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饮食习俗看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2009-07-06何江胜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差异

何 萌 何江胜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西方饮食习俗的不同,认为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外在表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差异充分体现了饮食与文化的差异。在愈来愈频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掌握语言与文化差异有益于民族间消除误解,沟通顺畅。

【关键词】饮食习俗;文化差异;语言文化

一、引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它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饮食习俗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种文化差异在饮食习俗上表现出东西方各自独特之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饮食习俗亦表现在语言文化方面。中西方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地位显赫,因此,通过分析饮食习俗,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可以指导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相互尊重,彼此理解,避免发生交流受挫,造成误解。

二、从饮食习俗分析文化差异

中国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齐民要术》序里也说:“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可见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程度。中国饮食文化经过漫长历史过程逐渐发展,出现了各种烹饪方法,大量美味佳肴以及不断更新变化的口味。西方哲学崇尚“只要目的正当,可以不择手段”,因此西方人更加注重饮食的营养和食品的能量,而不是菜品的色香味,因此西方菜肴口味相对单一,烹饪相对简单了。

1、烹饪习俗之不同

(1)复杂与简单。中国人把烹饪看作是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的方式之一,因此中国烹饪复杂多变,也就没有标准之说,这一点体现了中国人的感性思维。为了追求正宗的或者创新的口味,达到色香味完美结合的目的,人们宁愿花费时间精力。人们把烹饪看成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的欣赏。西方厨师的工作相对简单,他们只要把一道菜的烹饪过程标准化。标准化和大批量生产带来了快餐食品。西方人重视时间和效率,快餐正迎合了他们讲究高效营养的饮食理念,既节省了厨师和消费者的时间,又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维持人们生活工作所需。

《圣经》中原罪思想带来西方法制社会下的理性思维。人们相信人由于原罪而受到上帝的惩罚,这种由因到果的思维过程就是一种理性思维。西方人观察世界基于形而上学,当然这也包括烹饪。他们认为食物主要是对人体营养的补充物,而更多考虑如何高效率利用时间,获取更多财富。

(2)意境与直白。中餐的意境效果主要表现在菜名上,很多菜名包含人们的充分想象力,“霸王别姬”就是一例,这道菜是由鸡和甲鱼为原料,因“姬”音同“鸡”,“霸王”似“王八”即甲鱼的别称,此菜如此命名,把人带回到西楚霸王在四面楚歌的情形下离别虞姬的记忆中。这种艺术理念正是中国人追求意境美感,间接表达的独特思维方式。中国人往往寻找自己不足之处来回应别人的夸赞,以显示自己的谦卑,这就是间接表达的体现。

2、进餐习俗之不同

日常习惯形成文化,习俗经过人们一代一代积累从而发展形成,因而进餐习俗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合餐与分餐。中餐实行合餐制,并且食物数量多于能够吃完的数量。但是西餐实行分餐制,这样更加卫生,人们各取所需,不会浪费。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的饮食习惯体现不同的“个体”概念。中国重集体,西方重个人。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自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内在自我,一是人际自我,一是社会自我。中国人是以人际自我来为核心来塑造自己的人格。这一点突出的体现在儒家学说上,儒家曾对“人”下过一个定义:“人者,仁也。”何谓“仁”?仁者爱人。强调“爱人”就表明孔子是从人际关系上定义人的。(刘承华,2002:29)中国人多关注人际关系,这也是人们合餐的原因之一。餐桌上食物的数量标志着主人周到与否。如果餐后还有很多食物剩余,这说明客人已经吃好了,再也吃不下了,反之,说明主人照顾不周,供应不足。

西方人的人格构成是以内在自我为核心,是在内在自我的基地上生长出人际自我和社会自我的。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世纪基督教社会,抑或是近代社会,西方文化对于“人”的设计,都是以内在自我作为人格构成的核心,在西方人看来,一个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由其他任何人决定的,而是有自己的内在自我决定的。(刘承华,2002:30)人们饮食中首先考虑到他们是否吃的健康卫生,是否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食物,所以人们习惯于分餐,这样可以自由选择食品和数量,也不会把食物剩在盘中。

(2)座位安排之不同。家庭餐桌上座位的安排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儒家的不平等表现在孔子认为老年人和青年人的义务方向相反。青年人必须尊敬长辈,老年人则要在青年人面前树立威严。中国人受“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的影响,小辈需对长辈恭恭敬敬,言听必从。但在西方恰恰相反,独立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主流。

西方崇尚个人主义,注重个体,发展个体,个人不需要改变自己以求得与社会相一致(Triandis,2004:305)。个人主义的一个方面就是平等主义,这也是西方人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追求崇尚的。西方人以“女士优先”的原则指导座位安排。主座的位置永远是留给女主人的,不论是家宴还是社交宴会。进餐时,女士身边必须有一位男士相伴,以方便照顾。(杜学增,1999:203)

三、烹饪语义场中汉英词汇的内涵外延

除了自然条件引起的汉英食品词汇差异外,其他差异主要来源于饮食的社会性。汉文化中“吃”不仅仅表示吃饭,还有更多的引申义,这些意思已经脱离吃的原意,看下面的词语:“吃香”意为受欢迎,受重视;“吃惊”解释为受惊;“吃官司”指被控告受处罚或关在监狱里;“吃亏”指受损失,在某方面条件不利。就连人从字面上看也是可吃的,“生人”、“熟人”中的“生”、“熟”原指未经过烹饪和经过烹饪。而在英语中,“eat”虽然也有少量引申义,但总体没有脱离原意的方向,例如“eat”在“eatsomethingaway”中引申义为腐蚀,侵蚀,与原意消耗食物方向相同。

四、结束语

中华文化可总结为三个字——仁、义、意,西方文化概括为利、力、理。中西方饮食习俗存在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道德理念、宗教哲学、民族精神各方面差异。饮食差异是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语言是表达文化的载体,由于文化差异,语言本身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又反过来又表达出文化差异。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达到交流的目的,只有研究语言文化,才能促进有效的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文化差异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从“国学”看汉语言的软实力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研究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对症下药,让成语运用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