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实证研究
2009-07-05张磊
张 磊
摘 要:以广东省乳源县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对“三农”的支持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乳源县农信社支持“三农”的现状,剖析了农信社支农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改善农信社的支农环境,加大农信社的支农力度,提升农信社服务“三农”的水平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信社;“三农”;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17102お
1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有银行纷纷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对支持“三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农信社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原因,体制原因,以及外部环境原因等因素的制约,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自2003年以来,国务院已先后对农信社进行了两轮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当前,农信社又面临着新一轮改革,在这样的时刻,深入了解农信社的支农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对农信社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以广东省乳源县农信社为例,针对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对“三农”的支持进行了实证研究。
2 乳源县农信社支持“三农”的现状
乳源县地处粤北山区,属广东省16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县之一。全县人口20.8万,其中农业人口16.8万,占总人口的80%。2007年,该县区域生产总值为20.9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为5.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430元(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60%),农业主要仍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
乳源县域内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五家,分别是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和县农信社。目前,各商业银行已基本停止发放农业贷款,真正发放农业贷款的只有县农信社一家。截至2007年末,县农信社的存款余额仅占全县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总额的22.76%,但却发放了全县农业贷款的98%以上,农信社已经成为县域内金融支农的最重要力量
(1)农业贷款主要投向了农村中小企业,对农户的直接贷款比重偏低。
县农信社农业贷款的投放对象主要是两类,即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2006至2008年,县农信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1032万元,14269万元和15481万元,分别占当年农业贷款余额的81.3%,83.4%,和83.8%,而2006至2008年的农户贷款余额则分别为2431万元,2828万元和2975万元,分别仅占到当年农业贷款余额的19.7%,16.6%和16.2%。由此可见,县农信社的农业贷款主要投向了农村中小企业,对农户的直接贷款比重偏低。
(2)农户贷款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比重偏低。
县农信社的农户贷款主要分为三类,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该项贷款仅发放过极小数额,现已停办)和农户其它贷款(主要是发放给农村种养殖大户,一般需要抵押和担保)。2006至2008年,县农信社农户其它贷款余额分别为2149万元,2456万元和2471万元,分别占到了当年农户贷款余额的88.3%,86.8%和83.1%,,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分别为275万元,365万元,498万元,分别仅占到当年农户贷款余额的11.3%,12.9%,和16.7%。由此可见,近年来县信用社的农户贷款主要发放给了农村种养殖大户,且贷款形式主要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虽然也迅速增加,但总体比重仍然偏低,一些有贷款需求而又缺乏抵押担保手段的农户受到了较强的信贷约束。
3 县农信社支持“三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信社商业化运营与其服务“三农”的宗旨存在矛盾。
我国农业属弱势产业,总体上仍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的粗放式经营状态,容易受到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市场状况的影响,具有风险大,收益低的特点,农户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又薄弱,一旦出现问题,主要的风险就集中在了农信社身上,显然,这是与农信社商业化经营所要求的安全性,赢利性相矛盾的。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农信社一方面在加大了支农力度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定的离农倾向,发放了相当数量的非农贷款。
(2)贷款保证机制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农信社向“三农”投入。
目前,农业贷款仍缺乏有效的贷款保证机制,出于规避贷款风险的考虑,农信社在向农户发放贷款时不得不强调要求抵押和担保,但是,对那些相对比较贫困,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户来说,要找到合适的担保和有效抵押并非易事。同样,大多数农村中小企业实力都较弱,也缺乏可用于抵押的资产。显然,贷款保证机制的缺乏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信社向“三农”投入。
(3)农村的信用,担保环境仍不够理想,削弱了农信社向“三农”投入的信心。
农信社不得不更多的依靠担保来发放贷款,但当地又缺乏正规的担保机构,中小企业和农户难以获得担保机构的支持,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难”,另一方面则是农信社的“难贷款”。
(4)农信社的历史包袱仍然较为沉重,影响了农信社的支农力度。
近年来,农信社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资本状况,公司治理,盈利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信社的历史包袱仍然较为沉重,这极大的影响了农信社的支农力度。为了防止形成新的不良贷款,农信社对新增贷款的审批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存在一定的“惜贷”,“恐贷”心理,这使得一些较有前景的项目也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5)贷款品种单一,难以有效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农信社的贷款仍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而广大农户缺的恰恰就是抵押担保手段,这使得大部分农户事实上难以获得农信社的贷款支持。如何改变目前贷款品种单一的现状,以有效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摆在农信社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6)农户,农村企业的保守观念与“三农”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三农”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大量资金,但实际上,相当部分的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观念还较为保守,缺乏贷款发展的意识。大多数农户不注重对农信社的贷款政策和信息的收集,对农信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也缺乏足够的了解,主动放弃了原本有希望获得的融资机会;部分农村企业安于现状,进取心不强,宁可放弃好的发展项目也不愿举债经营。这种保守的观念无疑严重的阻碍了“三农”经济的发展。
4 对改善农信社支农状况的建议
(1)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
走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从小农经济到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经济的转变。只有农业变强了,农业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才能提高,从而走上农村经济与农信社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轨道。
(2)创新贷款担保体制,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有效降低农信社支农风险。
政府应大力加强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可考虑由政府出资设立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担保基金,建立政府,农信社,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三方风险共担机制。
(3)继续保持对农信社的扶持力度,帮助农信社化解历史包袱。
政府应保持对农信社的优惠政策,继续从税收,利率,财政补贴等方面对农信社进行扶持,帮助农信社尽快化解历史包袱。
(4)创新贷款品种,有效满足不同类型的“三农”资金需求。
农信社应根据“三农”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力创新贷款品种,积极开展农户联保贷款,农村消费贷款,订单农业贷款等新型贷款业务,以有效满足不同类型的“三农”资金需求。
(5)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农信社有效支农的前提。政府,农信社等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在广大企业,农户中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广泛开展“信用企业”,“信用村镇”,“信用农户”的评建工作,在全社会培育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加快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信贷记录咨询系统。通过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信社支农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黄觅(1986-),女,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管理科学、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