理为重点和亮点的创作者而言,《巴顿将军》确实是比较完美的范本和标杆,影像作品中的光辉形象就是这么诞生的。

景别分镜

我看影像事务所

景别,是影像摄制的基本技术。图片摄影是在瞬间决定用什么景别来确定表达意图,而动态的摄像则以不同的景别组成一组连贯的、相互关联的画面内容,和我们看过的连环画一样,必须使用恰当的景别来缩短现实时间的长度,再通过后期制作的各种蒙太奇手法进行创作性剪辑,才能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流畅性。同时也表达出影片的节奏和寓意。

景别的选取,习惯上以分镜头形式拍摄,在前期的摄影脚本中,需要预先设定分镜头脚本,这样才能在拍摄过程中按部就班。也就是说,一个摄像师必须掌握各种基本景别常识,并能在实际拍摄中,根据影片的具体风格和整体节奏来确定用什么样的景别最合适。

通常,初期的摄像爱好者往往事无巨细地表现画面内容,并不能很好地用景别来分镜头拍摄,事实上,一部影片的整体内容的深度与扩展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别的丰富程度。一个不间断的一分钟长镜头和六个十秒的不同景别分镜头所最终表达的情节含义相去甚远,也许,一分钟长镜头只表达了一件相对短暂的事件,而六个十秒分镜头则可能表现更久远、更广阔的时间跨度。所以,这物理上的等长片段,实际应用中,会依据拍摄手法不同产生完全差异的视觉效果。

以下以影片《巴顿将军》为例,看看在拍摄中是怎样运用景别的。

图1、2、3、4、5

影片的开始,用了超乎寻常的一组单机位分镜头,以各个景别来连接,并和人物讲话的台词内容相吻合,剪辑干脆利落,这个长达六分二十秒的开场,可以说是导演独到拍摄理念的表现。试想,如果以一个不间断长镜头拍摄这么久的同一内容,人物也只有一个,背景也只有一个,那么,观众就像听枯燥的报告一样,会因乏味而昏昏欲睡。本片的拍摄处理则不同,利用了各种景别来缓解节奏和调动观众的视觉关注度,并未让人感觉到冗长拖沓,这一组镜头是景别运用的较好例子。当然,对于演员的表演能力要求也相对较高,台词的功力和表情动作等细节也需反复斟酌方能“一气呵成”。

这组镜头中,大全景用于表现象征意义很强的国旗和人物的军礼,交代大环境,这是一个开阔的礼堂,下面一定有很多的听众,虽然没有拍摄现场听众的场景,但是,观众却一定会联想到当时的气氛,突出了人物巴顿将军的强势和地位,为本片之后的人物描述定下了基调。

全景则很好交代了人物的举止言行,巴顿的风采在走位与站立、军礼等动作间一览无余。中近景中的巴顿让观众进一步接近了人物,更清晰了解他的演讲风格。而特写的巴顿表情与眼神充分展示了人物的英气和威严,特写的人物着装,如戒指、手杖、勋章、徽星、银柄手枪等等细节,最大程度展现了人物的身份、功绩和军人地位,甚至在平和中流露出一股战无不胜的杀气。

可以说,这种景别和分镜头的运用别具匠心,非常符合影片主人公的表达需求,我们DV爱好者在拍摄不同题材时,可以借鉴一下这组画面,比如,对于环境场景或者重要人物的描述,完全可以用不同角度,不同景别来全面展示内容,这比一个镜头推拉摇移地拍摄要专业得多。就如我们刚开始学习摄影和摄像一样,老师总是要求首先要掌握固定焦距的镜头应用,不要以变焦距镜头或过多的摇移推拉来人为制造所谓画面效果。要把DV镜头当成眼睛,我们的眼睛是无法变焦的,观看事物的方法只有接近或走远。这就是景别的作用,学着在拍摄中以人眼观察世界的模式去组建自己的分镜头,并在后期剪辑中以视频语言规律来剪辑,这才叫专业。

图6、7、8、9、10

在电影里面,像这样一些远景和大全景的画面经常出现,它的优势在于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影片的环境,获得地理上的真实感,有利于对其他景别内容的提前交代,冯小刚的《非诚勿扰》里面的日本北海道风光也是用这样的手法选取景别,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中,铺开浪漫的故事情节。在构图上,可以用摄影的风光技巧和曝光规律拍摄,其难度在于等待符合情节的天气和光线,有条件的可以营造一下烟雾等气氛,一般来说,早晚的侧光适合层次与影调的表现,而白天的顺光较为平淡,正午的顶光在特殊环境下也是合适的。当然,其他阴雨、暴风等极端天气则更适合烘托气氛。本片的战争场面应该是残酷的,但是,导演也刻意选择了阳光明媚的天气来拍摄,反衬了战争的目的,那就是和平的美好。

远景和大全景也可以作为过渡空镜来使用,画面中的建筑风格、地理地貌是一种潜在的交代语言,可以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等等信息,这时候,一定要选取代表性的画面,比如,绿草、荒原、戈壁、雪山等等,如果是不同季节或时间分镜头拍摄,还要做好严谨的场记。让中近景等与其完全吻合,避免后期剪辑的穿帮现象。

此类大场景拍摄,对于DV来说,难度要大一些,与电视屏幕和电影银幕相比要小得多,大场景的冲击力明显不足,普通标清画面,看上去的表现力很一般。如果采用高清拍摄,并能在播放环节使用大屏幕电视机,那么,这种类似电影的“大场面”也是非常动人的,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与众不同的视觉享受,这是高清的魅力,也是必然趋势。

图11、12、13、14

景别确定之后,还要仔细研究画面中前景与背景的设置与安排。这一组镜头,都采用了不同的前景景物进行衬托,其目的在于,通过前景的合理布置,丰富画面内涵,让镜头语言更加清晰明确。

静立的士兵与动感的马队相对比、飘扬的美国旗说明部队身份、喷泉后的采访交代实际环境、荒野的孤树让行进更艰难、牺牲的士兵与炸毁的坦克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寂寥的墓地与远行的足迹暗示深深的苦痛、汽车与门柱说明环境。这些都是前景画面中有效的信息传递,通过潜移默化的看似不经意的前景。实际上已经给观众明确清晰的感同身受了。

图15、16、17

这是三个背景的应用,当主体位于前景时,可以利用背景交代主体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状态气氛。可以使用标志性建筑、烟雾灰尘等特殊手段来表达。和前景类似的作用,就如我们要在天安门广场、八达岭长城留影一样,总是要把关键的重要背景景物拍摄清楚的,否则,很难让欣赏者一眼看出照片的拍摄地点与环境。不要指望用解说词或字幕来补充说明画面,那是小学生的看图作文,不是摄

影的语言。有时候,在摄像画面中,无言的声音更有力量!

图18、19、20

摇移镜头是不错的变换景别与场景的拍摄手法。比推拉的物理性更真实,摇移镜头不改变画面的光学物理特性,只改变画面景别的远近关系和角度变化,可以使用相对较长的镜头时长连贯流畅地完成各个景别的拍摄,以后,针对这个方法会有专门的说明,本次先简单了解一下。这一组摇镜头中,有上摇和下摇,使用摇臂或升降机,从标志牌、标语、典型植物摇到全景或活动现场,此种方式在摄像中是经常要用得到的,以后再细聊。

最后再看看基本的几种景别:

图21、22、23、24

中近景适合单人或多人对话,根据画面比例,4:3或16:9采用不同景别,一般来说,方屏幕表现单人过肩镜头较为合适,若在宽屏幕中表现单人,则可以适当加入环境因素。显然,宽屏幕画面更适合多人同画,一个镜头就可以完整再现情境中的人物关系。但是,对整个场景的道具和布光要求也要严格许多。

图25、26

如果在一个视角下拍摄人物对话。可以使用几种方式改变景别。第一,直接分镜头切换,以各个人物为单画面;第二,用前后均匀移动摄影机进行平滑运动,模拟真实接近或远离的行走感;第三,摄影机景别保持不动,让表演者进行前后移动走位。并严格跟焦,保证景深范围。这三种模式中,难度最大的是人物走动改变景别,这需要预先拉皮尺确定精确的焦距变化,表演者的走位也要准确无误,同时,辅助的灯光、录音等系统也要完全符合真实环境的光效,协调一致的配合是决定性的。

制片人的剪辑哲学

蔡元卿

记得好多年以前,还在大学里,在淘碟盛行的年代,特别喜欢的一套盘就是周传基讲电影,里面又尤为喜欢《巴顿将军》的解析。当时有个特别感性的认识,觉得巴顿这片子真牛。这次为了写稿子,重看了一次巴顿,就开头那经典的6分钟,脑子像嘣的中了枪一样,倒不是被影片所折服,而是惊异于这片子剪辑得如此之乱,基本上可以说锚漏百出;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这么着迷。播放机继续进行,往后又一次看到了被周老反复强调的巴顿指挥坦克作战的段落:真想不到当时奉为经典的剪辑,现在已经落得了惨不忍睹的地步。我不会说谎,这一次的巴顿我没有完整看完,脑子也一直在走神,我问自己,到底为何这部经典时隔几年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受;我又试问自己,如果是现在的导演,会如何处理?

归其原因,我们现在的剪辑非常注重模仿人眼观察事物的方式。无数制片人用无数制片哲学,注意,不是导演也不是艺术更不是剪辑哲学,而是制片哲学(花钱讨好观众,然后再把更多钱赚回来)来让观众像吃冰激淋一样舒服得消遣。

就拿经典的片头6分钟为例。画面由一面充满画面的美国国旗开始,此时观众根本不知道这面国旗有多大,之后巴顿由地平线走上舞台,通过对比,观众看到了这面巨大的美国国旗。

再之后,我们看到画面的剪辑如图。在三个巴顿面部特写之间,穿插了巴顿军服上军徽、军章等代表荣誉的特写。问题是这些特写镜头的摆放似乎特别随意,忽左忽右上下跳跃,镜头长短也没有任何区别,这种毫无主次之分的剪辑反映到工程文件上就是只有一轨,不分类轨道的使用。至今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好像这些镜头互相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只是一种简单地摆放。完全违反(或至少是不像)我们平常看生人“上下打量”的规律。

我想,如果是现在剪辑同一组素材,工作的流程会是:先把重要的视频素材拖动到v1轨进行粗剪,然后在轨道下面铺就一轨合适的背景音轨,以此音轨作为基准,在其上继续调整各个细节镜头;并按照某一逻辑(比如“由上及下”)从远景切换到稍近一些的中景,再继而到面部全特写,之后很可能观众的目光会聚在头回上的“四星上将”标上,再之后,由炯炯有神的特写一晃而过,继而再交代身上荣誉勋章。肩上有章、胸上有徽等等。最后,镜头由白象牙柄手枪再到紧握马鞭的手部特写,最后再切回中景及远景,巴顿开始讲话。这样一段剪辑的过渡,逻辑符合人眼观看的习惯,不会给观众很混乱的感受,另外,由于有低下一轨音乐控制镜头间的节奏。镜头长长短短,不会显得单调刻板。

而另一个影响《巴顿》观看感受的因素是两个年代间剪辑风格的区别,简单说就是景别越来越小。历来有评论说《巴顿将军》的战争场面拍得不真实,排除那些用错了年代的坦克车外,其实观众有此感觉,更多的是剪辑所致。

巴顿本是一部战争传记,有大量的战争场景,应该以动作电影的方式处理,但是导演很明显是以古典戏剧的角度在诠释战争片,众多大场面都是用大景别的镜头拍摄,自然无法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战斗”感。

比如在如上这个场景中,全部是巨大的全景景别。我们之前讲过,选择一个镜头的时间长短,一大半取决于镜头的景别:景别大,包含信息量大,就需要延长镜头时间,影片的节奏就变慢,反之亦然。稍稍留意画面远处的山峦,明显一片祥和,即使制片人花再多钱也没办法“包下一个山头”模拟一个真实的残破惨烈的战场。而这个问题用剪辑很轻易就可以解决,直接用特写景别加手持拍摄,这样镜头可以剪得非常碎。更重要的是,如此剪辑,前景的人物会占画面非常大的比例,那么背景空间就被压缩得非常小。画面的信息少了,就可以把每个镜头剪得非常短,速度与紧张感自然出来了。

由此我们再看刚才的这段工程文件,从远处望去的一列列坦克车,到战斗中的指挥官,再到战火纷飞的战场,无一例外是全景,根本没有任何变化,即使火药专家费尽心思造出各种新鲜的爆炸方法,最后剪辑出来没有节奏变化、单个镜头时长都很长的段落,难免不真实。

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在进行剪辑时,尤其是与动作片相关的段落,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特写镜头,让它们成为主角。比如我们模拟一下经过重剪的这个坦克段落(如图),一开始给一个全景镜头,它的目的是带着环境让观众理解战斗所在地。之后,再低下两轨可以完全大胆的使用特写镜头,就好像观众亲身穿梭在战车与爆炸中央,这时的细节表现力就大大增强了。比如在这个例子里,我就加入了坦克车碾压士兵的镜头,这类特写只租用了一辆坦克车,可达到的效果是之前无法比拟的。在这样剪辑过后,调整一下节奏,再在最上面的一轨,挑选重要的、或者能够决定轰炸战术的点,加入巴顿手持望远镜的镜头,这样剪辑下来的电影,战火更真实,巴顿这个战争天才的形象才会更清晰。

好了,我们这次算是叛逆一把,借巴顿将军的素材,做了一次剪辑对比课。读者朋友如果有不同观点,欢迎批评指正。咱们下回切磋。

猜你喜欢

巴顿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巴顿(下)
巴顿(上)
隐形男孩
巴顿也有认怂的时候
隐形的男孩(下)
找一个理解死的人
巴顿签约迈凯轮
找一个够强的对手
一次失误的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