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教育生活的姿态
2009-07-07王祥连
王祥连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工作状态,静观周围的教育现象,发现我们的教育职业生活大多趋同地表现为一种应对式的工作姿态。对好学生良好的表现,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与关注,视之“正常”而置之不理;对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则进行批评惩戒,因为干扰了“正常秩序”,不得不予以“应对”。
如此循环,日复一日,我们难免在此过程中消减着工作的热情与信心。而结果大多是,问题学生一直出现着同样的问题,教育者一直采取着同样的教育方式(批评、惩戒)。但问题学生还是越来越让我们头痛,我们愈来愈加大批评与惩戒的力度,也无法产生有效的教育效果,不能令教师自身感到心慰与满意,内心深处产生不了真正的工作成就感,渐渐出现职业倦怠……
这种应对式的教育生活状态,是现实中大多数教育者职业生活的状态——是一种沉闷、乏味、缺乏生趣与职业幸福感的现实存在。应该改变。
改变的根本是换一种教育职业生活的姿态,转应对式为研究式。这样,我们就会以一种探究的姿态从事职业工作,把主要的思绪放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考及解决策略的选择运用上。教师的教育职业生活就会在尝试与创造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中度过,把每天的教育工作,特别是不断出现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研究的资源与契机,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问题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或其它教育问题。那,这种挑战性与工作压力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我们的教育研究生活就会填入新的内容,充满生机与新意。
研究是职业工作的幸福之路。要让自己走上这一条路,就要以研究者的姿态从事教育工作。研究的姿态是从事教育职业工作最适当的状态。教无定法,教育要因材施教,学生个性不同,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所以教育更需要研究与创新,正所谓教学相长。
我班有一问题学生自三年级起就一直与老师“对抗”,作业基本不做。只要我这个班主任不在班,特别是我出去听课时,他就会惹事生非,常常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这样,我与他一直处于“持久战”状态之中。所有科任老师也对他毫无办法。后来,我在华东师范大学研修期间,了解到“同理心”原理,加以运用,与他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与难处,听他诉说自己的心声,并给予生活上的一些关心。渐渐地,这匹似乎无法驾驭与驯服的烈马,让我看到了可以教育与改变的希望。后来,我特别注意引发其阅读的兴趣,经常推荐一些好书(如《我要做个好孩子》《爱的教育》之类)给他看。渐渐地,他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变得安静下来,喜欢看书,作业能主动做一些或及时去弥补。现在,在课余时间,大多看到的是他伏案读书的身影。其实,他的点滴改变,对我而言,是付出教育的艰辛,更是一种教育研究能够有所为的职业工作的成就感,这种快乐是深层次的,是让人内心欣慰,能产生职业生活幸福感的。
其实,家长对待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不要总是抱怨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屡教不改。而要把这些无效的埋怨孩子的时间用在潜心观察、思考与研究孩子的问题与教育策略上,寻求一种理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实际上,很多历史名人的家长就是成功的教育家,如爱迪生的母亲,她难道不是比总是责怪爱迪生的老师在爱迪生的教育上做得成功得多?
换一种教育职业生活的姿态,每一个人都有成为成功教育者的可能,更主要的是这可以让我们每天的教育生活充满诗意,不再倦怠。愿你我成为这样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溧水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