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德育过程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结合”

2009-07-13张祖华

继续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行为规范

张祖华

摘要:德育过程与知、情、意、信、行五方面心理因素的作用和变化密切相关,其中情、信、行三个环节需要特别重视。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形成信念、行为训练相结合。根据以上德育过程的“三环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到;从集体主义(仁爱精神)人手,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从爱国主义人手,树立学生的思想道德信念——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自我实践做起,训练学生的行为规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道德情感;思想道德信念;行为规范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300多万,他们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正反经验证明,智育搞不好就出次品,德育搞不好就出废品。为此,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以科学理论武装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的首位”,强调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强调了新时期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指明了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力争在几年内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并亲自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还亲自审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提纲。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所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特别是政治信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同时也关系到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一、重视德育过程中的“三环节”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一定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所具有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整个德育过程包含了教育者根据社会提出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同时也包含了受教育者能动地选择、消化、吸收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

我们认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德育过程与知、情、意、信、行五方面心理因素的作用和变化密切相关,其中情、信、行三个环节需要特别重视。

(一)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相结合

以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重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在参与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形成情感体验,落实行为不够。

情感,它是人们心理上对所认识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的体验。

大学生对他们所要从事或接触的事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往往决定了他们在需要选择时的态度和行为。它伴随着“认识”而产生,随着“认识”的深化而强烈。年轻的大学生们,一方面他们缺乏父辈的经历和认识,所以往往容易把今天中国的状况同外国作简单的横向比较,而不易作纵向的历史的比较和思考;另一方面他们情感丰富而又不稳定,所以,现代的大学生缺乏的往往就是情感体验,从而也就影响了大学生形成信念。思想政治课需要把说理教育和情感教育、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让学生从知到情继而到信、行。因此我们的德育要重视由知到行的发展,特别注重大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这样由知到有情,从有感情到相信,不断升华逐步形成信念,落实行为。

(二)理解知识与形成信念相结合

以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重知识的传授、记忆、考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得到感悟、形成信念不够。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坚定的政治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这是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人的信念是一种力量,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内迅速形成,它需要在不断的教育和训练中反复由知到信和行的发展,在教育和训练的反复中螺旋式上升而得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帮助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使其今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主导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必须正视和重视增强学生思想政治信念,这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主旋律,是塑造一代新人的灵魂。

(三)巩固知识与行为训练相结合

有调查表明,现在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有普遍下降的趋势。虽然有多数学生能熟记“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但真正乐意落实到行动上的却只有少数。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主要也是宣传教育,缺少实践活动。思想品德课也主要是进行记诵和分析,让学生得高分,以提高践行能力为目标的活动开展不够。

大学生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大学生在道德评价与道德行为上存在认识与行为的脱节,意愿与能力的差距表现更为突出。我们认为只有正确把握教育和训练的关系,克服重教育、轻训练的倾向,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才能解决好知行脱节的问题。

大学思想政治课和德育工作必须注重教育和训练的有机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和行为训练。教育和训练的有机结合,不仅适用于智育,德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信念教育同样如此。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除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训练日常行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讲脏话,不停地教育和训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掌握集体生活的规范,在教育和训练活动中了解社会、学习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助人、学会负责、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结合”

根据德育过程中的“三环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重视“情、信、行”三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

为此,在传授德育知识的过程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应坚持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相结合,以人为本,活动育人。集体生活是学生情感的阵地,共同活动是情感的源泉,必须经常开展课外活动。班主任善于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在活动中获得集体主义情感体验,是教师用任何美妙的说教难以达到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团结全体同学,发挥每一个成员的才能,发挥学生集体作用,训练严明的纪律,养成优良的传统,并从中受到教育,建立和谐健康,自由平等,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情感。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如某班上有两位女生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班主任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和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竞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班主任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接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问,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形成了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情感,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高校应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成才创造良好环境。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集中展示了学生的才能。各种社团的建立,活动的展开。使大学生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校要以整洁的校园影响学生,高尚的道德熏陶学生,文明礼节规范学生,求美的旗帜引导学生,以景生情,以景促情,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从爱国主义入手,树立学生的思想道德信念——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人的信念是一种力量,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内迅速形成,它需要在不断的教育和训练中反复由知到信和行的发展,在教育和训练的反复中螺旋式上升而得以增强。

许多高校、高校中的党校运用正面讲授党的基础知识,结合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南湖船”和访问革命前辈,学生逐步地接受了党建理论、党的基础知识,使得一批批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正面教育的效果不言而喻,使大学生们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同时,正确地参与一些重大事件也能激发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如2008年4月8日,奥运圣火的传递过程中,遭遇了阻挠。在法国少数的“藏独”分子干扰北京奥运火炬的传递,“藏独”分子把手伸向了坐在轮椅上的金晶,试图要从金晶手中抢走火炬。这位“80后”27岁的女孩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毫不畏惧,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同时脸上仍然流露出骄傲的神情,她用残弱的身躯捍卫着奥运精神。全世界都目睹了金晶的“剑客”本色。这位由奥运赞助商联想集团提名的奥运火炬手事后坚定地说,“想从我手中抢走火炬,除非先从我尸体上爬过去。”让这些西方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中华民族面临考验的紧急关头,年轻的大学生们长啸震天、勇敢亮剑,从揭露西方媒体对中国妖魔化的口诛笔伐,到自发组织起来护送奥运圣火,再到互联网上一浪高过一浪的声援浪潮,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爱国主义不但不会消失,反而更强劲地发展起来。因此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积极保护全球华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和人身安全,保持和发展全球华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奥运圣火的传递也给大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课。

又如,某一年,发生了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坚定了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从自我实践做起,训练学生的行为规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德育应该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帮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我们应该清楚,德育坚持生活化,培养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不是降低德育的目标,在真正意义上,是在为学生奠定一生做人的基础。

如大学生们是否养成了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讲脏话,不开无人灯,不开“长流水”,不逃避值日,不讲他人坏话……日常行为习惯。

又如,在谈到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有哪几项时,被采访的大学生们异日同声道出了“大一新生军训”!为什么?我们认为:解放军和学生双方都十分认真;军训生活的情境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明显增强,国防意识提高;对新时期的军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近年来的军训活动能取得较好效果,是和学校重视、部队和社会支持分不开。在收获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被列在第二位的是下工厂、农村实习劳动。在实习劳动中大学生们可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学有所用,学以致用,针对性强,实践性强,可以看到自己成功的收获,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至于社会考察活动在受欢迎程度上还有明显距离,主要是这项活动还存在随意性、缺乏计划性所致。

因此,我们在新一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根据新教材,坚持大方向,把握立足点,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新方法,注重实效,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牢、做好。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行为规范
沙夫茨伯里之德性观探微
论音乐教学品德培育的渗透
强化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用公平正义守护社会伦理秩序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
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九年一贯制学生养成教育内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