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炼字的重要性
2009-07-14覃校英
诗歌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语言艺术形式,与其它的语言形式相比,更具有精炼性。为使作品中的语言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效果,古代诗人非常注重炼字。炼字能增强诗歌描景绘物、传情达意的效果。唐朝诗人卢延让曾“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杜荀鹤自称“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正是他们的冥思苦吟、推敲琢磨造就了中国诗歌的璀璨、奇妙,引人入胜!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成了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有之意。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对炼字重要性的拙见。
一.炼字能够更加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任翻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既然是“前峰月照”,那么山峰一定会部分地遮掩月亮,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唐代诗人任翻所炼“半”字更准确的反映出了峰上月照江水的实际情况。
又如2003年的高考题,赏析“诗眼”、“咽”、“冷”: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五六两句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颜色清冷。这两个字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了环境的幽冷。正是诗工于炼字,才将事物的特征淋漓尽致地描绘给了读者。
二.炼字能增添诗歌氛围,创造深远意境。
性与天合,物我两忘。天性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这是司空图所推崇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是对创作、对“意象”提出的最高美学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无疑需要诗人的斟酌推敲,苦吟琢磨。炼字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它能增添诗歌所需的相应氛围,创造深远意境。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绿”字有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将春风拟人化,富于情调,用得绝妙。而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绿”字化静为动,把一种流动的、带色的动态美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意境优美,引读者回味无穷。
2004年福建高考题:下面这首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秋夜》诗全诗无“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三.炼字能使诗歌更贴切地传情达意,深入地表现主旨。
一切语言形式,都只是诗人思想情感的一个载体,炼字是为了更好地为诗人传情达意,更深入地表现诗歌的主旨。
如2007年广东卷: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清秋傍晚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精炼的二字深入贴切地传达出了诗人在南宋亡国后的孤愤苦闷。
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既要生动形象,富于文采,还要准确贴切;既要善于描景绘物、传情达意,还要含蓄隽永。可见,诗歌炼字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复杂的,非一日之功可以达到创作的完美精炼和鉴赏的准确深入。因此,我们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诗歌的炼字,又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仔细揣摩、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与美感。相信汗水加技巧,我们一定能换来成功!
覃校英,河南省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