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的误区
2009-07-04杨勤蔡国志
杨 勤 蔡国志
“以人为本”是当前教育系统中提得最多的一个词汇,那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笔者认为,当前开展的“以人为本”管理中存在一些误区。
一、狭隘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对象
“为了一切学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的一个基本原则。这里的“人”指的应该是全体学生,可很多教育者却忽视了这一点,在教育工作中有意无意地将“人”的范围缩小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只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对准班上的特殊群体。教师在工作中最容易将目光投向两类学生,一类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学习主动,思维活跃,能大胆与老师交流。是最受教师青睐的群体。为了培养拔尖人才,教师们对他们总是投入大量的精力,不仅在平时的课堂及课外辅导中对他们格外用心,在思想上也时时跟进。另一类则是暂时落伍的同学,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差,自制能力也相对较弱,总有意无意地犯下一些小错,给班级带来了负面影响,自然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为了营造好的学习氛围,维持班级的稳定,也让后进生能找回信心并自觉学习,教师们为他们费尽了心思。与他们谈心,为他们制定学习计划,研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重燃希望。教师们对这些孩子可谓用心良苦。也确实让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人文关怀。
但是,这些教师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了这小部分学生的身上,对其余学生的关注就少多了,特别是一部分中等学生,他们有些性格内向,为人忠厚老实,从不违反纪律,也没受过什么批评,集体活动和学习成绩也不突出,可能也从来没受过表扬。对班级来说,他们是最让教师省心的一个群体,也是一个让教师们关注不多、思考不多、印象不深的被忽视的群体。实际上,他们也是有思想、有感情,渴望受到老师关注的孩子。优秀生也好,后进生也好,他们本来就是班级中的活跃分子,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老师的目光,而那些中等学生就像躲在角落里的小鸟,等待教师去发现他们,放飞他们。因此,以人为本的对象,也应该包括这部分中档生,要考虑他们的特长和心理,让他们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2只以本班学生为本,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相对而言。这种现象隐蔽得多,那就是狭隘地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倾注给本班的学生。笔者曾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学校组织学生乘车看球赛,11个班只有8辆车,去的时候是分两批去的。回来的时候分两批走太晚了,就叫原计划第二批回的学生站到车上,一齐回来。本来20分钟左右的路程,学生们互相挤一下,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有一个班主任却堵在车门口,不许其他班的同学上车。等自己班的学生都坐好了位置,才放开门。这位老师把自己班的学生当成了亲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却把其他班的学生当做入侵者,惟恐他们损害了本班学生的利益。这种做法严重刺伤了其他学生的感情,使他在所有学生面前留下了“自私自利”的形象,还把狭隘的小团体主义思想注入了学生的心灵。
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也会不自觉地走进只以本班学生为本的误区。例如,只注意自己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而不理会其他学生情绪上的波动;只提醒自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不计较其他学生习惯性犯下的小错;只在乎自己学生成绩的好坏,不关心其他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对自己的学生呵护备至,而对其他班上的学生则以冷漠置之。这些无意中的举动,都会让狭隘的小集体主义思想深植在学生的心中。
二、片面地思考“以人为本”的内容
教师“以人为本”的第二个基本原则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应只专注他们成长的某一个方面。
1注重成绩过多,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主要任务,但以人为本不是以成绩为本。很多教师往往误解了这一点,认为学生到学校来,就要想尽办法让学生提高成绩,并使之升入理想的学校,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最好方式。伴随着时代进步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民主权利等正当精神利益的渴望日趋强烈。然而,一些教师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意无意地损害学生精神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学生全面的人文关怀,片面认为他们只要认真学习就行了,并认为只要成绩好了,家长自然就满意了。
特别是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教师关注的可能更多是成绩的稳定,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则比较少,认为他们一好百好。可实际上,愈是对精神生活要求高的人,在家庭、学习、交往等方面所遭遇的困难就可能愈多,只不过耀眼的光环暂时遮掩了他们心底的诸多无奈。“学生也是人”,在巨大的学校压力、家长期望下,自我加压不能释怀,有不少“少年神童”突然陨落,甚至作出了弃世的行为。他们也许更直接或间接地悟出了现实生活的荒谬与无意义感。如果学校的老师、身边的同学、家里的亲人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疏导,这些脱离了关爱的“优秀人员”就会变得更加脆弱,容易患上心理障碍疾病,最终作出一些错误选择。
一点一滴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固然实在,但我们应该以更大的热情去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教给他们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教给他们做人的眼光和胸怀,这比什么都重要。
2赏识宽容过多,批评教育不足。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身体和心志均不成熟的年幼学生,既然是不成熟的学生,必然就会有许许多多不成熟的思想和行动。有些学生的某些想法和行为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支持,甚至鼓励。但是对于一些无理的、不合情理法的要求,有的教师不敢对学生说“不”、“错”。他们往往认为,以人为本与法治严格相背,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处理,似乎有不尊重“人权”的嫌疑。其实不然,此举正是遵从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绝大多数人的意愿来约束少数人的不良习惯,对这些人本身的进步也是大有裨益的。
但宽容不等于放弃原则。无原则地尊重与赏识容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一味地顺从和肯定还容易模糊学生的认知和视听,甚至会成为其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或“糖衣弹”。只有恰到好处地惩戒和批评。艺术地点拨,才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因此,单纯地唯生独尊不可取,只有掌握好赏识与惩戒的尺度,才能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弘扬人性的理念。
3看护包办过多,能力锻炼不足。有的教师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给以学生最好的东西。他们为学生考虑得很多、很细,家长、学生考虑到了的,他们都有详细的安排;家长、学生没考虑到的,他们也有精心的准备。他们像个优秀的厨师,做出可口的饭菜送到学生面前,学生吃了肯定有营养,但学生永远不知道饭菜是怎么做出来的。笔者刚开始组织学生活动时。对班级活动的每一步都进行详细指导,课外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准备活动方案。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再交给学生干部登台亮像。笔者准备得辛苦,可效果并不好,学生老像是做给我看的表演,而没有感情地投入。再组织类似的活
动,笔者不指导他们就不敢动手。笔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逐渐在扼杀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做了深刻的反省。后来,笔者让学生自己分几组轮流来组织,不找我帮忙我就尽量不插手,结果学生积极性反而更高,组织活动的效果也一次比一次好。很多次,笔者作为观众参与其中,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的精彩表现而喝彩,为他们超出我想象的才华而骄傲。
实际上,经历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没有过程的成功是飞来横财,不知道珍惜,能力也没得到锻炼。哪怕过程中有失败,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是对人生所进行的必要锤炼。
三、错误地运用“以人为本”的方法
有的教师在工作中注意了前面两大类误区,可实际效果还是不好,事倍功半,甚至出现吃力不讨好,被关怀的对象不“领情”的情形,这很可能就是方法上出现了误区。
1方法不当,适得其反。许多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细心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特别是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希望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和集体对他们的关怀,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班上有一个左手有残疾的学生,笔者号召班上同学多关心、帮助她。怕她不方便,平时的清洁值日没安排她,课间操也可以不做。可她一直郁郁寡欢,我找她谈话,问她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她一听“帮助”就很激动,哭了很久才开始诉说……
笔者向她道了歉,并根据她的要求,取消了一切特权,把她当做一名普通学生对待。她也开始主动和同学交往,人渐渐地开朗起来了。这类学生,他们需要的关怀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相待的尊重和认可。
老子有“无为而治”的主张,它同样适用于对学生的教育。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怯懦;有的学生性格倔强,听不进劝戒。这类学生,如对他们过分地关注。反而会激起他们内心的恐惧和反感,这时候,对他们“无为”则是最好的方法。“无为”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表面的“忽视”,给他们留一块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没有负担地发展。在关键时刻,艺术性地对他们进行有效提点,他们会更深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关爱。
2解决问题表面化,抓不住问题根源。有的教师很关注学生,分析学生问题也很透彻,可是对一些钻牛角尖的学生却始终束手无策,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学生本身,只在学生身上下工夫,而忽视了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生存环境。
有一个从外地转学来的孩子,脾气很倔强。对他周围所有的人都抱有敌意,与班上同学的关系始终处理不好。笔者找他谈了很多次,每次他都是很强硬地拒绝与我敞开心扉,我便一直认为他是一个脾气怪异的孩子,也很疑惑他小小年纪为什么会有这么偏激的思想。他的爸爸很关心他,经常到学校来问他的情况,于是从他爸爸身上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他爸爸是个外地的生意人,到武汉来做生意,经常被本地人欺负,所以经常在家里教导他,在外面对人一定要狠,否则就会受人欺负。这种思想在他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地。起初,他爸爸对我也是充满敌意,满脸不信任的样子。后来,在一次家长会上。笔者找机会委婉地指出了他们父子的问题。他的父亲很吃惊,主动找我深谈了一次。我告诉他,孩子的思想是单纯的,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还是稚嫩的,我们不应该过早地在他们心里播下丑恶和仇恨的种子,让他们带着不满与怨恨成长,这样他永远不会快乐。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热爱,去追求,拥有一双发现美而不是仇视美的眼睛,孩子的一生会快乐得多。他的父亲听了这番话,沉思了很久。第二天,孩子来学校,对我的态度明显有了改变,他希望能接近我,改善我们之间的关系。后来,在笔者的帮助下,他慢慢恢复了孩子的天性,愉快地融入了友善的集体,而且学习生活态度比一般人更积极了。笔者很庆幸自己没有轻易地说看透了一个学生,并且有机会发现他的思想问题的根源,找到他问题存在的特殊性,对症下药,终于挽回了一个学生幸福的中学生活。
笔者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以人为本”的涵义,再加上正确的方法,才能减少管理中的误区,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而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