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策略
2009-07-03杨静
杨 静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对低年级计算教学进行了明显的改革,从使用的情况看,老师普遍认同新教材在计算教学中结合漂亮的图案、鲜艳的色彩,给学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表现形式灵活新颖都是低年级学生所喜欢的。但也有一部分老师反映新教材过于花哨,不够注重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认为计算教学课时明显减少,课堂上练习不够,担心学生的计算基础不够扎实。于是,有的老师为了单纯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往往拿着新教材,用着老方法,一味地练习而轻视方法教学,忽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而使计算成为一项机械技能。结果造成学生往往会因为畏惧计算而对数学缺乏兴趣甚至失去信心。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与教师不理解新教材的意图有直接关系。这种做法显然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不一致。如何把握好教材改革的趋势成为目前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课题针对低年级计算教学内容的改革,计算教学特点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低年级计算教学内容改革的趋势
1.进一步删减笔算内容,强调理解算理和合理地运用计算方法
由于先进而简便的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社会生活对笔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计算教学中对笔算教学也进行了改革。义务教育大纲删减了一些教学内容,降低了对大数目计算和多步骤繁计算的要求。例如低年级的计算不再涉及四位数,最复杂也是到三位数加减。反对繁杂的题目,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算理上。新教材在这方面的改革是显著的。低年级重点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如,通过把两堆物体(可数的)合并起来,说明加法的含义;通过摆实物教具,使学生明确乘法就是几个几相加的简便算法。
2.适当地分散处理计算教学内容
以前我国的数学教学总是习惯于把某一知识系统地从头讲到尾,结果是有些内容在低年级学生接受不了,到了高年级学起来又感到时间紧张,不能充分理解,只好记住结论,这样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新教材中,把计算做了适当的分散处理。把部分计算教学内容编排到了低年级,作提前孕伏,或分成几个层次出现,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龄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加深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1~4的乘法口诀提前编排到一年级下册,这样编排的原因基于以下几点: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40以内的数,有能力学习这部分知识,另一方面在学习完加法之后,学生也有了学习乘法的需要。再者也是提前孕伏,为学生学习乘加以及更复杂的计算作铺垫。
3.低年级计算教学内容增加,课时减少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低年级的计算教学内容有所增加,如原来编排在二年级的乘法表口诀现部分放在一年级。从课时数来看,所花的时间明显减少。以前的教材采用的是那种一步一趋的“小碎步”教学法,即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分成“9加几”“8加几”等几个小节,分段教学,教一段练一段。新教材采用的是一种系统教学的方法,即所有的进位加法只花一堂课时间研究方法,其余时间基本上就是练习了,练习课时也不多。
其实,新教材是运用了系统思想方法来编排这部分计算教学内容的。老教材采用的那种“小碎步”教学法,实质上一种“机械分割”思想的反映,是“还原论”的体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实质上是一个整体,它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过去我们为了教得“扎实”一点,把它们人为地进行分割,殊不知这种分割容易造成儿童机械地、孤立地看待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培养他们“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探究数学方法的精神,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造的兴趣。而新教材正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运用了更科学更合理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后续发展。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接受了较好的学前教育,新教材的编者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作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安排,以使教材具有挑战性,所以教师就更不要有畏难的情绪。
4.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更适应学生的特点
新教材中计算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入,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理念——学有用的数学。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学习中,教材的阅览室里这个场景为主题图,贯穿绐终,结合这个场景学生学会了三位数进位加法、三位数退位减法、加减法估算和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在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5.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中引入估算,加强心算的灵活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新课程认为估算既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的数学运用方式和行为,相对于与应用割裂的机械、繁杂的运算,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数学价值。估算和学生思维活动紧密相关,重视估算对学生的合理猜测、灵活运算等数学思维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一次引入了加减法估算,通过估算阅览室中的书本数初步掌握方法,又在购物的情境练习中巩固估算的方法。还有,例如组块计算就是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题目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二、重视低年级计算教学的“三性”,采取合适的计算教学策略
1.重视计算教学中的基础性
低年级计算是整个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个基础没打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不仅限于计算。低年级计算技能的基础性训练,主要是指加强口算、重视算理理解两个方面。
(1)加强口算练习。运用新教材教出来的学生,口算能力似乎不如往届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老经验,要想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正确反映了一个人的数学素养。
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例如,20以内的加减是多位数加减的基础,表内乘法口诀是多位数乘除的基础。这些基本口算题都是在低年级学习的,这就需要低年级数学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口算训练,以利于学生以后进入高年级的计算学习。
(2)重视学生算理的理解。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形象直观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良好数感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让学生看图,从摆小方块、数小方块等形象思维入手,抽象出一位数乘法的法则。
2.重视低年级计算教学中的情境性
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运算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重新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如下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运用不同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从中可以看出,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性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一般人们印象中的计算教学总是枯燥乏味,甚至于机械单调,在低年级,计算情境性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三年级下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时,主题图呈现了旅游中的租车问题,已知“一共540人,大车限坐60人,小车限坐30人”。教学时以主题图的形式展示场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必要性,研究计算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为计算而计算。
除了呈现主题图,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计算学习内容、目的,交替地选择不同的情境。如摆方阵这样的操作,做游戏、竞赛等活动,既激发了低年级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3.重视计算教学中的思考性
(1)计算教学要加强估算。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米。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因此,在低年级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和估算能力,从而形成一种习惯。
例如,计算376+4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700而小于900,可以在计算之前,教学生通过估算,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也可以在计算之后,教学生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同时,估算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鼓励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等方法并不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到时你会发现,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不可估量,请看学生是如何算“8+7”的:生1:把7分成5和2;8+2=10,10+5=15。
生2:把8分成5和3,3+7=10,10+5=15。
生3:把8分成5和3,把7分成5和2,5+5=10,3+2=5,10+5=15。
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7个,得15。
生5: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7个,一共15个。
生6:我早就知道7+8=15,所以8+7=15。
生7:我会算8+6=14,所以8+7=15。
生8:2×7=14,14+1=15。
生9:2×8=16,16-1=15。
……
又如计算“15-6”,如果学生说用“6-5=1”,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认为他弄反了,且听他接着怎么说:“因为5只比6小1,所以只要在10里面减去一个1就可以了,等于9。”
面对如此聪明肯动脑筋的学生,你还能说只有某一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吗?显然不能。至于学生的方法又多又杂的问题,老师可以不急于评价,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3)重视计算活动中的思考性训练。计算能力,不仅仅指计算技能,而且包括在计算活动中对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思考。大致包括:推断式中未知数、空格填数、巧列算式、找规律等。在低年级进行这样的训练,一方面能让学生从单纯的计算技能训练中脱离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让不同的学生获得有差异的发展。