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异化审视

2009-07-08吴修芳

科教导刊 2009年25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者劳动

吴修芳

摘要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成长为成为专家型教师,然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物与人、人与人的异化,如教育教学模式异化、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淡化、师生关系异化等,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来分析这些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以期更加实现教师人性的释放,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异化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现代社会分工的日益细致化、专业化对教师职业不断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能干的教书匠”,还应该是“专业的教育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的实施,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逐步走向成熟。我们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时,也无法回避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异化劳动的原理来分析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以期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所启示。

1 教育教学模式的异化,阻碍教师专业技能提升

作为教师,其最基本的劳动就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这种活动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有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要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一定的教育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才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公开课中,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教师的教学模式千人一面、课堂中教学媒体的异化运用等,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模式化问题。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这就是说劳动者的劳动是通过劳动产品表现出来的,那么劳动者应该是劳动产品的所有者。但异化劳动却使这种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者因为某些利益或屈从于某些外在的强迫力量,而不得不转让其劳动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者被其劳动对象所控制,劳动者同其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同样,在当今理性和科学膨胀盛行的情况下,本应该为人所控制掌握的理性和科技力量逐渐衍化成一种异于人的力量,人在这股强大的异己力量面前不得不做一些屈从,不得不使自己的活动模式迎合这股力量。对教师而言,其教育教学活动在受教育目标指导的同时,还受到其它力量的限制,如名誉地位、政治权势、大众潮流等。由于受这些外在力量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时会淡化个性,而遵从于某种教学模式,以迎合各种各样的需要,却远离了教学模式本该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本意,使教学模式异化为教师教学的某种控制力量。同样,在课堂中运用教学媒体的本意是增加教学活动的丰富性,但由于媒体本身的便捷性及外在的评价力量的压力,教学媒体越来越反控教师。没有教学媒体运用的课堂好像不称之为课堂,教师离开了教学媒体就无法开展教学活动。媒体技术反控教师,使教师沦为机械的操作者,恰似《摩登时代》中的扳钳手。

2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淡化,消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

教师是否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权利,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不仅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参与者,更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管理与评价方面有着重要的相对自主权。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不高,有些教师只是被动消极地接受上级部门、学校的安排,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缺乏设计,对教育教学工作更多的是依例行事,更有甚者厌倦教学。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体力通过劳动活动表现在劳动产品上,同时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获得发展,这时劳动者会感到一种愉悦感和幸福感。然而异化劳动剥夺了劳动者对劳动过程中的幸福的享受的权利,使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是在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照此推理,劳动者只有在劳动之外才会感到自在和幸福,这也就使劳动更加成为一种强迫性的,成为一种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承担专业发展的责任,而这些要求要持续地得到实现,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教师的内部自我发展的需求。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促进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又会反过来促进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这种良性的循环推动着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螺旋上升。然而,异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却打破了这个循环,它首先攻破了教师的内部发展需求,继而对教育教学产生了一连串的破坏性影响。当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被某些政令规则、模式范畴所“规范化”时,他们便会变得很少或不再去思考怎样促进人的发展,而是思考怎样迎合这些“规范”,继而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人”的幸福感逐渐被一些不自在、不舒服、想要逃避的感觉所代替,最后自身的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逐渐被消磨殆尽。

3 教学交往异化,危及教师专业道德发展

教学交往是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交往关系就是师生交往,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认识人类已有的文化而发展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道德水平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最基本因素,正如古德森所言:“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专业”。教学交往与其他的社会交往活动相比有其特殊性,因其交往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两者在认识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这种交往主体特质不对等的情况下,极易出现教学交往活动的异化,忽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如教师对学生进行强制的知识灌输、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训斥学生等。

人是类存在物,人的族类特性就是有意识的自觉自由的活动,而异化劳动使类与人异化,把人的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肉体需要的手段,使人的精神本质同人相异化,使人与人相异化。当劳动者处于这种人与人相异化的情况中时,就会以其自身所处的关系和尺度来观察他人。异化劳动使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归属于一个“异己的存在物”,而劳动者为了获得生存的资料和条件,就会不得不讨好这个“异己的存在物”,不得不“放弃生产的欢乐和对产品的享受”。教学交往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一种人际关系,同时也是促进师生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应该是师生在相互交流和启发中,分享知识和经验,交流情感与体验,实现教学相长。但是我国几千年的社会历史演变已经将师尊学卑的关系固定化、模式化,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学交往不是一种互动互助的关系,而是异化成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权威等方面的优势,而使另一方不得不处于一种低下和顺从的地位。在这种异化的教学交往关系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依其优势对学生进行灌输和控制。此时,教师的“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就被异化为维持教师权威地位、维护师生分层的工具。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专业道德面临极大危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完成教学任务、获得某些声名利益,不追求上进,对学生缺少热情和爱心,教师专业道德理想信念缺失,从而也就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现实问题。虽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从提出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的时光,但在现代社会仍然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繁荣的物质生产及需求,物质上的永不满足掩盖了精神的追求。作为重要的社会职业之一,教师职业绝不能被这个物质繁荣的社会物质化。然而现实社会中物质追求所造成的物与人、人与人的异化,也充斥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中。通过异化劳动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分析,使我们会更加重视教师的人性的释放,减少物欲对教师的侵蚀,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者劳动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致敬最美劳动者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在云端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