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009-07-13郭月菊

继续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和谐社会大学生

郭月菊

摘要:大学生是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高等学校面临的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法律意识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大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

依法治国的实现,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个国家国民法律素质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程度。在法治建设中,人是法治建设的主体,也是实现法治的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无论是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其状态都以人的行为和活动为最终依归。法治理想的昌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都有赖于公民健全的法律意识和对法治理想的内心确认。因此,必须提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才能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才能对立法、执法和司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最终确立,意味着沿袭多年的、以计划经济思想为基础的传统观念,必然为符合新的生产关系需要的市场经济思想观念所取代。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市场主体权利的保护、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因此,培养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意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任务。当代大学生——未来的市场经济主体,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将来适应法制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法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法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息息相关,法律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必备素质之一。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和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可能会因为法律意识淡漠而违法犯罪,从而毁掉自己的前程;也可能会因为缺乏法律知识而无意中触犯法律,从而受到不必要的损失;还可能因为缺乏权利意识而在受到他人侵害时却浑然不知,或者不知如何讨回公道。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辨别是非观念比较差,自控能力比较弱,可塑性很强,容易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他们抵御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预防和减少犯罪,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淡化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德主刑辅”观念和“人治”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法律一直被看作是封建统治的工具。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之后,主张“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把道德视为维护封建纲常的第一道防线,法律则退居二线,成为礼的辅助手段。孔子认为“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种思想使得法律在统治者手中,既可以滥杀无辜,又可以大赦天下,出现了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刑罚时重时轻,立法时繁时简的现象。这不仅抑制了我国古代法学体系的建立,而且使法律的权威始终未能树立起来。轻法意识的普遍存在,导致了一种影响至今的法律虚无主义。不少大学生认为法律在权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积极性普遍不高,也反映了他们的轻法意识。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力主“人治”。孔子说:“为政在人。”法家虽然提倡“治法”高于“治人”,但其法治实际上是以严刑峻法为特征,以专制为依托的“刑制”,因而更强化了社会对“治人”高于“治法”的认同。这种“人治”高于“法治”的传统,至今仍存在于许多人的观念中,它积淀到了社会大众的意识结构中,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现象,人们自主观念和民主意识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对我国司法的公正性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持怀疑的态度。

(二)学校法制氛围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

一方面学校领导、教师及其行政管理人员对法律重视不够,对法律知之甚少,没有起好带头作用,甚至自身有违法行为存在,如有的学校乱收费,有的教师侵犯学生权利,有的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带头赌博等;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领域出现无“法”可依的状态。另一方面学校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对法律基础课教育不够重视,教学经费得不到充分保证;教学时数少,教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即便是蜻蜒点水式地将内容讲授完,也只能向学生灌输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枯燥的法律条文,根本达不到提高其法律素质的目的。

(三)家庭教育淡化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多数父母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国之栋梁”了,父母心理上有了成就感,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监督。比如有的父母忙于为子女挣学费、生活费,很少有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生活;有的父母虽仍然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对其思想道德却不太关注;有的父母在物质上对子女是有求必应,在对子女的过分溺爱中忽视了与子女的沟通;有的父母送子女上大学后,对子女不闻不问,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此外,有的父母自身行赏、任性自私、孤独自卑、困惑迷茫等心理特征,这些不健康的心理进一步淡化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很容易为其犯罪行为埋下祸患的种子。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注重理论学习,增加课堂教学

正确的极强的法律意识绝不是空中楼阁,而要以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作为底蕴,因而大学生首要的是学习法律,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学习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当前高校均将《法律基础教程》作为基础课进行教学,作为“两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课堂教学掌握我们国家基本部门法的理论,如宪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婚姻法、诉讼法等,这是确立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有关法学原理系统地讲清、讲透,使学生学习能抓住重点,领会实质,以便牢固地把握法律的基本原理,从而为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奠定基础。

注重法律的课堂教学,还应该增加课时。当前高等学校中《法律基础》的教学大多不到100学时,这与繁多的法律内容相比显然偏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授法律知识,也就只能是讲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很难进一步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此,高等学校应当按照“市场经济…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根据形势的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重新审核教学计划,增删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时数。通过大量的法律知识的灌输,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注重家庭支持,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坚强的后盾

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特点,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如果家庭教育不力,将会严重影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做知法、守法的楷模。家长自身要做到言行文明,积极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家长应通过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传递亲情,保持与子女的联系,积极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并及时掌握子女的心理需求与思想动态,给予子女相应的指导和关爱,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症结,矫正他们不端的行为,抑制他们过分的物质欲求,使子女在父母的关爱、呵护下,树立起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抵御外界不良诱惑的能力。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至关重要。宏观上,我国必须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真正落到实处,使法律和制度不依领导人的看法而改变,克服无法可循、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现象,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部门各领域严格依法依规章办事,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法制教育,惩办腐败,完善社会监督,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微观上,要预防和惩治一切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有害书刊、音像制品及非法网站毒害大学生,净化环境,强化治安,在全社会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形成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舆论和风气。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和谐社会大学生
法治意识融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论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