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学生就业难题分析及对策

2009-07-07白秋阳

老区建设 2009年8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业就业

[提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女大学生就业弱势问题尤为突

出。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原因,一是女大学生自身内在因素,二是外在的社会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等方面入手,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来促进女大学生的就业。

[关键词] 女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创业

[作者简介]白秋阳(1981—),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在职硕士研究生,南阳理工学院电子系辅导员,助教。(湖北武汉430070)

大学生就业状况体现着我国高学历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走向,成为老百姓最为关心,社会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越来越高时,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显突出。

一、 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高校的扩招、用人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大学生中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社会问题,目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成本大、就业困难。女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会比男大学生遇到的困难更多。她们投简历的份数多,但往往获得面试的机会很少。她们寻找工作的时间长,但效果微乎其微。许多调查统计表明,目前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低于或者略低于男生。例如生命科学、化学、新闻等长线专业以及过去曾是热门目前却供大于求的专业,这些专业的男女生签约率明显悬殊。

2. 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被拒绝的经历多于男生。许多在求职中不如意的女生遇到的往往是自己明明可以胜任的工作却由于性别的原因遭到拒绝。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录用名额中规定男女生的比例,有的甚至明确规定男生优先,这种性别歧视现象较为普遍。另外用人单位招聘条件对女生的要求高于男生。用人单位对女性求职者的要求比男性高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样的岗位,女生要想获得,必须比男生优秀很多,即使这样也不一定受欢迎。

3.结构不合理,岗位层次低,职业选择范围相对狭小。从行业分布上看,女大学生在社会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就业的比例超过男大学生,而在其他行业都处于弱势。从就业层次上看,女大学生担任企业高层管理者、机关事业单位领导者的人数较男大学生少得多,而担任教师与企业一般职员的比例则要远远高于男大学生。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真正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是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社会上的一些世俗看法与偏见以及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不能落到实处。

(一)女大学生自身内在因素

1.生理素质逊色于男大学生。先天的生理条件决定了女性一般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传统的社会分工又强化了男性的生理优势,而许多的工作仍带有明显的体力色彩,比如,石油地质、机械、野外考察等工作均不适宜女性从事,使女大学生处于性别分工的边缘。而女性的生理条件决定在经期不能在寒冷环境中工作,不能过度劳累,不能受冷受凉,不能消耗太多体力。这样,许多偏重体力劳动的工作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

2.某些能力素质与男大学生存在差异。女大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运算、空间知觉等项目上不如男生。女大学生的视野不如男大学生开阔,女大学生的兴趣局限于生活方面。这种天然的差异导致了女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不注意对动手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的培养。

3.女大学生自身的择业心理。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没有脱离社会、学校与家长对女性角色的限定,其自身素质养成也往往无法自觉地跳出这个已经划定的范围。

4. 女大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期望值。事实上,有些女大学生与男生相比更加不愿意下调对工作的期望,她们对未来的设想往往带着一种“浪漫”和不切实际,大都抱有一种过于理想化的求职心态。在择业心理上存在偏差和矛盾,主要表现在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就业期望值偏高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注重实现人生价值,但缺乏务实的心理准备;职业价值判断的标准趋向务实化。

(二)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偏见。传统观念认为女性的主要职责在于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曾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这不仅会导致男性思想上的优越感,更容易造成女性在思想深处形成依赖感,从而人为地强化了女生的弱势地位。

2.用人单位。不管是企业或是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对男女任用职工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具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权,企业在工资成本和经济效益的比较中往往期待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许多单位在录用人员时,往往要考虑单位内部成员的男女比例,女性的生理特点、工作本身的性质、得益的最大化等因素导致一些用人单位不愿录用女大学生。

3.政策法规。对于保障女性就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有相关规定。面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这些法律法规却无法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保障自身权益的武器。这些规定条文的原则性太强,在法律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较低,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对女大学生来说,社会为其提供一个怎样的外部环境固然重要,如何积极主动地从自身出发去解决问题更是重中之重。解决就业难最有效的途径无非就是提升自己的实力和在求职中的竞争力,同时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降低不合理的期望值,树立健康的择业观念。

(一)政府、社会的扶持是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保障

1.重树社会性别观念。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消除两性的社会差异。在整个社会中重树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不仅要让社会中的每一个男、女都作为主体全面地、自由地、充分地发展,而且要让社会中的男、女全方位地优势互补,重树社会性别观念。

2.健全社会支持保障系统。在目前我国各种政策还不完善,法制还不健全的社会条件下,要保障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有利地位,尤其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运行保障机制,形成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要完善就业平等政策,国家和政府要把性别平等的意识纳入决策的主流,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确保法律的贯彻实施。

(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是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

1.用素质和能力改变“弱势”。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择业的结果,更是“弱势群体”改变弱势的基础。面对社会现实,与男生在择业竞争时,女生只要表现得比竞争对手更出色,一样能够应聘成功。

2.将特长转化为“优势”。大学生择业竞争是一个人才合理配置的过程,其理想结果是让每个人才都能找到一个有利于展现、发挥其特长优势的岗位。因此,大学生择业也是一个如何展现、发挥其特长优势的过程,更是“弱势群体”转换“弱势”的重要途径。女大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注重培养、发展自己的特长,使其形成一定的优势、强势。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当调整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似乎是老生常谈,但要毕业生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比较困难。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必须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重心下移是大学生就业的总趋势。女大学生要面对这种现实,要有到农村到基层建功立业,到民营、到私营“屈就”的思想。适时调整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

4.培养心理调节和承受能力,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择业心态。在求职过程中,女性毕业生应该自尊、自信、自强,应该认识到困难和挫折对于男性和女性都一样是难以避免的,不要过分归咎为社会的歧视并由此产生各种抱怨。

5.倡导女大学生自主创业。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社会主导经济形态。女大学生作为高学历、多知识的群体,应学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潜在力量,走自我创业之路,解决自身就业的问题。因此,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于单纯地求职谋业,而应把视野打开,将思维拓展,意识到除了找工作外,自己还可以发挥自身才能、优势和创造力,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蒋西河.对高校女性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2]谢作喜.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应对策略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2008,(3).

[责任编辑:徐永祥]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创业就业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