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住宅建设创新性试验

2009-07-18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重庆大学士木工程学院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抗震住宅农村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重庆大学士木工程学院

农村住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与生活空间,农村住宅的规划与建设,与农民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是新农村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内容。在我国面临农村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城乡统筹的政策指引下,从住宅设计人手,重构乡村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是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农村住宅规划与设计的探索,具有更为重要与迫切的现实意义。当前重庆农村住宅普遍存在占地浪费、设施不全、杂乱无章、风貌缺失、质量低下等一系列问题,5·12汶川大地震,更是暴露出住宅设计在防震抗灾方面的重大缺陷。重庆农村住宅建设,亟待从提升抗震防突性能入手,改善居住环境与品质,从而推进城乡统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于此,“重庆新农村住宅设计暨抗震防灾技术课题”应运而生。该项目由重庆市建委立项并牵头组织,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共同参与,四川美术学院郝大鹏教授与重庆大学李英明教授担纲项目主持,项目团队由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设计学、土木工程等多个学科的师生与设计人员构成。

课题总体思路是通过示范工程点的选择、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探索具有一定推广与示范价值的农村住宅设计与规划模式,总结出适应重庆农村住宅结构的防震抗灾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制作并推广具有实用价值与可行性的农村住宅图集,以此提高重庆农村住宅设计与建造的整体水平,推进构建土地集约、设施配套、地域风貌鲜明的农村新社区。

课题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1.以城乡统筹政策为导向,寻求农利居住环境与现代居住品质的最佳结合点;

2.结合重庆市农村的地形地貌特征与生活生产实际情况,探索具有一定推广与示范价值的农村住宅设计与居住规划模式;

3.对川东农村民居形态语言进行深入研究,以延续地域文脉,凸现并强化重庆农村民居的地域风貌与特色;

4.针对重庆市农村住宅建筑特点与抗震防灾要求,摸索出安全性高、技术简便、易于推广的建造新技术。

课题第一阶段于2008年6月正式启动,在重庆市建委的支持与推动下,课题组经过前期的认真翔实的调研与分析,掌握了重庆地区农村生产与生活情况的一手资料,充分收集到农民对住宅设计与居住区建设的意见、愿望与要求,为方案设计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和参考。2008年9月,经过前期对各拟建示范点的遴选和考察,最终选定重庆市合川区南津乡花园村作为首批启动的民居建设示范点,建设工程于2008年11月开工,2009年5月完成。

规划设计

南津乡花园村住宅区总体规划以“集约土地、集聚资源、集合院落、集中生活”为核心理念,从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小区空间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使之既符合传统农村的空间结构肌理,延续农村人际交往的家园性特征,又适应新时期农村社区发展要求,创造出和谐自然的聚居环境。

在空间布局上,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合理平衡土方,通过道路线行布置划分成四块大小不同的建筑组团,结合场地条件设置高差,形成错落有致的院落式住宅组团。建筑组团主要以南北向布置、满足各院落的日照和通风,各院落有各处联系院外出入口,使交通更符合川东民居院宅人际交流的和谐空间关系。小区内设置一个交通结点,利用东西道路的转折丰富视线内容,小区中心区围绕村公所形成公共交往的空间场所,南线水塘岸线通过景观处理为农户提供休闲娱乐的线型空间。

建筑设计

遵循“功能实用、就地取材、造价低廉、风貌突出”的原则,对建筑空间功能、材料、成本与结构技术进行了综合考量。

在单体住宅设计上,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从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依照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习俗模式量身定制。首先,根据住户不同的家庭人口规模与结构,设定了三种户型面积:120平方米、160平方米、200平方米。在规定的控制面积内,合理安排家庭生活内容,每种户型均实现了房间数量最大化,满足不同家庭的居住需求。其次,功能空间的设计充分考虑农户的生活习惯,每种户型均配置了用于家庭晾晒、休闲的平台和露台,客厅与厨房空间宽敞,梯间尺度适宜,设置了用于堆放农具的杂物间,前后均有开门,厨卫采光通风良好,独立设置烟道与排水系统等,将对农户生活模式的体察与关怀在设计中一一落实。

在建造成本方面,充分考虑农民现有的经济条件,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在建筑材质和景观材质的运用上,尽量选择乡土化、本土化的材料,进行工艺创新与再利用。诸如干刷石、大自砂、碳渣等本地材料与工艺的运用,有效地控制了建造成本,同时,也呈现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建筑风貌。

在建筑组合形态上,首次尝试了一种以单体建筑模块为基本要素的设计新模式——“模块化设计”,该模式首先确立了三种平面分别为L形、T形、Z形的基本单体形态,利用单元模块,针对不同场地、不同单位量、不同朝向进行组合与联结,形成变化丰富、形态不一的建筑组团。单元模块的衍生与重组,形成了契合传统空间肌理的形态丰富的聚居群落。这种新型的设计手法,以灵活多样的院落式组团布局,延续了地域文脉特征,呈现出与自然山水环境相协调的鲜明人文特色与生态特色。

课题组对传统的川东民居的建筑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川东民居的典型建筑语言,保留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屋盖、山墙、支撑柱、内外廊、前后院等特征,同时结合外墙大白沙和干刷石的民间工艺及面饰材料,统一外形的灰白色调和简洁的立面处理手法,使建筑展现出兼具传统与现代特色、质朴清新的独特风貌。以场地条件为基础的合理高差设置,使建筑群落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凸现出重庆地区别具一格的山地特色,实现了对川东民居风貌的提炼、强化与重塑。

结构技术

在结构技术上,结合重庆的抗震防灾的具体要求,本项目创新性地使用了两种装配式构造柱技术,一种是适用于低抗震设防区(6度区及以下)的素混凝土构造柱,另一种是适用于中高抗震设防区(7~9度区)的芯柱式构造柱。装配式构造柱技术的关键在于使构造柱由特制的预制块砌筑而成,将传统构造柱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工艺改变成以砌筑为主。组砌这种构造柱所需的预制块共有7种,如图1所示。预制块高度可和目前普遍使用的烧结页岩实心砖匹配,预制块自带马牙槎,可在预制构件厂实现工业化生产。素混凝土构造柱采用预制块1和5~6组砌,如图2所示;芯柱式构造柱可用预制块2~6和7组砌柱身,待柱身砌筑完成后,在上下对齐的中部孔洞中放置钢筋笼、浇注混凝土即形成构造柱,如图3所示。

重庆农村住宅设计暨抗震防灾技术课题,通过政府、高校、基层组织与农户的多方协作与联动,在严谨高效的工作模式的支撑推动下,呈现出鲜明的创新价值。

在对城乡统筹的政策导向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以“集约土地、集聚资源、集合院落、集中生活”的指导理念为核心,契合了新农村空间重构的紧迫现实与要求,使农村住宅的规划与设计得以落到实处,克服了部分同类项目贪大求宽的盲目取向,实现了农村住宅项目的概念创新。

突破以往农村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单一化、模式化现象,首创性地运用了“模块化设计”的空间组合新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集中规划模式与农村传统空间结构之间的矛盾,解决了因地制宜与推广示范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农村住宅设计的方法创新。

突破了以往农村住宅设计中纸上谈兵,就设计而设计的弊端,将城乡统筹的宏观导向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与愿望相结合,将新农村住宅图集的编制与示范工程相结合,将农宅设计的标准单体模式与丰富多样的组合形态相结合,实现了课题的实践创新。

装配式构造柱技术的应用,突破了抗震设计中传统构造柱在农村中难以使用的问题,应用具有造价低廉(素混凝土构造柱无需钢筋,芯柱式构造柱无需木工支模)、不占工期(可随墙体同时砌筑)、施工工艺要求简单(可充分发挥农村泥瓦匠的砌筑工艺、易操作)、原材料质量有保证等特点(预制块由预制厂生产,工厂化生产便于质量监控),实现了课题的技术创新。

因此,重庆农村住宅设计暨抗震防灾技术课题的尝试与推进,可望为国内的农村住宅小区规划与设计探索出一条富有启发价值的新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空间的合理重构,并最终促进农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抗震住宅农村
桥梁高墩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9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7个月上涨
6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4个月上涨
5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3个月上涨
1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第9个月上涨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底框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解析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