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植物油产业增长历史回顾与特征分析
2009-07-05王永强冯军
王永强 冯 军
摘 要:我国是世界第四大植物油生产国和第一大植物油消费国,在世界植物油生产、消费和进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时期对我国植物油产业增长绩效和政策进行回顾,并着重对1990年以来植物油产业增长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植物油产业发展态势,为制订合适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植物油;油料;产业增长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0102お
1 我国植物油产业增长变动的历史回顾
1.1 统购统销阶段(1953-1978年)
这一时期为油料、食油短缺及植物油产业缓慢增长时期。油料、食油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家通过控制价格和生产、限制消费的措施来达到供求平衡和市场稳定。
1953-1958年,我国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油料及食油供给赶不上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为保证供应,稳定市场,政府对油料、食油实行统购统销;在商品流通领域,排除私营商业;加强了对农村集市贸易的控制,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1959-1961年,油料与其它农作物一样,生产大幅度下降,收购困难。1962-1965年,国家采取了非常措施,压缩销量,主要保证三大城市、出口和军供,农村供应基本停止。同时采取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多种多留多售,允许农民进入集市自由买卖,因地制宜建立油料生产基地。1966-1977年,油料及食油购销水平处于停滞徘徊时期。人均食油占有量由1966年的2.25公斤降到1977年的1.75公斤。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对油料、食油生产重新作了部署,要求油料生产区多作贡献,一般生产区力争自给,在短时期内解决吃油问题;要求扩大油菜面积,稳定花生面积,大力发展木本油料,努力提高单产。在此期间,油料、食油收购价格平均提高16.7%,销售价格未作调整,因而出现了购销价格倒挂。
传统体制下的油料、食油供求是在完全排除市场机制、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情况下来调节的,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市场供求失衡,也限制了油料种植业和加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油料生产及油料压榨的增长速度均十分缓慢。至1978年,全国油料产量仅为1279万吨,其中油菜籽产量187万吨,花生产量238万吨,大豆产量757万吨。截至20世纪70年代末,国有油脂企业年处理油料能力仅为1200万吨,其中浸出油厂210万吨;植物油产量为143万吨,折算成油料约为600-700万吨。同时,由于国家对油料、食油购销垄断,以及自给自足的地方政府目标,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小型油厂,这些小油厂技术管理水平低下、设备简陋、布局分散。
1.2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阶段(1979-1992年)
这一时期为植物油产业快速增长时期。该时期分为两个阶段:价格调整和统购统销制度解体阶段(1978-1985年);购销双轨制阶段(1985-1992年)。
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实行,农产品价格管理体制出现了重大变化。国务院决定从1979年3月起,陆续提高粮食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其中油料、食油收购价格上调25%,促使油料生产迅速发展,食油产销开始摆脱困境。1981年,国家提出了“在坚持统购统销的原则下,把油脂经营搞活”工作方针,并开展了半高价油供应的试销和推广工作。1983年,国家对油料及食油收购政策作了较大调整。一是改变收购计价办法,取消原有定购基数,改为按固定比例计价。同时实行合同定购,定购以内按固定比例价收购,定购以外实行议购议销。二是减少统购品种、开展多渠道经营。国家只对油菜籽、花生和棉籽进行统购。在此期间,我国油料生产的年平均递增速度达到了14.75%。植物油社会收购量由1980年的195.3万吨,提高到1987年的441.1万吨,年增长率达12.3%。返销农村的食油由1980年的9万吨左右,上升到1984年的50万吨左右。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从当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具体来讲,粮食、油料和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的粮食、油料,国家确定以“倒三七”比例计价,即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定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上市,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原统购价格,国家仍按原统购价敞开收购。此后,政府逐步放松对粮食、油料产品购买系统的控制,在流通领域内采取了更自由、更宽松的政策。
农产品价格、流通体制的改革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油料生产;伴随着油料生产的提高,植物油加工业也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至1992年,全国油料产量增加到了2671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09%。截止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油脂企业年处理油料的总能力约为3500万吨,其中浸出油厂近2000万吨。特别是1990年后,外资开始逐步进入我国植物油加工业,近100个合资、独资企业相继建立。与此同时,由于扩张过快,我国油料压榨能力开始超过油料生产能力,植物油市场出现了激烈竞争的局面。尤其是大量投资少、技术设备简单的乡镇小油厂的兴建,更加剧了行业竞争,许多企业的产能被迫闲置。
1.3 食用油市场放开、进入市场经济阶段(1993年-现在)
这一时期为植物油产业高速扩张和结构调整时期。该时期分为两个阶段:油料及食油放开价格、放开经营阶段(1993年以后);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大豆进口)开放阶段(1996年以后)。
1992年以来粮油购销政策又进行了深入改革。国家两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开始放开粮食、油料产品销售市场,取消粮食和食油凭票定量供应的办法。与粮食市场相比,油料市场开放程度更高。1998年春,在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敞开收购、顺价销售的同时,政府对油料市场仅限于指导性政策,除四处、贵州、浙江等少数省份出台了收购指导价外,其它省市由企业自身按购得进、销得出、不亏损原则确定收购。
油料、食油购销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油料及食油生产向着总量增长和优质化方向发展。至1995年,我国大豆、油菜籽、花生等三种主要油料的总产量即达3351万吨。植物油加工业则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截至1995年底的统计表明,我国植物油加工业年处理油料能力已达4500-5000万吨,远远超过当年国内油料总产量;油脂精炼能力也达到了600万吨左右。与此同时,油厂数目猛增到5623个,其中国内贸易部归口管理的油厂有1445个,其余为合资、独资、股份制等其它类型企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植物油产业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进行了重大结构调整。由于政府放松了进口控制,油料、植物油(特别是大豆)进口量迅速增加,短短十几年内我国即从净出口国转变为世界第一大油料进口国和第二大植物油进口国。这一方面对国内油料生产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也刺激了植物油加工业的增长,带来了市场结构和空间结构的重大变化。
这一时期,尽管我国油料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已远远落后于压榨能力的扩张。至2006年,我国主要油料产量达465万吨。而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油料压榨能力近7000万吨,油脂精炼能力达1300多万吨,植物油生产量953万吨。这一阶段,我国传统油脂企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面对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许多中小企业和老企业亏损、倒闭;一部分企业则在竞争中成长起来,完成了技术、设备更新和经营规模的扩张。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植物油产业增长变动的ぬ卣
2.1 压榨能力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油料生产的增长速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油料压榨能力一直处于过剩状态,油料产量不能满足压榨需求近年来我国大豆、油菜籽等主要油料的压榨量远远超过国内生产量,进口油料在国内压榨量中所占比例逐步上升。2008年国产大豆占国内大豆压榨量的比例仅为21%,2000年国产油菜籽占国内压榨量的比例也只有78%。压榨能力过剩促进了油料进口的增加;反过来,进口的迅猛增长对压榨能力的过度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2 沿海地区大型油厂异军突起
近年来,我国植物油加工业开始了大型化和向沿海地区集中的进程。外资、民营、股份制等多种投资主体纷纷在沿海地区建设以加工进口油料为主的大型油厂,形成了新的格局。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有近70个大型油厂,日处理油料能力均在1000吨以上,一些甚至超过了2000吨。全世界共有11家日处理油料6000吨以上的大型油厂,其中5个在中国的张家港、防城港、秦皇岛、连云港等地区。沿海地区大型油厂的兴起,使我国植物油加工业的市场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3 跨国公司在产业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垄断为特征的跨国公司利用其在资金和原料供应上的优势大举进入我国植物油加工业。1990年新加坡郭氏兄弟集团组建了南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拉开了跨国公司进入的序幕;从1997年开始,ADM、嘉吉、邦吉等各大跨国公司开始大举进入我国植物油市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ADM公司。目前ADM公司已同中粮集团、新加坡Wilmar集团合资建立了12家大型油厂,其中最大的是位于张家港的东海粮油,日处理油料能力已达12000吨,为世界第一大油厂(见表1)。目前在我国植物油加工业中,约有200多家三资企业,其中7家进入全国500家最大三资企业行列,2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加快了我国油脂企业向沿海地区集中及大型化的进程,使我国植物油市场结构日趋与国际趋同。
3 结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策在植物油产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放开经营、实行市场调节后的这一阶段,成为植物油产业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植物油产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表现出三个突出的特征:国内油料生产远远落后于加工需求,进口油料的压榨比例逐步上升;沿海地区大型油厂异军突起,引起植物油加工业市场结构和空间结构的重大变化;跨国公司大量进入,所占市场份额迅速扩大。总之,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增长变动与油料生产、植物油消费、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因素密切相关。油料生产和植物油消费的增长变动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内在基础;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投资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外部动因。
参考文献
[1]@王瑞元.2003年的中国油脂工业[J].中国油脂,2004,(08).
[2]@王永刚,王永强.我国油脂加工业空间转移的影响因素:1995-2002[J].粮食流通技术,2005,(1).
[3]@王永刚.中国植物油产业增长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