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衔接教法研究
2009-07-05常征
常 征
摘 要:简单探讨了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初始跨阶段教法衔接问题。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了小学阶段侧重兴趣的培养,初中初始阶段在兴趣的基础上,加强知识的系统传授。
关键词:教法 ;衔接;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21702お
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交际工具的英语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许多城市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英语学习在我国呈扩展之势。同时也出现了小学与中学英语脱节以及重复教学的现象。一般来说,中学和小学英语课程目的的根本方向是一致的,但教学要求的层次有所差别。小学英语课重在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戏等活动打下语音和书写基础,获得一些英语学习的感性知识,为进一步学习语言打下初步的基础。中学英语则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由此可见,中小学英语应各有阶段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递接。前一阶段是启蒙,是基础,后一阶段有基础,也有发展,哪一阶段搞不好都会影响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使教学要求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教学方法应做适当调整,既要承前启后,又要继往开来,关键是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使教法衔接成为可能。
我国小学六年级学生一般是12-13岁,从年龄角度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听觉敏锐,模仿力强,心理障碍和害羞感少。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学外语这些特点,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开阔视野,发展智力,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具有较强的语感,给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法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创造轻松自然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2)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注意、观察和记忆力;(3)进行联想、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简而言之,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是小学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核心。学生进入初中一年级后,随着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及教材的改变,教学方法也应做相应的调整。
首先,仍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初中阶段仍是英语学习的打基础阶段。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初中一年级学生已进入青春期,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都很大。正从半成熟向趋于成熟发展。因此,这个时期初中生在心理上具有与儿童所不同的一些独有特点。具体反映在英语学习中的一些特点是:(1)他们在课堂上最活泼,爱说爱动,对老师的任何提示和提问都会作出积极反应。这种积极性特别在初一更为明显。(2)他们开始对英语学习有着好奇心和一股学好它的热情。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这种好奇心和热情逐渐减退。(3)他们在学习方面具有挑战和好胜的性格。在课堂上好自我表现,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4)初中一年级学生一般易于冲动,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有的学生学习不太自觉,特别是男生,表现出无耐心、坐不住,上课注意力不能维持很久。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克服不利因素,教学方法要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仍要多采用直观教具,配合听说训练,注意生动形象,教学环节安排要紧凑、有节奏,做到动静结合。例如,可多采用对话、看图说话、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教学要富有启发性和竞争性,让学生在愉快、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学习。
动机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指学习受内在因素支配和推动,如兴趣、求知欲、好奇,或为了表现自我,证明自己精明能干。外部动机指学习被外力推动,受外部情境支配,如升级和升学,表扬与批评,成绩和分数。一般来说,内部动机要比外部动机更能使人产生驱策力量。激发学习动机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动机:(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确定性是动机的根源。当学生得到与自己原有认识结构不一致的新颖的、奇特的信息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从而激起解决认知不确定性的动机。(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习动机。(4)利用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动机。(5)运用肯定的学习评定激励学生。
其次,对基本功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训练,着重发展听说能力。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以培养兴趣为主,开课时间短,未能对学生的基本功提出全面的、合理的要求,大多学校对开设英语课仅处于实验阶段。但进入初中以后,英语课被纳入我国中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国家教委对课程的目的、要求、内容、考试等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而且,从初一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他们观察的自觉性、精确性和概括性虽均有所发展,能按教学和活动的要求有意识地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但在观察复杂的事物或现象时,常常看不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初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这些特点既为培养四会能力提供了基础,又说明了全面训练的必要性。因此,从初一起,教师就应稳扎稳打,对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严格训练。听、说、读、写四方面紧密相连,互为一体,需全面练习,不可偏废任一技能。以往的教学中,由于过分注重“读”的训练,而忽视了其它三方面。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训练,造成英语学习中的聋哑症。但全面训练并不意味着每节课都要在这四个方面平均使用力量。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用来记录口语,属于第二性的。鉴于此,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说入手,听说训练的比重应该大些。这不仅有助于打好语音基础,还能引起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然后,要注意初步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具有信息沟。从信息论角度来看,语言本身就是信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过程实质上是双方传递信息的过程。双方传递信息时要有信息沟,即这个信息只有一方知道,另一方是不知道的,通过交际达到互通信息。为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编写有助于开展交际活动的材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造交际活动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言语实践活动。遗憾的是,我们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听、说、读、写训练,基本上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这种操练只是要求熟练掌握语言知识,达到流畅的效果。它只能培养学生一定的语言能力。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尽快将这种机械性的练习过渡到学生能在真实环境中,不受教师、课本控制,自由地用外语与其它学生传递信息。这就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做语言形式的练习,要使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相联系,要使语言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使言语技能发展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最后,对初一学生还应进一步增加语言输入量,提供语言实践机会。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输入习得足够能力之后自然形成的。根据克拉欣(Krashen)的监控模式,输入即吸收,在习得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为了使习得者在习得目标语过程中进入下一阶段,也就需要理解包含作为下一阶段一部分结构的输入语言。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吸收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因而,从一开始就应加强听的训练。教师还应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阅读训练。加强听读训练,既能增加吸收语言材料的量、扩大知识面,又能加深理解、巩固所学语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启发兴趣和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快速达到交际的目的。
总之,如何搞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而教法衔接又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我们广大英语教师要共同努力,正视衔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群策群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安福,张洪泰.教育心理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2]@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