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的发球心理
2009-07-08王逊
王 逊
摘要本文针对青少年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发球心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将运动心理学知识运用到训练和比赛中去,采用各种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运动员发球心理素质,以期提高运动员发球的攻击性和成功率,取得满意比赛成绩。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羽毛球赛发球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G847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羽毛球比赛交战双方是在同一特定的环境下,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面对对手而进行的技、战术和智慧、心理的较量。特别是实施了新赛制每球得分制以后,运动员在比赛时的心理活动,将会决定整场比赛的胜负。运动心理学研究认为,由于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的心理压力,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的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竞赛动机不端正、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等现象。而发球又是羽毛球比赛的开始,也是进攻的开始。高质量的发球会给接发球方造成困难,迫使对方只能做防守性的回击,甚至致使对方接发球失误。质量差的发球,会使对方获得进攻的机会,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发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比赛的主动或被动,在双打比赛中尤其明显。造成发球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心理因素是重要方面,对此,有必要潜心研究比赛中运动员的发球心理,以便加强有针对性的发球心理训练,达到提高比赛中发球的攻击性和成功率的目的。
2 分析与讨论
在羽毛球比赛中影响发球心理的因素很多,心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羽毛球比赛中,虽然每个队员的身体素质不同,发球的情境、技术动作的掌握等各不相同,但发球的心理具有共同的特征,一般可以将其分为稳定型的发球心理和不稳定型的发球心理。
(1)羽毛球比赛中稳定型的发球心理。稳定型的发球心理,大致外在表现为:在发球前,进行深呼吸,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按照发球动作充满信心地完成发球。稳定型的运动员,大脑总是保持清醒,发球充满信心,对场外的一切似乎视而不见,但在大脑中对发球动作有准确的、清晰的构思,明确自己所做动作的最终目的—发球得分或打乱对方的进攻等。此时运动员的整个身心都集中在发球的击球动作上,即使受到关键比分或其它客观因素的影响,运动员都可以排除干扰,准确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击球后,全神贯注,精力集中于下一动作,若发球得分,就会增加对比赛获胜的信心,鼓舞本队的士气。即使发球失误或对方成功防起,也会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比赛之中。因此,发球时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对比赛结果有直接的影响,但这于平时的身体素质、技术和心理训练是分不开,尤其是运动员发球心理的训练水平。
(2)羽毛球比赛中不稳定型运动员的发球心理。运动员不稳定地、消极地进行发球是由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及心理训练水平不够而引起的,有时也因为缺少比赛的经验,对比赛缺乏正确的认识,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对手的实力而产生的错误认识,这都是影响发球质量好坏的重要心理因素。因对比赛产生的恐惧感,造成运动员发球心理不稳定,焦虑、紧张,致使发球动作变形。有的运动员受场外因素影响比较大,导致发球质量和效果不好。在双打比赛中,一名队员的心理变化也会影响到同伴的心理,尤其在比赛关键时刻更加突出。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在加强和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和战术的同时,重视运动员发球心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注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发球心理品质。
3 结论与建议
(1)要重视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把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和应用列为重点。进行心理训练要遵循其训练原则,心理训练不同于技、战术和身体素质训练,它有自己特殊的内容和手段。因此,心理训练中除必须遵循运动技、战术和身体素质训练的一般原则外,还必须遵循心理训练的原则。
(2)教练员要结合羽毛球发球特点向运动员讲授运动心理学知识,让运动员认识到心理素质与发球效果的关系,提高发球的攻击性和成功率的目的。
(3)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在日常训练中,除了加大发球的强度和难度之外,还要加强大运动量训练后,在身体处于疲劳的状况下,进行高质量的发球训练。培养运动员在身体处于激烈运动状态下,能否迅速调整心理状态进行高质量发球,以便提高运动员发球的意志品质,进而提高发球的攻击性和成功率。
(4)培养运动员场上自控能力。在发球训练时,规定每组发球的力量、落点、成功次数等,讲明罚则,故意制造紧张气氛,这样能够使运动员心理适应外界刺激,排除干扰,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发球上,以适应比赛实际情况。
(5)模拟比赛的发球训练。模拟训练就是把各种心理训练手段进行综合的一种训练方法,充分摸拟比赛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如比分接近,技、战术被抑制,裁判员不公正,场外因素干扰等。通过模拟比赛形式培养运动员意志品质、自信心,提高运动员抗干扰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比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