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地构建作文的选材策略

2009-07-17赵锡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切题选材中学生

不少中学生在作文课上常常感到“没什么可写”,或抱着“抓到一个算一个”“拾到篮里就是菜”的态度。这是不可取的。没有米,当然无以成粥;有了米呢,关键还要注意舂洗,去除杂质,这样烧成的粥才香甜可口。怎样把自己所汲取的材料用在作文里呢?这涉及到文章的选材问题。选材就是细筛精选材料,即在确立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取舍的构思过程。如果选材得当,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让同学和老师刮目相看。如果选材不当,就会干扰、冲淡文章的主题,影响、削弱文章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材的确是一门高超的写作艺术。那么,如何艺术地构建作文的选材策略呢?

一、切题性策略:体现选材的“准”度

切题,指文章中所选用的材料要符合中心的需要,使材料的含义与主题的意义和内容完全一致。因为文章的中心是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的,一定的材料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所以选材必须切题,才能增强作文材料的“准”度。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万不可把跟中心毫无关系的材料堆砌起来硬凑成一篇文章。这好比“煮鸡不煺毛”,鸡肉本是珍馐佳肴,若连毛一起煮,谁还愿吃?

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它之所以脍炙人口,恐怕跟作者精心的选材不无关系。文章浓墨重彩,详写孔乙己那又脏又破的长衫、为掩饰偷书的辩白、之乎者也的谈吐以及教认“茴”字的四种写法。这些题材表现了孔乙己的迂腐、麻木,充分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之深,说明科举制度不是把人培养成丁举人那样的损人者,就是把人糟蹋成孔乙己这样的被损害者。而对孔乙己如何偷书、如何挨打的过程,则从侧面略写,因为这些材料与文章的中心关系不大,如果过多地写这些内容就会冲淡甚至淹没中心。可见,材料要服从“意”的安排,要以“意”统材。

切题的问题如此重要,而中学生作文中的选材毛病却又常常出在这里。究其原因有二:

1.不勤于罗列筛选

一些学生写作文喜欢速成,提笔便写,写完后忽然感到还有更切题的材料。怎么办?删去重写。倘在平时,倒也罢了;若是限时作文,删吧不允许,不删吧却不甘心。这样岂不搞得很尴尬?如果在动笔前给自己留点时间,将所有能够想到的材料都集中起来,给它们排排队,从中确定哪些材料该用,哪些材料不该用,哪些材料先用,哪些材料后用,经过一番罗列筛选,就不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了。

2.不善于选用辅助材料

有的学生时常感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别人写出来就格外细致、生动,而一到自己手里就干瘪得很。原因在于选材时只限于一些直接的、正面的表现主题的材料,而对那些间接的、侧面的材料则熟视无睹,冷落不用。这些辅助材料表面看去似与写作意图没有多大关系,可是经过作者精巧的剪裁加工,却可以出人意料地对主题起到烘托、反衬、强化的作用,使文章血肉丰满,真切细腻。

二、真实性策略:体现选材的“信”度

清代学者钱谦益说:“真则精金美玉,伪则瓦砾粪土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作文选材时,不只要看材料是否切题,还要看它是否真实,是否体现了选材的“信”度。只有真实,只有信实,文章才有生命力,才能感动人、打动人。选材真实包含两方面内容:

1.生活真实:选取熟悉材料

真实的材料,必然是为学生所熟知的材料。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最美的题材摆在你们面前,那就是你们最熟悉的人物。”熟悉的材料,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假如没有登过东岳,决不会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如果没有见过庐山,一定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共鸣;不置身枫林晚景,哪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赞叹;不亲历水乡春天,怎会直抒“能不忆江南”之胸臆。中学生们初学写作,应该引导他们选取自己最为熟悉的人物来写。在童年的漫长记忆中,一定有他们终生难忘的趣事;在朝夕相处的伙伴中,一定有他们情投意合的挚友;在成长的日历里,一定记载着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何不把它们拿来,使之成为学生作文的最佳题材。

朱自清的《背影》,一直是初中课本的保留篇目,感动过一代又一代读者,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然而,这篇文章的语言极其质朴无华。何以这般感人至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人真事真,情真意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家庭是中学生们生活的摇篮。家庭里有他们最熟悉的人和事,有他们最受感动的材料。这儿有温馨,有和谐,有天下最博大深沉、最细腻真挚的亲情,父母之心、祖孙之爱、手足之情……但这里也不常是宁静的港湾,有时也会风波骤起,让人好生烦恼。其实,亲昵也罢,唠叨也罢,攀谈也罢,争执也罢,此间蕴含的永远是人类最圣洁的情愫。还记否?那委屈后的一句慰藉,那挫折后的一次抚摸,不似那春风细雨湿润心头?无须惊讶,家庭生活可能是平凡的甚至是平淡的,家庭故事可能是单纯的甚至是单调的,但只要用心体会,努力挖掘出心灵深处某段不寻常的历程,或许记下亲人间的一个细小动作、一个细微情节、一个眼神、一种姿势,以此传达自己真真切切的亲情感受和对家庭生活的深刻理解,就会写出属于中学生自己的家,让人震颤,让人共鸣。

选材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保证。那些胡编乱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有一些学生为了表明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终不离“车上让座”“捐钱救灾”“入水救人”等。我们希望社会充满关怀,充满和谐,可是我们不希望学生的文章里始终充满假话、充满谎言。俗话说:不真读者无。选择熟悉的材料,固然要抛弃那些胡乱地编造故事、想当然地塑造人物以及无中生有地捏造感情的做法。然而,如果一味地直录生活,不作任何剪接加工,甚至把那些不成熟的感受、不健康的情调也带进文章中来,这样的文章只会黯然失色、毫无光彩,谈何动人?这正是下文要谈到的选材真实的又一方面。

2.艺术真实:提炼典型材料

没有生活真实,就没有文章的源泉,是谓“不真读者无”。没有艺术真实,文章就失去了感人的魅力,是谓“无假文章少”。“假”,不是选材上的“虚假”,而是艺术上的“虚构”,即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如设置悬念、修饰语言等。它摒弃作文中对生活的原封不动的反映,力求化实为虚、由虚而实、虚实相生。一堆乱石荒草,本无多少美感,很有可能成为扫除的对象,但在画家笔下,却是一幅绝美的天然图画。这“图画”,绝不是照相,是画家心之感悟,是一种艺术的真实。由“乱石荒草”到“图画”,有一个提炼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由“真”到“假”、由“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同样,作家在选材中也常循此规律,小至一句话,大至一个人物,都要作艺术处理,进行必要的“包装”。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把现实生活里许多人相类似的性格浓缩并加以夸张集中于阿Q这个人物身上,尽管阿Q这个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但他的性格却能在许多人身上找出来。这个放大的、包装了的阿Q性格,更典型、更集中地反映了人物的本质物征,从而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形象。我们要告诉学生在他们的作文中,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状物,很需要豁达一点、变通一点、灵巧一点,既尊重生活又不拘泥于生活原色,方能使文章达到反映生活、服务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目的。这样的文章,才更富有积极感人的意义。

三、新颖性策略:体现选材的“效”度

新颖的材料,就是别人没有发现使用过的材料,抑或别人写过却还能从中写出新意的材料。材料新颖生动,写起来才能留有回味,读起来才能生动活泼。这样来选材,必能使作文更有耳目一新之“效”度。

学生在选材过程中常有这样的困惑:自己与其他同学生活、处境没什么大差别,日子平淡得近乎于单调,能有什么新颖的素材呢?写同窗总难忘“半块橡皮”,写父母总牵扯到“一把雨伞”,写爱心总离不开“希望工程”。诸如此类,把生活生硬分割,使人读之生厌。特别是写老师,中学生的习作在选材上常犯“公式化”的毛病,一般都写老师有一头被粉笔染白的头发,刻苦钻研的精神,辛勤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个别辅导,等等。不仅如此,许多学生的老师都有一个惊人的特点:爱生病。好像学生特别喜欢老师生病,如果老师不生病便没有题材可写了。这样写出来的老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没有个性,使文章失去了生命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老师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没有师生间的个性情缘,没有“眼中之师”和“胸中之师”,自然不会有“手中之师”,以致按头脑中固有的“老师模式”凭空编造故事。不错,老师有老师的共性,他们为人师表、呕心沥血、对学生关怀备至,但他们又各有个性:有的老师温和,有的老师严谨;有的老师像朋友,有的老师是长者;有的老师似一缕春风,有的老师如一丝秋雨;有的老师像热情的路标,有的老师如冷峻的航灯……凡此种种,都是写作的极好素材,很可惜,这些个性化的老师,少有学生去留心、去把握。怎样才能在作文中写出新意,别具一格呢?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吧。其实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有位学生独辟蹊径,从喜、怒、哀、乐四方面选取了四件事,展示了一位老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风貌。这位老师为学生的主动改错而高兴,为发现学生晨练掉队而生气,为自己未能为老父送终而伤怀,为参加学生的毕业典礼而快乐。独特新颖的四件事,生动地描绘了这位老师的具体形象,从而开辟了选材的新天地。

新颖的材料并不仅指那些新奇、新潮的事。选材新颖,不是要学生脱离生活,恰恰是要他们对生活予以观照,用心体会生活。大凡从生活环境中选取的具有个性特点的材料都是新颖的,这些材料必须是从学生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只要学生能留心体验,笔触何愁不开阔?

我们期待着中学生在作文中能自觉地遵循选材的信度、准度和效度,能艺术地构建好自己的选材策略。

(赵锡萍 江苏省铜山县铜山镇中心中学221116)

猜你喜欢

切题选材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
名胜古迹楹联切题刍议
应征联切题再议——“翼彩五台山”征联评选刍议
切题切地 创新意境——几副获奖联的创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