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语文课的感性之美
2009-07-14刘伟
刘 伟
语文课是感性诗化的课堂,语文教师则是诗意人生的写照。一堂至真、至纯、至美的语文课应该是感性元素任意挥洒的场所。这也许是有些“唯美”了,但“唯美”何尝不是一种风格,而且又何尝不是语言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境界。
从事多年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我们,常常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究竟能留给学生些什么?
从小学到大学,多少语文老师的面孔渐渐淡去,但永远留在记忆深处的是:上《背影》一文时,那位已不知名的老师范读课文“夸张”的放声哭泣,淋淋漓漓的泪珠一直滴落在课本上,七尺男儿,面对他的学生们竟然如此动容!当时,女同学们感同身受,也不免潸然泪下,男同学们惊异叹惋,持续好几天的谈论话题都是老师的泪眼婆娑。也许有人说“矫情”,有人说“煽情”,但老师未讲一字,我们对“血浓于水”“舐犊情深”早已了然于心,这刻入骨髓的倾情演绎,让我们对“亲情”的解读提前了许多年。
那些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或平易近人、温文尔雅,或学识渊博、质朴无华,或清高自许、恃才傲物,或侃侃而谈、口若悬河……他们留给我们的不是字音词义、修辞语法,不是构思立意、谋篇布局,他们讲了些什么,似乎真应了那句老话——“都还给了老师”,可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他们的意气风发、率性坦诚,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久久挥之不去。
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构建语文知识体系的“砖瓦”,而是砌砖盖瓦过程中那份阳光的心态,那种心灵的悸动,那段温馨的回忆……这无数让人低回品味不舍的美丽片断,汇成了属于学生个人的语文素养,它就像一座冰山,可见的三分之一光亮明丽,而隐身水下的三分之二厚重坚实,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它会不断消融汇聚成一片知识的海洋,并最终让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渐渐成长,变得睿智,变得深刻,变得独立。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语文不过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罢了。而能否触动学生那根心弦,首要考验的就是作为师者的我们是否真的走进文本,真的感慨激动。
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与作者文本的体悟中,在与教者引导的交流中产生共鸣,老师无疑要做好“厚积薄发”的功夫。我们以为语文教师不妨少一些平铺直叙,多一点激昂文字,少一些面无表情,多一点声情并茂,因为我们的真性情将在无形中影响那些幼小的心灵在若干年后认知坐标的定位,毕竟真善美的追求就是源于这一堂堂看似平淡无奇的语文课。语文老师若能诗意地生活,感情内核的爆发势必带来课堂之上澎湃汹涌的思潮涌动,就让我们疏通一条纯情流淌的河流,学生必能找到喧嚣生命憩息的港湾;就让我们播撒一把自信饱满的种子,学生必能得到浮沉荣辱成败的超然;就让我们开启一扇迎接光明的心扉,学生必能尝到浮躁繁华退去的成熟……
诗意的生活源于心态。平静的心态,是风起云涌时的宠辱不惊,惊涛骇浪时的临危不乱;善感的心态,是黄灯孤影的浮想联翩,良辰美景的欢声笑语;狷狂的心态,是利欲熏心的视作粪土,暴力蛮横的绝然反抗……一份浪漫的等待,一份从容的信任,一份义愤的抒发,暖的是热情,重的是情义,硬的是骨气,凡此种种构成了语文教师寂寞平生的花开朵朵。
深入到文学的海洋中去吧!“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踌躇彷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绵延愁思,需要我们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满怀豪情去冲解,需要我们用“除此一片至诚心,别无珍共宝”的坦白誓言去排遣。有书相伴的日子里,我们可以选择生命中最永恒的旋律,去穿越古今,触摸那份诗意的生活表象下毫无掩饰的感动。
语文教师,请把“真性情”进行到底,我们年华的痕迹必能在感性之美的辉映下成为岁月的课堂里亮丽的风景!
刘伟,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