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宝地观武夷
2009-07-18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处闽、赣两省交界地带,堪称福建第一名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赤壁丹崖。形成丹霞地貌的是一种沉积在内陆盆地的红色岩层,这种岩层在千百万年的地质变化过程中,被水切割侵蚀,形成了红色山块群。武夷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
“三三”、“六六”、“七十二”、“九十九”构成了武夷山秀美奇幻的山水画卷。三三是指碧绿清透盘绕群山的九曲溪。闽中山水的奇以武夷山为第一,武夷山美在九曲溪,神采奕奕九曲溪是武夷山的灵魂。这条举世闻名的河流发源于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的西南麓,溪水清澈澄莹,经星村镇由西向东穿过武夷山风景区,盈盈一水,折为九曲,因而得名。九曲全长约15华里,溪水碧清,曲曲弯弯,如玉带盘绕群峰。山回溪折,折复绕山,环结成“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胜。
六六指的是千姿百态、鬼斧神工的三十六峰。还有七十二个洞穴和九十九座山岩。碧水丹山,一曲一个景,曲曲景相异,构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胜。临水观山景,登山望水秀。乘上一叶竹筏沿着世间一绝的九曲溪顺流而下,山沿水立,水随山转,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一览无余。其间更有距今约3800年前高插于悬崖峭壁之上的船棺,令人叹为观止……
相传,远古的时候,武夷山有个姓彭的老人,以开山治水而闻名,人们尊称他为“彭祖”。
彭祖因长年累月开山治水有功,当八仙在武夷山棋盘岩上饮酒时,乡民们便去求仙人为彭祖赐寿。彭祖活到777岁的时候,被玉帝召上天成仙去了。彭祖走时只留下一把斧子、一柄锄头和一弯弓箭,嘱咐两个儿子(彭武、彭夷)要继承祖业,继续开山治水,为百姓造福。此后,两兄弟不忘父亲重托,依然进山创业。他们日夜奋战,挖出了九曲十八弯,治住了咆哮的洪水,并开出了大片的良田,种上了稻谷和果树;同时还铲除了危害百姓的各类凶猛野兽,使这方水土成了人间仙境。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开山有功的兄弟,就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为“武夷山”。
武夷山堪称风水宝地。整个武夷山景区的布局与古代王城、帝宫以及寺庙的建筑布局对照,几乎毫无二致。
古代宫殿是坐西北而朝东南的,武夷山图中的隐形宫殿也是坐西北朝东南的。《周礼考工记》说“王城的营建制度是九里见方,城的每一面各开三个城门,四面共十二门”。而图中从星村到崇阳溪,东西距离正是九里多,而石门“凡十二处”。
古代寺庙都是三个山门,象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图中正是三个天门:洞天门、天游门、求天门。除此之外,武夷景区再也没有其他门的命名中有“天”又有“门”了。
古代帝宫、王城建筑要求体现“三光”:日、月、星。图中东有升日峰,西有星村,半月山,正是日、月、星。
帝宫要求“日东月西,前幔后幛,左钟右鼓,兰桂飘香,左祖右社”。看中轴九曲溪两岸:洞天门外左有大王(大王峰),右有狮子(狮子峰)对峙,门边是金童、玉女。进入洞天门是小藏经殿、大藏经殿(小藏峰、大藏峰);“玉皇大天尊”前面是红烛双辉,蟠桃祝寿,两边还有仙鹤和炼丹炉(鸣鹤峰、丹炉岩);“玉皇大天尊”头上有宝盖(幛顶岩),后面如帝王的规格有三个屏风:紫石屏、隐屏峰、苍屏峰;“天尊”后面是高大的帝宫:上城高、下城高;后殿钟鼓齐鸣:钟模岩、鼓楼岩;“极乐国”的牌匾高悬。
溪左是“仙苑区”:“天游门”内是天游峰即天宫的游乐场所。天游峰下是桃源洞,世外桃源。
溪右为“仙宫区”:“求天门”外,金刚、太保为警卫。金刚腿、太保屏分别是石和岩的名称。里面是小神仙的集体宿舍:楼阁岩。风神、伏羲神、葛仙住在灵岩,其上是升仙台。
在道教以及风水文化中,索以青龙、自虎、朱雀、玄武为左、右、前、后四大保护神。图中“天尊”四周正是“左青龙”:龙峰、龙脊石;“右白虎”:上虎啸岩、下虎啸岩;“前朱雀”:燕子峰;“后玄武”;上下水龟石。
历史上的武夷山景区划为三个风景片:九曲溪一片,溪左一片,溪右一片。这样的分法极妙,在古代,按“阴阳五行说”,溪左为“阳”,溪右为“阴”,九曲溪正是中间“S”形分割线,将景区分割为阴、阳两部分。古人义在两岸对称的位置上分别开凿了两眼井即龙井和通仙井,龙井井壁是方的,通仙井井壁是圆的,按古代阴阳五行说“天为阳,地为阴;天为圆,地为方”,所以通仙井为“阳”,龙井为“阴”,这两个井正是太极图中“阴阳鱼”的两只“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