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在气门间隙调整教学中的应用
2009-07-09赵锋张永霞
赵 锋 张永霞
许多专家学者针对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汽车专业课堂教学模式予以改进,提出各种教学方法,采取虚拟的教学场景或实际的实训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保证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学生做中教,师生间的教与学围绕做来进行,即“教学做合一”。本文将以“气门间隙调整”为例,来探讨“教学做合
一”在教学中的应用。
“气门间隙及其调整的
重要性”提出
所谓气门间隙,即发动机冷态装配时,防止气门受热膨胀气门关闭不严而在气门组和气门传动组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气门间隙对车辆技术状况影响很大,伴随汽车使用时间延长,需要定期检查和调整。在发动机工作时,若不留气门间隙,配气机构的气门、挺杆、推杆等因受热膨胀而顶开气门,破坏气门和气门座之间的密封,造成发动机在压缩和做功行程中漏气而使功率下降。由于教材中阐述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难度,为此,将“教学做合一”模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亲自参与动手做、动脑思考的课堂上明确气门间隙的概念、气门间隙调整的重要性和理论依据,以及如何实现又准又快的气门间隙检查与调整。
“教学做合一”的气门间隙
调整教学过程
“教学做合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核心,借助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完成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达到“学会,会用,能用”的培养目标。“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实施分为4步。
新课任务引入通过向学生演示发动机气门间隙调整不当引起的故障现象,引入本次课的能力目标:掌握气门间隙调整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并能将该方法灵活运用于不同类型发动机的气门间隙调整。教学演示所需故障由教师在课前预先设置,故障现象需直观明显,使学生容易发现。演示完毕后告之学生该现象是由气门间隙调整不当引起的,从而引入气门间隙的概念及其调整的重要性。
师生间交流探讨此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配气相位图规律和发动机工作原理,找寻配气相位图与调整气门间隙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寻找气门间隙的调整方法。根据“气门间隙”的概念,引导学生明确气门间隙调整需在气门关闭状态进行。学生通过观察很快会发现当气缸处于压缩上止点时,进、排两气门均处于关闭状态,即此时可调整气门间隙。首先,向学生提出调整气门间隙2种常用的方法——“逐缸调整法”和“两次调整法”,并告之学生逐缸调整法需按发动机工作顺序旋转曲轴,在各缸压缩上止点进行调整;而2次调整法需先将发动机的曲轴摇转至某一缸的压缩行程上止点,按照一定规律调整一半气门的气门间隙,再将曲轴摇转1圈,调整另一半气门间隙。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对这2种方法的描述分组讨论其原理及实施方法。
应用实战本环节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实践2种方法,亲自动手对实训室直列4缸与直列6缸发动机的气门间隙实施调整,并比较2种方法的优缺点。实施过程将学生分组,将相应的参数发放给各组,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在学生独立操作期间,教师流动观察,并适时进行指导。
归纳点评由教师对学生调整气门间隙过程进行点评,并对本次课的教学实施进行总结。首先,针对学生在调整气门间隙过程中的错误或不规范操作进行指正,然后基于学生对直列4缸和6缸发动机气门间隙概念的理解和及其操作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课后制定V6、V8发动机气门间隙调整的方案,并指出它们在调整时的异同点。
“教学做合一”教学效果分析
明确的能力目标,直观的案例引入通过直观的故障现象,引入本次课程的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启发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气门间隙的调整方法进行积极的思考,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通过让学生亲手调整气门间隙,从感性认识入手使学生对气门间隙的概念理解更加准确、深刻,使学生灵活掌握气门间隙调整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师资素质技能化“教学做合一”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教师素质,同时要具有专业技能过硬的技师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即在教学过程中能独立担当专业理论教学和指导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工作。如在本次课气门间隙调整教学设施中,不仅要完成故障的预置、分析、解除,还应具有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结束语
实施“教学做合一”能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本领过硬、上手快、转型快的高技能型人才,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和服务社会。
(作者单位:广东省罗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