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诚信教育:内涵视域与路径

2009-07-16钱明明

中国德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德性指向契约

钱明明

(一)内涵解读,凸显诚信教育的价值追求

诚信有“诚”与“信”的双重含义,“诚”即诚实、真实,实事求是,做到以诚接物,以诚待人,以诚律己。“信”即守信义、讲信用,并由此建立起信誉、信任等。“诚”和“信”的区别在于:“诚”更多的是指“内诚于心”,“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诚”更多的是指对道德个体的单向要求,“信”更多的是指针对社会群体的多向要求;“诚”更多的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信”更多的是指向“内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中国传统诚信伦理规范一般规限于以宗法制为基础的部落内成员间、村落内成员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而在部落以外、村落以外以及家庭以外诚信则被弱化。而现代社会则将“诚信”拓展为个体的人对其所面对的社会、所从事的职业的诚信,因此,诚信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对规则的诚信,不仅仅是一种自我责任的体现,一种道德品质的体现,也是一种法律意识的体现。

基于对己、对人、对规则的“诚信”思想内涵的解读,笔者认为,诚信教育指向对人“真诚、诚实、守信”的个人德性、品性人格的教育,指向对“信任、信用、信托”的社会伦理、社会公德的教育,指向“契约、规则、法律”等法律精神、规则意识的教育。在学校开展诚信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德性基础性价值。“人无信而不立”,道出诚信是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是人的基本德性。因此,诚信品质是其它优秀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二是德育方法论价值。“知、情、意、行的统一”和“自律与他律的融合”是德育方法的两条基本原则。诚信要求主观愿望、语言承诺与实践行动的一致,通过语言承诺等自律行为,使主观愿望得以表现,同时,接受他人或社会的监督,最终实现自己的诺言,诚信得以达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诚信是一种德育内容,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三是品性综合化价值。诚信作为一种基本德性,还是其它优秀品德综合化的体现,除诚实、守信、信任等品质外,还含有规则意识、法律精神、责任感、自律、理解、对别人的尊重等等优秀品质。

(二)视域扩展,把握诚信教育的丰富内容

一是诚信人格的培养。反思学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的原因,主要在于诚信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性色彩过浓。现实生活中的不诚实也有可能获得诸多好处,如赢得赏识、获得高分等等。如果诚信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世俗利益的维护与增加,就很难有说服力和约束力。“教导受教育者讲诚信,并不是为了维护与增加自己的利益,而是要尽到做人的本分。”因此,诚信教育内容之一就是关注学生诚信人格的培养,正确认识诚信的人文价值与功利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之间的关系,认识诚信与坦率、忠诚、友谊、信任等个人德性和公民品德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基于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诚信意识、品性和人格。

二是规则意识的培养。现代社会的诚信不仅指向对人的诚信,也指向对规则的诚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必要将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列为学校诚信教育的内容之一。规则既可以是一个人对于社会共同行为准则的遵守,又可以是一个人与他人或群体之间形成的某种契约的遵守。对规则的诚信,是遵守规范、执行制度的基础,也是履行契约、恪守诺言的基础。基于规则意识培养的诚信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在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中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对他人的承诺产生冲突时,怎样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三是责任观念的培养。诚信的动力机制在于责任。如果一个人缺乏责任意识,就谈不上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对他人负责、对他人的信用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社会公德与法律的负责。因此,对学生责任观念的培养是学校诚信教育不可缺失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把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实践性的德育工程,纳入学校诚信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秉承诚信品性,学会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逐步形成强烈的责任观念。

(三)路径探寻,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施水平

一是注重学科课程渗透。我们应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的诚信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将诚信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中。一要加强政治、品德课程中的诚信教育。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把市场经济与诚实守信结合起来,明确“诚信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法则”。二要加强其他学科课程的诚信教育渗透。如充分利用文科类教材中诚实守信的人物、事迹,让学生感悟人物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在数理化学科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科学求真”理念中折射出的诚信品质等。

二是推行班级契约管理。在班级中实施契约管理,让学生参与班级规范的制定,形成“班级公约”,并由学生付诸于行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发扬民主与平等的精神。由学生制定“班级公约”的过程就是契约形成的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权利,体现了民主的本质与特性:学生在履行“班级公约”时,具有内在动力,是学生自律、责任及自治精神的体现,其实质是一种诚信品质的体现和诚信教育过程。

三是强化诚信实践活动。德育活动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平台,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体验、实践诚信,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形成诚信观念。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走上社会,了解目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讲诚信或缺失诚信的事例;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教育活动等,加强学生的诚信自律意识,完善学生的诚信品格。

四是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不断创新学生诚信的测评和监督机制,实施档案袋评价,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袋,将诚信记录与奖学金、评优选先、向用人单位推荐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宜紧密联系,对违反诚信规定的学生与行为,应予以严肃处理,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形成较为稳定持久的诚信理念。

五是突出校园文化浸润。一要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体现诚信的价值导向,让学生在喜闻乐见、耳濡目染中受到诚信道德的浸润。二要突出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教师的诚信言行作为培养学生诚信行为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三要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舆论氛围,如通过板报、橱窗、标语、校园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等宣扬诚信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诚信观念。

猜你喜欢

德性指向契约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契约精神在国企成长未央
群体认同调节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卖地的契约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
对“债权契约”概念的逻辑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