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乡》中的对比艺术

2009-07-14赵发旺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萧索闰土二嫂

鲁迅的小说《故乡》用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主题。对比就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比较、对照,以收到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

一.环境描写的景情对比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这里,通过眼前萧条破败的故乡和想象中美丽的故乡进行对比,这不仅是景的对比,而且是情的对比。记忆中的故乡是一幅美丽奇特、令人向往“神异的图画”,给西瓜地里小英雄的形象以有力的衬托,寄予了“我”对少年闰土的无比热爱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的新生活的深切向往;而现实中萧索荒凉的景象只不过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的一个缩影,作者借景抒发了对现实的故乡无限失望与由此产生的无比悲凉之情。

二.人物肖像描写的对比

少年闰土是“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年闰土脸色“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种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者”,“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姿色美丽,被人称作“豆腐西施”,并以此招徕生意,二十年后,“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显示她的尖酸与自私,“张着两脚”,像一只“细脚伶仃的圆规”,是对杨二嫂的整体外貌进行描绘。

闰土与杨二嫂肖像的变化是二十年岁月的流逝?不,是他(她)们生活贫困的写照,是冷酷的社会现实在他

(她)们身上打下的无情印记。

三.人物性格的对比

少年闰土同“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教“我”雪天捕鸟,告诉“我”夏天捡贝壳,潮汛看跳鱼,邀“我”月夜管瓜地,刺猹……离别时“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别后还以心爱的礼物相送。他活泼刚健、有智有勇、无忧无虑,懂得许多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简直是一个神奇的小英雄;二十年后,见面便是“恭敬”,“分明”地叫“我”一声“老爷”,接着叫水生“给老爷磕头”,这一声“老爷”将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全被封建的等级观念所代替。“一副香炉和烛台”则反映出闰土的麻木迟钝,他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求、祷告上。闰土的这些变化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农民欺压造成的。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终日坐着”,显示出她的文静、安分守己;二十年后,她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发出尖利的怪声,语言刻薄,开口便向“我”讨。讨东西不成,便开始造谣,见到什物器皿,明抢暗夺,还要诬赖别人,“慢慢向外走”则是在寻找可偷之物……杨二嫂的变化让人惊讶、惋惜,通过她的今非昔比,从小市民阶层日趋困窘的这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的日益萧条贫困以及人们心灵的畸变。

闰土和杨二嫂都是被压迫、被欺凌、被损害者。然而二十余年不同的生活塑造了两个不同的性格。

四.两代人关系的对比

闰土和“我”的关系与水生和宏儿的关系的对比。少年时代的“我”和闰土涉世不深,不懂得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对生活有着神奇的向往。长大后,无情的生活在我们之间隔上一堵“看不见的高墙”。而今水生和宏儿的关系不正是我们儿时关系的写照吗。如果说,“我”与闰土的关系变化是一出历史的悲剧,那么水生和宏儿的关系充满了希望。

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是造成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表现了作者对不幸者不同程度的同情,并对新的生活寄托了很大的希望,突出了主题。

赵发旺,教师,现居甘肃秦安。

猜你喜欢

萧索闰土二嫂
金错刀·冬日抒怀
没收
秋叶吟
老伴
关于《故乡》的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故乡》的呐喊
闻香抢钱
店里不知身是客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