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西厢记》看“著”到“着”的发展

2009-07-15李若曦

现代语文 2009年5期
关键词:助词西厢记义项

李若曦 赵 静

摘 要:本文以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依据,借助《汉语大字典》和《现代汉语大词典》,具体考察了“着”字的使用和形成过程。

关键词:“著” “着” “箸” 虚化

一、引言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动词形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们在未成为形尾以前,经历过一些什么发展过程,是值得我们深切注意的。”王力先生把“了”和“着”称为“形尾”,我们现在把它们称为“动态助词”。王力指出,“着”原来是动词,“附着”的意思,最早写作“著”,后来写作“着”。“著(着)”在南北朝时开始虚化,放在动词后面,构成类似使成式的结构。本文着重从元代的《西厢记》来看当时“著”与“着”的使用情况。

《西厢记》和《红楼梦》被赵景深先生称作“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双璧”。《西厢记》作为一部出色的元杂剧,吸取了当时很多生动活泼的词语,口语化倾向也比较明显,从而使我们能够从中寻觅出那一时期某些词语发展的一些线索。就本书的语料来看,“著”和“着”的用法有一定的特点。

二、使用频率分析

据笔者统计,在《西厢记》中,“著”和“着”共出现了246例,义项丰富,用法多样,现列举各义项及个别例子如下:

(一)助词,用在谓词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读音:zhe。共出现106例。如:

(1)正撞著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第一本第一折,第9页)

(2)我与你看著门儿,你进去。(第一本第二折,第29页)

(3)他那里尽人调戏亸著香肩,只将花笑捻。(第一本第一折,第9页)

(二)命令,打发。读音:zhuó。共出现54例。如:

(4)夫人著俺和姐姐上佛殿上闲耍一回去来。(第一本第一折,第2页)

(5)老夫人著俺问长老,几时好与老相公做好事,看得停当回话。(第一本第二折,第28页)

(6)自今先生休在寺里下,则著仆人寺内养马,足下来家内书院里安歇。(第二本楔子,第80页)

(三)教,使。读音:zhuó。共出现29例。如:

(7)则著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第一本第一折,第9页)

(8)恨天、天不与人行方便,好著我难消遣,端的是怎流连。(第一本第一折,第10页)

(9)今日多情人一见了有情娘,著小生心儿里早痒、痒。(第一本第二折,第26页)

(四)助词,表示存在的方式。读音:zhe。共出现17例。如:

(10)早是那脸儿上扑堆著可憎,那堪那心儿里埋没著聪明。(第一本第三折,第46页)

(11)妖娆,满面儿扑堆著俏。(第一本第四折,第55页)

(12)元来那诗句儿里包笼著三更枣,简帖儿里埋伏著九里山。(第三本第二折,第26页)

(五)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目的或效果。读音zháo。共出现11例。如:

(13)但有探长老的,便记著,待师父回来报知。(第一本第一折,第8页)

(14)情引眉梢,心绪你知道;愁种心苗,情思我猜著。(第一本第四折,第56页)

(15)咱家去来,怕夫人嗔著。(第一本第三折,第47页)

(六)中,恰好合上。读音:zháo。共出现11例。如:

(16)待去呵,小姐性儿撮盐入火,消息儿踏著泛;待不去呵,(末跪哭云)小生这一个性命,都在小娘子身上。(第三本第二折,第137页)

(17)自从昨夜花园中吃了这一场气,投著旧症候,眼见得休了也。(第三本第四折,第159页)

(18)在那御街上,则一球正打著他。(第五本第三折,第230页)

(19)险些打著我。(第五本第三折,第230页)

(20)(夫人云)是郑恒说来,绣球儿打著马了,做女婿也。(第五本第四折,第241页)

(七)入睡。读音:zháo。共出现3例。如:

(21)睡不著如翻掌,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倒枕槌床。(第一本第二折,第31页)

(22)比及小姐出来,我先在太湖石畔墙角儿边等待,饱看一会。(第一本第三折,第45页)

(23)黄昏这一回,白日那一觉,窗儿外那会镬铎,到晚来向书帏里比及睡著,千万声长吁捱不到晓。(第一本第四折,第56页)

(八)助词,用在动词或表程度的形容词后表祈使。读音:zhe。共出现2例。如:

(24)量著穷秀才人情则是纸半张。(第一本第二折,第27页)

(25)又没甚七青八黄,尽著你说短论长,一任待掂金播两。

(九)助词,用在句末,表命令祈使或一般告语。读音zhe。共出现2例。如:

(26)你看得好仔细著!(第三本第三折,第150页)

(27)张生,你过来,跪著!(第三本第三折,第151页)

(十)用,凭。读音:zhuó。共出现2例。如:

(28)纵然酬得今生志,著甚支吾此夜长!(第一本第二折,第31页)

(29)据著他举将除贼,也消得家缘过活。(第二本第三折,第26页)

(十一)要,得。读音:zhuó。共出现2例。如:

(30)这生不相识横枝儿着紧。(第一本第二折,第68页)(注:本文出现的第一个“着”字。)

(31)他著紧处将人慢。(第三本第二折,第138页)(注:此处同样的用法则采用了“著”字。)

附着。读音:zhuó。共出现1例。如:

(32)灯下偷睛觑,胸前著肉揣。(第四本第一折,第171页)

(十二)通“捉”。读音:zhuō。:共出现1例。如:

(33)到如今难著莫。(第二本第三折,第102页)

(十三)值得。读音:zhuó。共出现1例。如:

(34)张珙死也死得著了。(第二本第三折,第103页)

(十四)对,得当。读音:zháo。共出现1例。如

(35)做我一个主家的不著,这厮每做下来。(第五本第三折,第231页)

(十五)“张着”,连在一起作:偷偷地看。读音不详。(例中的“著”作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36)我张着著姐姐呢。(第三本楔子,第123页)

(十六)带有。读音:zhuó。共出现1例。如:

(37)君瑞是个“肖”字这壁著个“立人”,你是个“木寸”“马户”“尸巾”。(第五本第三折,第228页)

(十七)放置。读音:zhuó。共出现1例。如:

(38)老妇人不肯去接,我将著肴馔,直至十里长亭,接官走一遭。(第五本第三折,第231页)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著”在文中用得最多的义项是“助词,用在谓词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共出现106例;其次是作动词“命令,打发”,共出现54例;再次是作动词“教,使”,共出现29例。可见,在元代,“著”的含义相当丰富,在《西厢记》中已经出现了18个义项,而且虚化已经非常普遍。但是,“着”字在文中只出现了两例,而且在“要,得”这个义项上才和“著”字混用。这说明在当时,文人们依然偏好于使用“著”,而“着”在使用频率上尚处于弱势。

三、“著”和“着”在字典中的解释

以上所作的义项分析都是来自《汉语大字典》的解释。下文将分别给出这两个字在《汉语大字典》中的解释。

(一)“著”

1.读音:zhù。

《广韵》陟慮切,去御知。鱼部。

①明显,显著。《楚辞·远游》

②表现,显露。《谷梁传·僖公六年》

③明瞭,使明瞭。《庄子·则阳》

④写作,撰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⑤记载。《墨子·明鬼》

⑥登记。《管子·立政》

⑦标出。《周礼·天官·典妇功》

⑧明白规定。《礼记·乐记》

⑨土著,指定居不迁的人《后汉书·李忠传》

⑩思念。《礼记·祭义》

补。《广雅·释言》

完成。《广韵·御韵》

定。《广韵·御韵》

宜。《字彙·艸部》

《集韵》丈吕切,上语澄。通“宁”。

①古代宫室的门和屏之间。国君视朝和人臣列位的处所。《左传·昭公十一年》

②古代正门内两侧屋之间。《诗·齐风·著》

《广韵》丁吕切(《集韵》展吕切),上语知。

①通“伫”,滞留。《韩非子·十过》

②通“贮”,贮藏。《韩非子·十过》

③春秋时齐邑,汉为县,北齐废。《史记·曹相国世家》

2.读音:chú《广韵》直鱼切,平鱼澄。鱼部。

著雍:古代用以纪年的十干中戊的别称。《尔雅·释天》

3.读音:zhuó《广韵》张略切,入药知。又直略切。

①附着。唐慧琳《一切经音义》

②穿上。《广韵·药韵》

③及,到。《三国志·魏志·田豫传》

④开(花);结(实)。唐王维《杂诗》

⑤命令,打发。唐王建《和蒋学士新授章服》

⑥旧时公文用语,表示命令。《镜花缘》

⑦絮填充。《仪礼·士丧礼》

⑧(射)中。《左传·宣公四年》

⑨接头处。《周礼·考工记·鲍人》

⑩酒器。《礼记·明堂位》

4.读音:zhāo

①放置。晋陶潜《晋故西征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②围棋下子。元蒋正子《山房随笔》

③用于答语,表示同意。《儿女英雄传》

5.读音:zháo

①遇,受到。唐司空图《早春》

②燃烧。《物类相感志·饮食》

③词缀。用于动词词尾。唐赵璘《因话録》

④发出,发生。元康进之《李逵负荆》

6.读音:zhe

①用在谓词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唐白居易《恻恻吟》

②用在句末,表示命令祈使或一般告语。《景德传灯録》

(二)“着”

1.读音:zhuó

①穿。唐李白《赠历阳诸司马》

②接触,挨上。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③使接触别的事物或附在别的事物上。元杜仁杰《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

④下落。

⑤带有。元佚名《气英布》

⑥在。唐元稹《定僧》

⑦值得。元曾瑞卿《留鞋记》

⑧要,得。元张养浩《天净沙》

⑨关切,体贴。元吴昌龄《张天师》

⑩注重。元汪元亨《沉醉东风·归天》

用,凭。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教,使。唐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命令,多用于旧时公文中。

纵有,即使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读音:zhāo

①放置。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②下棋落子。宋周密《齐东野语·贾相寿词》

③计策,手段。元刘时中《殿前欢·道情》

④表示同意的答词。

3.读音:zháo

①受到。元关汉卿《鲁齐郎》

②觉得,感到。元康进之《李逵负荆》

③对,得当。宋王道父《山歌》

④中,恰好合上。元郑庭玉《后庭花》

⑤燃,发光。明马欢《瀛涯胜览·蒲剌加国》

⑥入睡。宋王明清《挥尘录余话》

⑦助词,用在动词之后,表示目的或效果。元张养浩《朝天曲》

4.读音:zhe

①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元关汉卿《沉醉东风》

②表示存在的方式。元冯子振《沉醉东风》

③用在动词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表示祈使。元刘庭信《朝天子·赴约》

④表示程度深,常跟“呢”连用。《红楼梦》

⑤加在某些动词后,使变成介词。《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

下面再来看看《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著”和“着”的不同解释。

(三)“著”

1.读音:zhù。

①显著。

②显出。

③写作。

④著作。

2.读音:zhuó。同“着”zhuó

3.读音:zhe。同“着”zhe

(四)“着”

1.读音:zhe

①表示动作的持续。

②表示状态的持续。

③用在动词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

④加在某些动词后面,使变成介词。

2.读音:zhuó

①穿衣。

②接触;挨上。

③使接触到别的事物;使附着在别的物体上。

④着落。

⑤派遣。公文用语,表示命令的口气。

3.读音:zhāo

①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叫一着。

②同“招”。

③放,搁进去。

④用于应答,表示同意。

4.读音:zháo

①接触,挨上。

②感受,受到。

③燃烧,也指灯发光。

④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⑤口语,入睡。

我们可以从上面给出的解释得到一些结论:

第一,从纵向的角度看,“著”和“着”的用法意义都呈现出范围缩小化的趋势,并且在实际运用当中,“著”和“着”用法相同的情况基本消失。“著”发展到今天,基本都作为动词在使用,读作zhù,几乎已经从助词的用法当中抽离出来。而“着”在现代汉语中虚化得比较厉害,与此同时也保留了动词的用法。

第二,从横向的角度看,无论是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著”字读zhù的义项都是“着”所没有的,这也就使得“著”和“着”到今天已经完全分化成了两个意义不同的字。

第三,根据《汉语大字典》的资料显示,“着”在当时文学作品中的出现主要始于唐代。而根据王力先生的考证,“著”在南北朝时就开始虚化,放在动词后面,构成类似使成式的结构。那么,“着”的出现必然是“著”字虚化后的结果。

第四,从唐代开始,“著”和“着”的词义开始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情况,这也就表明,从唐代开始,“着”作为“著”的一个异体字出现,并开始使用。

第五,在《西厢记》中出现的“著”的用法,部分出现于《汉语大字典》中对“着”的解释中。例如:义项“教,使”;“助词,表存在的方式”;“要,得”;“用,凭”;“用在动词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表示祈使”;“对,得当”。这些情况应该表明,在后来的变化发展中,“着”的这些用法越来越普遍,以致逐渐完全替代了“著”。那么,在元代王实甫时期以后,应该是“著”字虚化程度越来越大,“着”字使用越来越频繁的时期。

从上面类推的结论中不难看出,“着”字是紧承“著”字出现的一个异体字。从唐代发展到近现代,“著”字已经失去了作为助词的意义以及更多的义项,而这一切都被“着”字所取代。那么,“著”字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是否也是紧承另外一个字出现的异体字呢?“著”的普遍使用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为此,笔者参考了井冈山师范学院中文系黄帅《〈世说新语〉中“箸(著)”的用法分析》一文,对以上问题做出如下评析。

四、“箸”“著”和“着”

《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优秀的志人小说之一,它从口语中吸取了一些鲜见于书面语的词语和义项,可以就此寻访到当时词语发展的一些线索。黄帅以此为依据,分析了《世说新语》中出现的“箸”和“著”的用法。

通过详尽的语料显示,“箸(著)”在《世说新语》中共出现61例,一共有9个义项。列举如下:

①穿,戴。

②介词,说明方位、处所。

③著述。

④放。

⑤击中。

⑥彰显。

⑦给。

⑧附着。

⑨筷子。

黄帅指出,“箸(著)”在文中用得最多的义项是“穿,戴”,其次是作为介词使用说明处所,而它的本意“筷子”和其他的含义使用得较少。此外,从“箸”和“著”这两个字形来看,“箸”出现得较早。在《说文解字》中,“箸”的含义为“饭敧也”,是“筷子”的意思,但是“著”字却不见于《说文解字》,这就说明,“著”字是一个后起字,它是“箸”的俗字,或者说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异体字。魏晋时期“著”字开始在文献中使用,在《世说新语》中二者就有混合使用的情况。但是,根据黄的分析,在“放”“击中”“彰显”“给”“附着”“筷子”几个义项中,只用“箸”,不用“著”,而混用的三个义项中,“箸”也占有优势,如“穿,戴”义,“箸”字用了20次,“著”用了7次;作介词说明方位处所时,“箸”字用了14次,“著”字用了5次;“著述”义“著”字用了3次,“箸”用了2次。可见,“箸”的含义相当丰富后,作为“箸”的俗字的“著”也渐渐侵入“箸”的使用领域,同“箸”混用在一起,只是在那个时期,它还没有完全取代“箸”。

根据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箸”是三个词中最早出现的,但是词义发展到今天,就只保留了“筷子”这个义项,而且在汉语的实际运用中,因为遵循单音词转化为双音词的规律,“箸”的用法意义也渐渐地被淡化了。从词义来看,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箸”的大多数用法逐渐被“著”字取代。而后,“著”所承载的这些用法又逐渐被“着”字所取代。同时,“箸”的义项脱落较之于“著”更加严重。这样,从“箸”到“着”形成了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正体现出“箸(著、着)”一词的语法化过程。这个语法化的过程并不是通过本字的改变来实现的,而是借用了他字的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四川辞书出版/湖北辞书出版,1995.

[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字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4]黄帅.《世说新语》中“箸(著)”的用法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2).

[5]蒋绍愚.动态助词“着”的形成过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1).

[6]张爱民,王媛媛.“着”字虚化问题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7]康健.“二拍”中动态助词“着”的句法分布及特殊句式的考察[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

(李若曦 赵静 四川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610031)

猜你喜欢

助词西厢记义项
格助词“に”と“で”的使用区分
贵州方言先行体助词的语法功能及地理分布研究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红娘”称呼的由来
湖北天门方言“的”的用法探析
助词“给”的发展变化研究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西厢记》赏读之一:惊艳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
日本对明刊本《西厢记》的版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