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而不同”原理与语文和谐生态课堂建设

2009-07-17陈扬东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和而不同智能生态

和谐,作为多元事物相互关系的一种臻乎完美的状态,成为人们永恒的追求目标,贯穿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所谓人和、家和、政和、天下和即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到处可以见到和谐的身影。和谐,既是事物的一种完美状态,也是一种方法论。近年来,语文教学领域引入教育生态学与和谐观念,构建了语文和谐生态课堂教学理论。论者多从西方的生态学理论出发,少有联系我国古代“和”的思想谈及。本文拟从“和”的方法论入手,探析“和而不同”原理在语文和谐生态课堂教学建设中的运用。

一、作为方法论的“和而不同”原理

“和而不同”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世界各种复杂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哲学理论,反映的是一种动态和谐观。

在我国古代,“和”与“同”是意义相殊的两个概念。西周时期,史伯就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取和而去同”是执政者遭致弊政的根本原因[1]。他认为:“以他平他之谓和,故能本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相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健体,和六律以聪耳……”[2]春秋时期齐景公问晏婴:“和与同异乎?”晏婴回答说:“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3]“和”,不是无矛盾无差别的同一,而包含矛盾诸方面的相济相成,对立统一。“同”,则是单一事物的简单重复或叠加。事物的多元斗争形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将事物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甚至产生了新的事物;而单一事物的重复或叠加非但不能产生新质,反而消解了原有事物的我,使事物丧失了其独立性。所以古人强调 “取和而去同”,无论经国、治世、为人、习艺,凡事均讲求“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哲学认识既是一种普遍的辩证原理,也是一种如何促成“和”的方法论。如何求“和”?“以土与金木水火相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健体,和六律以聪耳”,“ 一气、二味、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即是将各种不同乃至对立的元素按矛盾统一的规律结合在一起。所以,“和而不同”强调的是事物生成的整体性原则和多元相生原则,是一种成就事物完美状态的有效方法。

二、语文和谐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语文和谐生态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优化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课堂环境为手段,师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和谐共存、良性发展的教学课堂,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

1.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语文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构成课堂教学的诸元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一是体现为课堂内老师、学生之间的整体性。教师和学生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等,但他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教学环境、教学气氛的整体性。三是语文教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性。语文和谐生态课堂注重把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做到彼此激发,彼此促进;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排除干扰课堂正常进行的不利因素;注重克服语文教学中肢解课文,按知识点进行专项训练等种种弊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整体赏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

2.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

语文和谐生态课堂注重优化课堂环境,协调好各种矛盾关系,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学主体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从而使课堂具有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呈现出和谐发展的状态。

3.注重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语文和谐生态课堂注重教学思想的开放性,不拘泥于某种教学思想,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和眼光,博采众长,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对象等灵活调整教学思想,以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能因地制宜。语文和谐生态课堂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老师所教学生所学都不局限于教材里的内容,而是培养一种大语文精神,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现实,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4.注重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的多元性

语文和谐生态课堂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三、“和而不同”原理在语文教学生态课堂建设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原理强调事物生成的整体性、多元对立性等原则,正暗合了语文和谐生态课堂教学强调整体性、发展性、多元性、开放性等特征,对于语文和谐生态课堂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下面,仅从“和而不同”角度,对如何构建语文和谐生态课堂略作探析。

(一)注重整体,尊重个体,消除权威,平等对话,营造良好课堂环境

自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以来,课堂教学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整体上把握好语文课堂的和谐生态,对于搞好语文教学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根据“和而不同”原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整体性原则,要求老师认真研究构成课堂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矛盾,注意把握好“和”与“同”的界限,尊重各要素的特性,避免用“同”掩盖个体的主张和声音。

课堂里,教师是唯一的,而学生是众多的个体。以往教师容易把自己当作中心,然后其他学生只是被视为遵从的一体,并不参与课堂的教学共建。和谐生态语文课堂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均是教学的主体,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发展教学双方的潜能。因此建立师生平等共建的管理机制,形成师生互敬互爱、互相信任、互相包容的良好师生关系,是构建语文和谐生态课堂环境的关键。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一是要求老师消除自身权威,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多元感受,在探讨中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君臣之道如此,课堂教学亦然。其本质是消除权威,实现课堂教学各主体之间的共同参与和良性互动。二是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主体的特性,肯定其优点,挖掘其闪光点。这就需要遵循“和而不同”原则,尊重每个课堂教学的主体,肯定其特殊的存在,而不是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将其固化为一种模式,从而避免使课堂教学陷入僵化。三是教师要善于调整自我及学生的课堂情绪,及时发现课堂中的情感态度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因为“和”既是一种整体的状态,也是一种集体情感,所以调节好师生双方的情绪对于生态课堂的建设是相当关键的。“和出于适”,过犹不及,鼓励、表扬、批评要适度,方法要得当,要以平等的态度、互动的方式进行。

其次,仅就课堂教学环境的安排来说,也是如此。一成不变的课堂环境,无论是对老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容易产生倦怠心理的。因此,根据“和而不同”原理,课堂教学环境的安排也需富于变化。教师可根据课堂的内容需要,巧妙布置课堂,如教学重在讨论,可将课桌的摆放设计成环形或两两对立,以利于讨论的展开;如教学重在说明实证,则可将教室设计成工作间;在上风景描绘写作课或有关自然的课文时,还可将课堂置于教室之外的自然天地之中。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的高度契合,更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和谐,更有利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与掌握。

(二)尚和去同,摒除单一不变,确定开放多元格局

1.教学目标:多元相谐,和实生物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不再是决定论的、有序的,而是随机的、混沌的、分形的,否认科学知识的绝对权威和客观真理。后现代主义教学观认为课程目标应该是建构性和非线性的。目标的建构性是指目标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非开始预定的精确。所谓目标的非线性是指不完全具有层层扮演和逆推的因果关系与严密的逻辑体系。[4]后现代课程目标的表述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和启发性。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是单一、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课堂的深入进行而不断发展的。根据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专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七项智能。[5]教育的功能,就是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虽然,语文教学是偏重于语言智能的培养,但同时也要兼顾相关智能的训练,如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这些智能的训练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让每一个个体发展能够发展的潜能,这才是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总的目标。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不能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具有一定灵活性、针对性和发展性的。僵化的目标必定湮没不同个体的潜能,而多元的目标体系则必然能使不同的个体找到与之对应的发展方向。这与“和而不同”原理所强调的“同则不继,和实生物”多元相谐,多元相生的要求是极其相符的。

2.教学内容:可否相济,多元相生

教学内容也应是和而不同,可否相济,多元相生的,要做到文本资源利用与课外资源开发的和谐。

我们的语文教材选文的一个标准就是强调美文,然而有时却过于狭隘,视野不够开阔,或者说没有博大胸怀。比如我们中学语文教材入选最多的应是鲁迅的文章了,在课文中我们知道了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林语堂们应该被痛打等等,也知道了关于鲁迅与林语堂等人骂战的一些背景。可是,在了解整个事件上总让人隔了一层,进而对鲁迅的文章的理解也显得牵强。因为,学生只在课文中见到了鲁迅的文章,却见不到林语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表,不知其里,自然就有些不明就里了。课本完全可以在鲁迅的文章后附录林语堂的相关文章,以促成学生了解可否两方面的意见体验,两种情感、感觉,两种境界,得到不同的收获。如果课本没能提供相关的附录,教师就要注意提供让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或让学生自己去查阅,从正反两方面或多方面去了解事实的真相,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传统的语文课有过于依赖课本的倾向,课堂教学始终跳不出课文的窠臼,也就跳不出固定的教学模式。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有的国家对“语文”的重视无以复加,但从小学到大学,没有统一教材,不仅不同学校不一样,不同老师都不一样。这学期,老师用小说《蝴蝶梦》作教材,下学期换老师,教材改用《华盛顿邮报》评论,第三学期,成了惠特曼的诗歌,五花八门没有规矩,但语言不同形式的美和作用,却都展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也达到了。这就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开放性必然带来多元性,多元性则带来鲜活性,使语文教学永远处于发展之中。

3.教学方法:相反相成,和谐共存

遵循“和而不同”原理相反相成的原则要求,课堂教学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组矛盾问题。

(1)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渗透

语文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人文性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却是不可偏废,不可分离的。语文课堂应努力追求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平衡,既不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机械训练、肢解了课文,也不因注重思想感情熏陶忽视了语言技巧的学习与训练,二者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因为,根据相反相成的原理,我们在加强工具性训练的时候,是为更好地增加人文体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我们能深入地体验文本中的思想感情的时候,是工具性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2)老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索、课堂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阅读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自我之间均有不同的对话,教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如何引导、组织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进行自主探索,形成多元体验。只有形成不同的体验,才能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潜能,共同把对文本的理解推向深入,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允许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就必然会对教师预设的教学设计造成偏移甚至是颠覆。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时,教师已不再是高高在上掌控一切的主人,他有时也有可能反过来被学生引导,重新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按照学生的探索一路发展下去。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崔灏的《黄鹤楼》一诗时,当讨论完诗歌后,本想进入通过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的环节,但有学生认为古人在黄鹤楼上题诗没有环保意识,教师立即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这虽然与诗歌的理解没有关系,但教师肯定了学生能用新的观点去评价古人的行为,且具有环保意识,同时,对古人的题诗行为从文化历史的角度作出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一些误读,教师也应给予纠正。如有的学生认为屈原在《离骚》中经常把自己比作美人,这是“自恋狂”的表现。教师应该指出,这是清高,是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孤芳自赏,而不是孤癖阴暗的自恋。

(3)可否相济,反向思维,突破原有教学方法

语文课文的体裁大致分为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及应用文等几大类。各体裁课文如何教学有其特定的规律,凡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均能轻松掌握。如小说、戏剧注重情节、情感,多偏于感性,在教学中重点当然应是要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总结概括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这是稳妥而又可行的教学方法。根据“和而不同”相反相成的原理,我们可以对此加以创新。即,小说故事性强,要增加理性分析;议论文说理性强,要辅以形象的事例;说明文刻板,可通过现场实验、制作、演示等增加其趣味性。如此可否相济,课堂气氛必将更加活跃,课堂效果必然更加良好。

语文和谐生态课堂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处于不断创新和发展之中。“和而不同”原理的精髓也正在于通过事物内在的多元相生、相反相成不断地获得新生,二者的耦合是必然的。“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方法论,其对于语文和谐生态课堂建设的意义远不止上述所言。而语文和谐生态课堂建设的诸多因素,也非拙文能一一触及,在此只能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对发展中的语文和谐生态课堂建设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2]国语·郑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左传·昭公二十年[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4]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陈扬东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530022)

猜你喜欢

和而不同智能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