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009-07-16孔海龙

新课程·上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舞女飞天荷塘

孔海龙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试从还原作品形象、领悟作品形象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 语文阅读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还原作品中的文学形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文学作品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体会其中文学形象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比如200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的文学作品阅读《敦煌》第20题,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膳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

通过以上文字,学生可以知道其描述的文学形象是飞天,结合常识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学生就可以概括总结出飞天的特点:舞姿优美,姿态轻盈,轻歌曼舞,广舒长袖,有的同学还说,这不是西方神话中的天使吗?有的同学还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飞天及传统文化及缔造者的惊叹与折服。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对作品进行创造性解读

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参考文献:

1. 姜勇生.《创造的再探讨》[D].中华书局.1985

2.陈桐生《艺术原理解析》[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舞女飞天荷塘
小荷塘
热闹的荷塘
民国时期上海舞女收入及影响因素考察
——兼谈民国时期上海舞女的职业身份
也谈﹃舞女大班﹄
荷塘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荷塘三记
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
透过《伊豆的舞女》体味川端式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